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在渾河之戰中的陣容如何?為何最後失敗了?

明朝在渾河之戰中的陣容如何?為何最後失敗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渾河之戰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天啟元年(1620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乘大明神宗和光宗接連駕崩、熹宗剛剛繼位之機,率領數萬大軍妄圖一舉攻佔瀋陽、遼陽,進而奪取除遼西走廊之外的整個遼東。

坐鎮遼陽的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在收到後金軍隊進攻瀋陽的消息後,立即決定發兵救援瀋陽:

1、以駐守遼陽的四川石柱、酉陽土兵七千八百人和戚家軍三千七百餘人組成第一梯隊,在援遼總兵陳策、副總兵童仲揆、副將戚金、參將周敦吉的率領下,先行向瀋陽進發;

2、以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帶領三萬遼東軍為第二梯隊,在完成集結後,再向瀋陽進發。

石柱、酉陽土兵和戚家軍都是大明戰力最為強悍的部隊,以至於《滿文老檔》都不得不承認“明之步兵,皆系精鋭,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李秉誠等人統帥的遼東軍,戰力也不差,雖然在薩爾滸之戰中表現的膽小怯懦,但有李成樑的老底子在,若能奮力一搏,還是能對後金軍隊構成威脅。

然而,這支人數共計四萬餘、陣容堪稱豪華的援沈明軍,最後還是在渾河戰敗了:石柱、酉陽土兵遭受重創,戚家軍全軍覆沒,遼東軍在逃跑時被皇太極斬殺了四千餘人。

那麼,問題來了——渾河之戰,明軍陣容堪稱豪華,為何最後還是戰敗了?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統帥白桿兵的石柱宣撫司掌印女官秦良玉上呈給明神宗的一道奏疏説起。

根據《明神宗實錄》中的記載,這道奏疏是秦良玉率領白桿兵到達通州後的萬曆四十八年五月所上,內容是:

請皇上假臣戰車,給臣火器,半步半馬奇正相兼。又臣土兵自川抵遼,一概計費每名不過四兩。況安家銀兩名為安家,實與各兵備置器械以禦敵用。臣兵跋涉萬里,若非器械頹損不堪,何敢喋喋比懇。

明朝在渾河之戰中的陣容如何?為何最後失敗了?

通過這道奏疏,我們可以知道,由秦良玉統帥的這支白桿兵缺乏戰車、火器和戰馬,甚至連自己攜帶的武器、軍械也在長途跋涉後損毀嚴重。

對此,明神宗已經無能為力了,因為當時的他已經病重,兩個月後駕崩。明神宗駕崩後,大明朝政更是一片混亂,新繼位的明光宗不到一個月就駕崩,接着繼位的明熹宗因移宮案的困擾而無暇他顧。

這種情況下,根本沒人在乎白桿兵需不需要補充武器、軍械,唯一注意到白桿兵的兵部,也只是催促他們儘快前往遼東。

秦良玉上了奏疏後,白桿兵的遭遇還是如此,可以想象沒有上奏疏的酉陽土兵和戚家軍的情況只能更糟。根據《熊廷弼集》中的記載,酉陽、石柱土兵到達遼陽後,看到他們情況的熊廷弼曾説:“酉陽、石柱土兵雖到,介未完,械未備。”

即便如此,白桿兵、酉陽土兵和戚家軍也沒有任何怨言,在接到救援瀋陽的軍令後,他們毅然踏上了征程。

只是,當他們行進至距離瀋陽不遠的渾河時,瀋陽城已經陷落。接下來是進是退,陳策等人產生了分歧。

明朝在渾河之戰中的陣容如何?為何最後失敗了? 第2張

主帥陳策認為此時應該退保遼陽,而周敦吉、戚金等人則以“吾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為由,堅持繼續前進。

至今的很多軍史研究者都認為陳策的主張是對的。但是,根據當時戰場的具體情況,陳策等人最終決定在渾河兩岸佈防無疑是正確的。

因為渾河距離瀋陽不遠,後金軍隊肯定會發現他們這支大軍,如果他們貿然撤退,必然會在後金騎兵的追擊下損失慘重,並且在他們身後還有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若遼東軍能及時趕到現場,他們起碼能立於不敗之地。

