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高士奇是文學大家,一生卻經歷了三大悲哀

高士奇是文學大家,一生卻經歷了三大悲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生三大悲,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如果能有人能同時承受這三重打擊,那他要麼是個心性堅韌的人,要麼早就瘋了。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號瓶廬,又號江村。

清朝著名學者。今匡堰鎮高家村人。是一生效忠於康熙帝的官吏,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諸方面都有貢獻的學者。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為不幸的。因為,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 ” 對於高士奇來説,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領受了。

高士奇是文學大家,一生卻經歷了三大悲哀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可謂名垂史冊。他與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不少。對高士奇的評價,貶的多,褒的少。但反映高士奇早期生活的文章,卻不多見。即使是《清史列傳》、《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傳》、《清平湖縣誌》,還是高氏的家譜《渤海高氏家譜》均敍述得不翔實。

但據上述史料可知,高士奇出生於餘姚(今慈溪樟樹鎮高家村)。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全家北遷。不幸的是,到京後不久其父故世,一家的生活重擔無情地壓在這個二十歲的文弱書生身上。直到二十六歲入太學時,生活才有所轉機。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這位不滿二十歲的年青皇帝,在果斷巧妙地剷除專權諂佞的鰲拜等輔政大臣後,親試太學生,高士奇榮登榜首,御試第一。因此,他入仕,不是如《清史稿》所述的為明珠所薦,而是憑他的書法才學。這年五月,康熙欽命高士奇為其抄寫經筵講義,高士奇兢兢業業,每夜書成後,與妻對讀,常至半夜。由於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見了這位抄寫員,且特賜內緞。而高士奇也不失機會,獻《東巡賦》,既表達了對皇上的忠心,又顯現出自己的才華,得到康熙的賞識。康熙十四年冬,高土奇被補詹事府錄事,高土奇高興地寫下:“禁初開簡從臣,多年供奉拜官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高士奇以錄事隨康熙行南苑,從此高士奇就成了康熙的隨從。高士奇得意地寫下:“自笑功名薄,誰知雨露深”的詩句。同年冬,高士奇又升任內閣中書舍人,食六品俸。康熙賜御書“忠孝”二字。後來,康熙又賜救高士奇曰:“爾在內辦事有年,凡密諭及朕所覽講章詩文等件纂輯書寫甚多,特賜表裏十匹,銀五百兩,以旌爾之勤勞。還賜“忠孝之家”御印一方(現藏平湖市博物館,篆體,七月初一賜)。

康熙十九年五月,康熙又諭吏部曰:高士奇學問淹通,居職勤慎,供奉有年,應授為翰林院。吏部議敍後,授高士奇為額外翰林院侍講。康熙稱高士奇學問淹通,當然有依據的。在高士奇任內閣中書後,親試其學問,賜博學鴻詞。

高士奇是文學大家,一生卻經歷了三大悲哀 第2張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士奇補侍讀充日講起居住官,與康熙的關係更貼近了。

康熙二十三年,高士奇遷右春坊右庶子,二月轉左春坊左庶子。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成了康熙的“老師”。

這幾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總勞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備具酒食坐待,偶話直廬事,則以清勤相勉。當進講《周易》時,高士奇深夜歸郎後,輒以明日所講易義探索瞭然,才敢入寢,而其夫人總相陪伴,雖寒暑也如此。這時期,康熙外巡,高士奇總相伴,先後巡訪鬆亭、塞北、盛京、烏喇、浙江等地。高士奇寫下了這樣的詩:“塞北鬆亭載筆頻,江南山左扈時巡,旨甘不缺慈幃奉,內顧無憂賴爾身。”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與康熙的“載筆頻”,同時也對他夫人的歉意,“內顧無憂賴爾身”。但高士奇畢竟以康熙為重,當南巡江南,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戊朔,康熙夜讀三更,高士奇請曰:“聖躬過勞,宜少節奉。”康熙回答説:“朕自五齡受書;誦讀恆至夜今,樂此不為疲也!”足見君臣之親。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高士奇又轉為侍讀學士,充大清一統志副總裁。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遷詹事府少詹事。從一個監生宜人宦官之列,成了四品官。這在舉科年代是絕無僅有的。

高士奇在內廷的這段時間,正是康熙大展雄圖的時期。康熙二十年,已徹底平定了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亂。二十二年,收復了台灣,促進了國家的統一。二十五年,康熙又下令抗擊沙俄侵略者,收復了雅克薩。並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而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不難想象,一直在內廷的高士奇,對康熙皇帝的影響和作用。

正當高士奇步步高昇的時候,厄運降臨。康熙二十七年,山東巡撫張汧以賚銀赴京行賄事發,經審訊,獄辭涉及高土奇。康熙諭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問。那麼獄辭涉及高士奇,而康熙諭令勿滋蔓的原因是什麼呢?正如高士奇疏言所説:“臣等編摩纂輯,惟在直廬”,“非進講,或數月不覲天顏,從未乾涉政事……獨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張汧無端疑怨,含沙污衊……伏乞賜歸田裏。”康熙心中十分明白,高士奇的疏言辭懇言衷,所以康熙同意高士奇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