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策遇刺之後,曹操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東吳?

孫策遇刺之後,曹操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東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眾所周知當年孫策遇刺身亡後,年僅十八歲的孫權接替兄位,面對如此好機會,曹操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東吳?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詳解其中原因。

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權移書求索,曰:“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

公元199年,孫策用計突襲的大本營皖城,從而獲取了袁術遺留下來的軍資及眷屬。隨後,孫策表李術為廬江太守,並給他三千人馬鎮守皖城。

很明顯,李術在實力上根本無法與孫權抗衡,這點他也心知肚明。但是,在孫策遇刺後,李術卻敢於第一個跳出來公然與孫權對抗,難道李術是吃了豹子膽?

事實上,李術背後確實是有人撐腰,給他吃了定心丸。這個人就是曹操。

(孫權)是歲舉兵攻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

據史料記載,當孫權進攻皖城時,鎮守皖城的李術就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只能憑城固守,同時向曹操求援。這充分説明曹操之前肯定是給過李術承諾的,而李術正是得到了曹操的承諾,才在明知是以卵擊石的情況下,還敢於公開向孫權叫板。

孫策遇刺之後,曹操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東吳?

曹操暗中支持李術是有目的的。孫策遇刺後,江東的局勢開始不明朗起來,不僅豫章、會稽等地山越開始騷動,就連宗室人員、廬陵太守孫輔也暗中與曹操通敵。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年幼的孫權是否能掌控局面,曹操心裏是沒底的,但是,曹操需要孫權迅速穩住局面。

為了幫助孫權迅速樹立威信,穩定江東局面,曹操就向李術開出空頭支票,慫恿他挑戰孫權的權威。而李術果然中計,他自恃背後有曹操的支持,就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充當反孫的出頭鳥,直到此時,李術還不知道他只不過是曹操的一枚棋子而已。

少年老成的孫權並不傻,他敏鋭地洞察到了曹操的意圖。於是,孫權決定拿李術開刀,以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在出兵攻打皖城(李術所在地)前,孫權特意先向曹操上書,表達了自己“宜速誅滅”李術的決心,給曹操吃了一顆定心丸。

隨後,孫權圍攻皖城,寡不敵眾的李術只好向曹操求援。這時,曹操是不可能出兵援救他的。

最後,孫權成功殲滅李術,達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從而迅速樹立起個人威信。繼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其他叛亂,穩定了江東局勢。

綜上所述,李術在明知是以卵擊石的情況下,還敢於公開向孫權叫板的原因,是因為他得到了曹操給開出的空頭支票—關鍵時刻曹操會出兵援救。但是,曹操只是利用他給孫權樹立威信而已,自然是不可能援救他的。

那麼,曹操為何不趁亂出兵取江東,而是先幫助孫權樹立威信,再由孫權來治理江東呢?

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曹操無暇東顧

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相應。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眾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三國志·武帝紀》

公元200年5月5日,小霸王孫策被刺身亡。此時,曹操雖然剛剛在白馬之戰中獲勝,但袁紹的實力未損,仍是佔有優勢的一方。

隨後,曹操、袁紹雙方在官渡對峙,陷入僵持狀態。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但一時都無法破局。在這種情況下,焦頭爛額的曹操根本無暇東顧。所以,曹操此時即使有攻取江東之心,也沒有攻取江東之力。

更重要的是,曹操下一步的目標是荊州,而不是江東。

孫策遇刺之後,曹操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東吳? 第2張

曹操意在荊州,需要孫權在江東牽制劉表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三國志·諸葛亮傳》

荊州戰略地位扼要,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就是諸葛亮所説的“用武之國”。正是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在對荊州戰略地位的判斷上,曹操的看法與諸葛亮的看法不謀而合,他們都將荊州視為統一天下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後來曹操在統一北方後,又馬不停蹄地南下荊州的原因所在。

言歸正傳,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就已經未雨綢繆,在為拿下荊州佈局。他以“猘兒,謂難與爭鋒”為由,主動向孫策示弱,並與孫策結為親家,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孫策來牽制荊州的劉表。事實上,在官渡之戰時,劉表正是由於擔心出現“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情況,才沒有趁虛進攻許昌,所以説,曹操目的確實達到了。

綜上所述,曹操下一步的目標是奪取戰略要地荊州。而為了達到奪取荊州的目的,他需要孫權在東邊牽制住劉表。所以,在拿下荊州前,他不僅不會向孫權及江東下手,相反,他還要確保孫權在江東的地位穩固。

結語

公元199年,東漢政權大勢已去,進入滅亡倒計時階段。而此時天下羣雄爭霸的局面也逐漸明朗,北方的袁紹、中原的曹操、南方(荊州)的劉表三強脱穎而出,成為當時有資格爭奪天下的三股勢力。也就是説,曹操要一統天下,就必須先打敗袁紹、劉表。

曹操採取先北後南的統一戰略,計劃先打敗最強的袁紹統一北方,再南下荊州消滅劉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曹操就用和親的方法來安撫、拉攏江東的孫策,其真正意圖是利用孫策來牽制住荊州的劉表,這樣,他才可以消除後顧之憂,集中力量對付袁紹。

但就在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之時,孫策卻意外遇刺身亡。隨後,十八歲的孫權接替了孫策之位,但由於孫權年幼不能服眾,導致江東人心思變,有陷入內亂的危險。

關鍵時刻,曹操展現出戰略家的目光。他慫恿廬江太守李術公然反對孫權,卻又在孫權攻打李術時保持中立,致使實力不濟的李術很快就被孫權所滅。而孫權在滅李術後迅速樹立了個人威信,很快就平息了內部叛亂,穩定了江東了局勢。當然,最大的贏家還是曹操,因為他成功讓孫權站穩了腳跟,從而牽制了劉表,讓他能專心在官渡與袁紹對決。

所以,在孫策遇刺後江東陷入危局之時,曹操選擇支持孫權,是為了實施其“先北後南”的統一天下戰略的需要,並不是曹操大發慈悲要放孫權一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