果不其然,發現這支明軍後,努爾哈赤立即率領數萬大軍撲了過來。而陳策則命令周敦吉帶領酉陽、石柱土兵七千八百至渾河北岸佈陣,自己率領三千七百餘戚家軍在渾河南岸佈陣。

戰鬥開始後,努爾哈赤先以正紅旗的數千騎兵衝擊渾河北岸的明軍軍陣,被酉陽土兵和白桿兵擊退。接着又派正白旗出馬,依然被酉陽土兵和白桿兵擊退。最後又派正黃旗上陣,還是沒有取勝。

諸將奮勇迎擊,敗白標兵(正白旗),又敗黃標兵(正黃旗),擊斬落馬者二三千 人,擒後金一參將、二遊擊。——《明史紀事本末》

眼見戰事不順,漢奸李永芳着急了,經過對明軍陣型的觀察,他發現裝備有戰車、火器的明軍皆在渾河南岸,而渾河北岸的明軍只能依靠長柄竹矛和盾牌抵禦後金騎兵,並且渾河北岸的明軍穿着厚重不利於近身格鬥,所以只要用火炮將北岸明軍的陣型轟開一處缺口,後金軍隊就能衝進去將他們擊敗。

當時,後金軍隊並未裝備火炮,但是瀋陽城頭卻有。於是,李永芳趕緊找到了被俘的明軍炮手,又是親自解綁,又是懸賞千金,終於打動了一些明軍炮手。這些明軍炮手將原本安放在瀋陽城頭的一批小口徑火炮運送到兩軍陣前,轟擊渾河北岸的明軍軍陣。

酉陽土兵與白桿兵沒有裝備火器與戰車的缺點在此時暴露無疑,他們的長柄竹矛和盾牌根本擋不住小口徑火炮的轟擊。就這樣,酉陽土兵與白桿兵陣型大亂,被乘機衝上來的後金軍打的大敗,參將周敦吉、酉陽將領冉見龍、石柱將領秦邦屏等人戰死,殘兵在酉陽將領冉文光、石柱將領秦民屏的帶領下渡河撤離戰場。

明朝在渾河之戰中的陣容如何?為何最後失敗了? 第3張

酉陽土兵和白桿兵戰敗後,後金軍隨即將渾河南岸的戚家軍發動了進攻。戚家軍則在陳策、童仲揆、戚金的帶領下,依託戰車和火器拼命的阻擊後金軍。

正當戚家軍與後金軍激戰時,李秉誠等人帶領的三萬明軍終於趕到了距離渾河只有十幾裏的白塔鋪。可是,他們既不前去增援戚家軍,也不向後金軍的側後迂迴,而是駐足觀望了起來。

與此同時,後金軍的斥候也發現了這支明軍,並趕緊向努爾哈赤回報。得知三萬明軍就在白塔鋪,努爾哈赤驚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這支明軍突然向其側後發動攻擊,那麼後金數萬大軍很有可能被擊潰,於是他立即命令皇太極帶領數千騎兵去堵截李秉誠等人率領的明軍。

要説這李秉誠等人着實是可恥,面對皇太極的數千騎兵,他們轉身就逃,結果白白損失了僅四千兵卒。

得知三萬明軍逃跑後,努爾哈赤立即命令後金軍以旗為單位輪番向戚家軍出擊。

戰鬥持續到此刻,陳策等人也明白他們一直期盼的三萬遼東軍不會再出現了。於是,他們一邊以堅實的松木板加固戰車構成的防線,一邊派敢死之士破圍向遼東經略袁應泰求救。

袁應泰在見到這位敢死之士後,居然以“奴兵強,決不可救,不必又添陷一枝人馬”為由拒絕派兵救援在渾河南岸血戰的戚家軍。

真是豈有此理,縱使後金軍再強,此時也是強弩之末,若他能強令李秉誠等人的三萬遼東軍對後金軍殺個回馬槍,擊潰後金軍、收復瀋陽不是沒有可能。

可他卻看不到這些,即使是那位敢死之士叩頭流血,即使是遼東巡按御史張銓再三以激將法勸他出兵,他都不為所動。

袁應泰放棄了對戚家軍的救援,戚家軍卻沒有放棄對大明的忠誠,一片“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的呼喊聲中,他們衝向了後金軍。

至此,渾河之戰結束了,由酉陽土兵、白桿兵和戚家軍組成的陣容堪稱豪華的明軍戰敗了。只是,他們不是敗給了後金軍,而是敗給了混亂的大明朝政、駐足觀望的三萬遼東軍、拒發援兵的袁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