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霸氣唐太宗李世民:只戰不講和的君王

霸氣唐太宗李世民:只戰不講和的君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氣吞萬里如何的大唐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大唐的氣韻為今人所緬懷。唐太宗作為大唐初期的奠基人,功績卓著的他有一點戰場上的特性很是惹眼,那就是他只作戰不講和。

隋朝時期,突厥曾經遭到隋軍的沉重打擊。隋末動亂,中原分裂殘破,損失很大,突厥復振。唐高祖在位的時候,唐朝的國力難以對抗正處於興盛狀態的突厥。因此當時的突厥讓唐朝受盡了屈辱。唐高祖不得不向突厥稱臣,因為突厥的進攻和騷擾,唐朝曾經一度考慮遷都。唐太宗這個鐵桿大鷹派即位後,再也不想向外來壓迫屈服了。於是唐朝開始了上百年的猛烈拓邊史,其結果是中國的領土和屬國總面積達到了歷史性的頂峯。

霸氣唐太宗李世民:只戰不講和的君王

網絡配圖

古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邊患,永遠來自北方的草原帝國。突厥是唐朝最嚴重的邊患。尤其是東突厥的頡利可汗,野心勃勃,擴張性超過了他的前任。正是他讓唐太宗和他的父親承受了中國皇帝少有的羞辱感。因此,唐太宗的矛頭首先指向了這個塞北大患。內憂、外患、天災,使突厥這個曾經讓周

邊所有國家顫抖的草原帝國陷入空前的危機中。而最大的危機,則是南面唐朝的皇帝是唐太宗:一個充滿主動進攻精神的中國皇帝。貞觀三年,唐軍第一次大規模出塞進軍,首戰告捷,頡利可汗被擊敗後北退,卻被李勣堵住了退路,結果頡利可汗被中國軍隊活捉。

剛剛平定突厥,貞觀八年,一個註定要讓唐朝的下半輩子不得安寧的國家開始走向崛起。那就是吐蕃。松贊干布成為了吐蕃的贊普之後,精於擴張,很快就狠狠打擊了位於今天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擊敗吐谷渾後的松贊干布志得意滿,乘着國勢向唐朝請求和親。唐太宗和吐蕃來往不多,顯然還沒親密到能攀親的程度,於是非常順理成章地拒絕了。這下松贊干布不幹了,立刻發兵,擊敗唐軍邊防軍,進圍鬆州,放話説不許和親就打。唐太宗派著名將領候君集帶兵修理驕橫的吐蕃人,通過夜襲擊敗了吐蕃軍,斬首千餘。吐蕃軍退兵後,松贊干布派使者謝罪求和。7年後他的要求終於得到了滿足。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

  擊敗吐蕃的第二年,一些附唐的党項人叛唐歸吐谷渾。唐軍迅速做出反應平叛。李靖採用了候君集的意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犯盛唐者,雖遠必誅,出其不意,長途奔襲。唐軍分南北兩路進攻,南路由候君集、李道宗帶隊,深入無人之境二千餘里,走過盛夏都能降霜的險境,人吃冰馬啖雪地走過缺水地區,終於追上了並沉重打擊了伏允。伏允逃跑功夫了得,準備逃往于闐。唐軍再次遠征,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伏允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谷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

霸氣唐太宗李世民:只戰不講和的君王 第2張

網絡配圖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的目光轉向了讓隋朝皇帝數次折戟飲恨不已的國度——高麗。唐太宗決定親征高麗(確切説是高句麗),親征前放話給薛延陀:我們父子都要去打高麗,長安空虛,你要是想犯賤只管放馬過來!(整個中國古代史的所有皇帝中,敢這樣對草原民族叫囂的,唐太宗不知道是不是絕無僅有的一個)。這次征伐高麗,是上百年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得以在鴨綠江邊閲兵,唐軍陣亡約2000人,損失最大是戰馬,損失了七八成,但是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最終卻未能滅亡高麗。這是自三國時期毋丘儉攻破高麗屠王城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戰勝高麗人,收復了今天遼寧一帶很多南北朝時期被高麗奪取的土地,為今後唐朝徹底征服朝鮮打下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只站不講和的君王

  貞觀二十年,西邊戰火又起。唐朝由郭孝恪、阿史那社爾、楊弘禮率軍出征,併發鐵勒兵十餘萬騎征討龜茲,先後破大城五所,虜男女數萬口。從此,唐朝在西域設立安西四鎮,分別是龜茲、于闐、疏勒、碎葉,作為控制西域的據點。同年,唐軍再次打破薛延陀,薛延陀放棄了奪取的突厥領地,逃回北面的故鄉。李勣縱兵追擊,斬首五千餘,虜男女三萬人。從此薛延陀幾乎“亡散殆盡”。一直到武則天時期,薛延陀終於為突厥所並。

霸氣唐太宗李世民:只戰不講和的君王 第3張

網絡配圖

  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作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隻身逃到吐蕃,借來吐蕃軍和尼泊爾軍向印度進發。連戰三天,印度軍大敗。唐軍斬首三千餘級,水中淹死印度兵約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副使蔣師仁追上並俘虜之。此外虜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匹。

  唐朝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為什麼呢?

  首先,必須歸功於從南北朝時期就建立的府兵制,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遊牧民族的優勢。第二,唐朝的馬匹很多,這是唐朝戰鬥獲勝的基礎,使唐軍的機動性大大增強。第三,唐太宗重視軍隊建設,軍人地位高,部隊士氣高昂,求戰心強。第四,唐太宗的主要對手——突厥,內訌嚴重。第五,善於利用少數民族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