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衞國為何能從戰國堅持到秦朝時期才正式滅亡?

歷史上衞國為何能從戰國堅持到秦朝時期才正式滅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衞國是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立國前後共計907年,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並非只有以上七個強國,彼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衞國、滕國、鄒國、費國等。當然,對於以上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比如齊國消滅宋國,韓國消滅鄭國,楚國消滅魯國、越國等。與此相對應的是,衞國在以上諸侯國,雖然實力非常弱小,卻能夠在戰國時期苦苦支撐,直到秦朝時期才正式滅亡,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上衞國為何能從戰國堅持到秦朝時期才正式滅亡?

首先,在宋國、魯國、鄭國、越國、巴國、蜀國、中山國等諸侯國被戰國七雄陸續消滅的背景下,弱小的衞國之所以能夠苦苦支撐,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過“剛極易折,強極則辱”的觀點,也即太過剛強,反而容易被折斷,太過強大,反而容易受辱。在戰國時期,鄭國實力強於衞國,但是,其疆域遭到旁邊韓國的覬覦,所以最終被韓國吞併。至於宋國,一度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又一強國,結果魏國、楚國、齊國三大強國聯合消滅了宋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弱小反而保護了衞國,促使其戰國時期沒有遭到周邊強國的注意。

另一方面,對於弱小的魏國,相繼選擇成為魏國和秦國這兩大強國的附庸,也是其能夠獨善其身的重要原因。在春秋戰國時期,附庸指附屬於諸侯大國的小國。《禮記·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在戰國前期和中期,衞國選擇成為魏國的附庸。眾所周知,在戰國初期,魏國通過李悝變法而迅速崛起,成為當時可以壓制秦國、齊國、楚國等強國的中原霸主。基於此,在魏國的庇護下,地處中原之地的衞國雖然沒有完全遠離戰火,但是,只要魏國不被消滅,衞國就能夠繼續苦撐之下。

同時,為了表明自己臣服於魏國的決心,衞成侯十六年(前356年),衞成侯見衞國國小勢弱,自行貶號曰侯,在此之前,衞國君主往往稱公,比如衞武公、衞莊公、衞桓公等。到了戰國後期,衞國只剩下濮陽等城池,而衞侯更是貶號為君。彼時,武安君、平原君、信陵君等諸侯國大臣的封號。對於衞國君主來説,選擇貶號為君,顯然是為了生存,選擇連諸侯國的名分都不要了。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41年,秦國奪取魏國的東部領土,設立東郡,廢掉衞元君,另立衞國公室後裔衞角為君,史稱衞君角。也即在戰國後期,衞國選擇依附於強大的秦國。

歷史上衞國為何能從戰國堅持到秦朝時期才正式滅亡? 第2張

最後,對於秦國來説,之所以沒有順手消滅衞國,不僅是衞國主動臣服的態度,也可能和衞國的人才幫助了自己存在一定的關係。衞成侯十一年(前361年),衞公孫鞅(即商鞅)入秦。通過商鞅變法,秦國逐漸走向強大,乃至於消滅山東六國,並建立秦國。由此,對於秦國來説,商鞅的功勞是難以度量,而商鞅原本名為公孫鞅,是衞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人。除了商鞅,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也是衞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雖然呂不韋和商鞅最後都不得善終,但是,這兩位人才確實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功臣。綜上,實力強於衞國的宋國、魯國、鄭國、越國、巴國、蜀國、中山國等諸侯國,在戰國時期相繼倒下,而弱小的衞國反而苦苦支撐到秦二世在位時才徹底滅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