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9.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劉邦定都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劉邦為何定都長安而非洛陽?只因兩人的勸説,背後真實原因不簡單。

垓下之戰後,劉邦實際上統一了天下,在羣臣的勸進下,劉邦三次推辭,最終還是同意稱帝,於是他在山東定陶(今山東曹縣北)稱帝,隨後暫居洛陽,等於是把洛陽作為漢朝的都城,那麼問題來了,劉邦為何定都洛陽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1、洛陽是東周的都城。

一般來説,後世朝代在選擇都城的時候,大多數都沿用前朝的都城,看看中國歷史就會明白,劉邦統一天下後,也面臨選擇都城,劉邦之前是秦朝,秦朝都城在關中的咸陽,當時被項羽一把火燒掉了。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劉邦

如果再往前看,東周的都城在洛陽,西周的都城在豐鎬,那麼劉邦選擇都城就有三個選擇,只有洛陽在函谷關以東,而咸陽與豐鎬都在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平原。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問羣臣,羣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當初在選擇都城的時候,劉邦問手下的大臣,大臣多是函谷關以東的人,都爭着説周王室都城在洛陽成就了幾百年社稷,秦朝把都城設在關中二代人就滅亡了,因此洛陽作為都城比關中要好。

從結果上看,大臣們這麼説也沒有錯,但是忽視了過程,要知道西周最初的都城就在關中的豐鎬,今陝西西安,西周發跡也是在關中,周滅亡商之後,都城仍然在關中的豐鎬,然後在洛陽興建的成周,相當於周朝的陪都。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第2張

洛陽是東周的都城

西周時期是周朝的強盛期,後世很多制度就是從西周開始的,比如禮樂制度,宗法制度等,西周初期與中期,周天子尚能控制整個天下,包括所有的諸侯國,直到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周朝就開始衰弱了,周王室自保尚且不能,更不用説控制諸侯國了。

所以東周時期就演變出春秋與戰國,周天子成為了擺設,此時是諸侯國爭霸的黃金期,而周朝的衰弱就是從遷都洛陽開始的,遷都洛陽並沒有讓周王室強盛起來,反而越來越弱,直到被秦國滅亡。

東周滅亡的詳細過程,劉邦手下的大臣沒説,東周的天子雖然名義上存在了幾百年,實際上就是個傀儡,所以從過程來看,至少在當時,洛陽作為都城並不比關中強。

2、劉邦手下的羣臣建議定都洛陽。

《史記 留侯世家》: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餚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劉邦手下的大臣絕大多數都是山東人,這裏的山東人不是今天的山東省人,而是指函谷關以東的人,劉邦自己是沛郡豐邑人(今江蘇豐縣),蕭何、曹參、周勃、夏侯嬰、樊噲、盧綰、周昌等人都是劉邦的同鄉,也是沛郡豐邑人,灌嬰是睢陽人(今河南商丘),韓信是淮陰人(今江蘇淮安)。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第3張

劉邦與手下幾乎都是山東人

正因為如此,這些大臣才建議劉邦把洛陽作為都城,因為他們回家鄉近,古人是非常重視故鄉的,哪怕飛黃騰達,也要衣錦還鄉。

當初劉邦與項羽聯手滅亡秦朝後,劉邦被項羽分封到陝西漢中,成為漢王,當劉邦率領手下往漢中走時,一路上不斷有人逃亡,到南鄭(今漢中)時,手下將領及士卒很多在中途逃亡回去,士卒都唱着歌,想要回到東方。

《史記 高祖本紀》: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

他們為什麼要逃,很簡單,因為思念故鄉,這就是古人的思鄉之情,如果定都洛陽,劉邦手下的大臣離家鄉近,回家可以近一點,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古人跟我們現代人一樣,都是要回家鄉的,如果定都關中,在當時來説,就太遠了,所以大臣們都不願意定都關中。

咸陽是秦朝的都城

3、洛陽優越的地理位置。

洛陽的東邊有成皋,西有崤山、函谷關、澠池,北邊背靠黃河,南邊又有伊、雒二水,地理形勢堅固易守。

洛陽作為都城是從西周開始的,中國二字最早被發現是在何尊這具青銅器的銘文上,這是西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其中有“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的金文,這裏的中國指的是天下的中心,也就是當時的洛邑(洛陽)。

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洛陽是整個天下的中間,而關中的位置則偏向西邊一點,如果想要控制整個天下,那麼洛陽的位置應該比關中要好,至少在先秦時期是這麼認為的。

儘管有很多大臣支持劉邦定都洛陽,但仍然有人反對,其中有兩個人物的反對最為堅決,也是影響劉邦做決策的原因,這兩個人就是婁敬與張良。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第4張

婁敬建議劉邦定都關中

第一個反對劉邦定都洛陽的人就是婁敬,婁敬本身是個小人物,就是守衞邊境的普通士兵,但是他的眼光非常不一般,婁敬委託同鄉見到劉邦,反對劉邦定都洛陽,然後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婁敬的理由有三個:

1、劉邦取天下跟周朝取天下不一樣,不要跟周朝一樣定都洛陽。

婁敬的意思是説周朝取得天下靠的是德行,西周強大靠的就是德行,到了東周,德行衰弱,周王室就分裂為西周與東周兩個小國,就無法控制天下了。

劉邦是如何奪取天下的呢?靠的就是武力而不是德行,婁敬説劉邦率領三千士卒起兵,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是用流血的手段奪取天下的,與周成王、周康王時期是完全不同的,既然是武力奪取,那麼定都洛陽就會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

婁敬的言外之意是説劉邦武力奪取天下,在函谷關以東肯定會有人不服,如果定都洛陽,一旦有威脅產生,就容易發生危險,這是婁敬反對劉邦定都洛陽的理論。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第5張

劉邦統一天下

2、洛陽的形勢太弱了。

這裏形勢指的是地勢,洛陽位於天下之中,雖然有黃河和伊、雒二水作為天險,但是作為都城的形勢太弱了,在強大時,有利於控制天下,一旦政權衰弱了,就不利於防備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

東周定都洛陽,實際上成為諸侯國的國中之國,被韓國與魏國包圍,根本無險可守,當初的秦國從西向東攻破了韓國的宜陽,就很容易地進入了東周的都城,而且洛陽的四面八方都會面臨來自各方的威脅,所以不適合作為都城。

3、關中的地勢險要,適合作都城。

婁敬説秦地被高山覆蓋,又有黃河環繞,關中四個方向還有要塞可以作為防線,如果有危急情況,可以依託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以肥沃的土地作為依託,依靠險要的地勢,就要阻擋來自山東地區的所有威脅。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第6張

關中平原

婁敬把這形象地比喻掐住天下的咽喉而打擊它的後背,因為當時的華夏想要進入關中,就得通過關中四個方向的要塞,在南邊是武關,這也是劉邦進入關中滅亡秦朝的道路,東邊是函谷關,戰國時期六國合縱多次攻打函谷關,只有一次成功的,北邊有蕭關,西邊有大散關,這都是可以阻敵於國門之外的要塞。

除了要塞之外,關中還有兩個優勢,一是有肥沃的土地,可以種植糧食,關中平原是秦國的糧倉,成都平原同樣是天府之國,是關中的後花園,當年的秦國就是利用關中與巴蜀統一天天上的,還包括後來的劉邦也是利用這兩地統一天下,所以劉邦聽了婁敬的話很容易產生共鳴。

婁敬把三個理由説了之後,劉邦有些動心,但是由於婁敬地位太低,再加上大臣都反對定都關中,因此劉邦有些猶豫,除非説話有分量的人站出來支持婁敬,這個時候張良就出來勸説劉邦,定都關中比定都洛陽要好,張良也有三個理由: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第7張

關中平原

1、洛陽的腹地太小,非用武治國之都。

洛陽坐落在伊洛平原之上,方圓不過數百里,雖然有天險存在,但是腹地太小,用今天的話説就是戰略縱深太小,再加上處於天下的中心,容易四面受敵,不是用武治國的都城。

2、關中的地勢險要。

關於關中的險要地勢,張良的建議其實與婁敬大同小異,至少在當時來説,關中地區就是一座天然的險要之地,四面可守,又有聞名天下的崤山與函谷關,完全可以阻擋關東進入關中的敵人,所以定都關中有優勢。

3、關中物產豐富,道路發達。

張良説關中物產非常豐富,首先是關中平原,是當年秦國的大糧倉,秦國還在關中修建了鄭國渠,使得關中一帶成為天下糧倉。

關中的右邊是隴西,土地肥美,關中的南邊是巴蜀,沃野千里,關中北面是黃河河套地區,有可以放牧牛馬的大草原,可以提供騎兵所需的戰馬,這是作為都城的優勢條件。

長安和洛陽相比 劉邦為什麼會選擇都城長安 第8張

洛陽周邊地圖

關中作為都城可以固守,又可以向東控制諸侯,如果天下安定,可以用黃河和渭水開通漕運來運輸糧食,如果天下有變,可以順流而下運兵運糧,關中還有秦始皇當年開通的各條直道與弛道通往各地,道路發達。

所以張良認為定都關中比洛陽要好,正因為婁敬與張良的建議,所以堅定了劉邦將定都關中的決心,在聽了張良的分析之後,劉邦當機立斷,當天就乘車前往關中,並決心定都關中。

其實婁敬與張良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沒有説,這個背後的真實原因才是劉邦定都關中的理由,這個原因就是關中是劉邦後勤基地與大本營,劉邦在楚漢戰爭期間,所有的人力、物力、資源被給都是從關中源源不斷地供應到前線,這裏是劉邦的根據地。

劉邦從進入關中後開始約法三章,就贏得了關中百姓的民心,再加上劉邦善待秦朝宗室、大臣,又贏得了秦國貴族的支持,劉邦打敗項羽的過程其實就是第二次秦滅六國的戰爭,秦國利用關中與巴蜀之地統一了天下,劉邦同樣如此,這才是劉邦定都關中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