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悲情英雄史渙,地位不低於五子良將

三國悲情英雄史渙,地位不低於五子良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漢朝是我國封建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漢朝分為東西兩漢,漢高祖劉邦斬殺白蛇後和眾人相約起兵造反,之後建立的漢朝,後又經文景兩帝勵精圖治,終於在武帝之時漢朝達到頂峯,武帝劉徹雄才大略,對內發展經濟,對外打擊侵略,使漢朝國土擴充一倍,極大的增強的了民族自尊心,直到現在我們仍以漢人自居,但是沒有長治久安的國家,即使是漢朝也不例外,曾經輝煌的大漢朝以王莽奪權作為分界線,分為兩段,相傳,當年漢高祖劉邦起義時曾斬白蛇,曾遇見白蛇求饒,但是劉邦仍斬殺白蛇,白蛇怨氣不散,對劉邦説到“今日你把我砍兩塊,他日我也要把你的大業變成兩段”這就是後來的王莽篡漢,但終究漢朝氣數未盡,劉家的布衣子弟劉秀起兵平叛建立了東漢,這就是後來的漢光武帝。

建立東漢的劉秀勵精圖治,一時間新生的東漢隱約已經有比肩西漢王朝的氣勢,這世間任何一件事如果到達了頂峯就一定會走下坡路,新生的東漢王朝也逃落不了桎梏,從東漢的建立者劉秀之後,東漢王朝也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東漢末年,我們都知道東漢之後是一大段時間的分裂期,歷史上稱為三國,但很少有人知道三國在客觀上也算是一個統一的時期,因為在東漢末年和三國之間還有一段時間的過渡期,這段期間羣雄並起。

各地掌握兵權的人紛紛想要自立為王,這段時間和近代的北洋時期類似,軍閥無數紛紛想要在動亂的天下中分一杯羹,這是天下大勢,只要手中有人或有權的人誰不想御極天下、登頂至尊,當時身為第一宦官曹騰養孫的曹操也不能例外,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曹操成為了三國魏政權的奠基人,但是哪一個王朝不是踩着累累白骨建立起來的,這白骨中既有敵人,也有自己的同胞,三國時期,決定勝負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力,而是猛將,一羣不畏生死的猛將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成功,可以説武將就是三國時期第一生產力。

三國悲情英雄史渙,地位不低於五子良將

知道三國的朋友一定清楚,魏國蜀國吳國三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武將,蜀國的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而曹操的魏國同樣有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他們五人在曹操一統北方的過程中立下赫赫軍功,後人將他們稱為五子良將,但世人卻只知五子良將,殊不知五子良將背後,仍有許多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猛將,而作為五子良將中徐晃好搭檔的史渙就是其中的翹楚,史渙作為曹操手下的戰將名聲並不如五子良將,在歷史上有關史渙的記載也只是寥寥幾筆,但有關史渙的事蹟卻輝煌無比,一點也不遜色於他的好搭檔後將軍徐晃,史書上記載史渙是豫州人,年輕時候的史渙是個好管不平事的遊俠,,東漢末期,曹操起兵時史渙便跟隨,任中軍校尉,徐晃和史渙的第一次合作是在建安四年。

史渙和徐晃合作一起攻打犬城,當時守衞犬城的是眭固,眭固出身黑山賊,曾經和袁術合謀攻打東郡,但被曹操打敗,後來的眭固駐守犬城,犬城地勢易守難攻,且處於曹操和袁紹兩方勢力交界處,曹操派遣史渙、徐晃和曹仁突襲眭固,眭固疲於應對,想要投奔袁紹,卻被史渙率領精兵追殺,因為眭固倉皇出逃,導致犬城城中無人,曹操一舉拿下犬城繼而吞併河內,正是這場戰役讓史渙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場戰役之後曹操一舉吞併河內,袁紹唯恐曹操勢力做大,於是發動了後來的官渡之戰,可以説犬城之戰是官渡戰役的誘因,而正是犬城之戰和後來的官渡之戰這兩場戰役讓史渙大放異彩。

對於官渡之戰各位一定十分熟悉,曹操和袁紹的軍隊在官渡對峙,當時的袁紹有十萬精兵,而曹操卻以兩萬人拒敵,雙方巨大的人員差距,卻以曹操作為勝利者而結束,而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袁紹手下的謀士荀攸反叛,當時曹操糧草剛好用盡,荀攸給曹操指了一條明路焚燒袁紹的糧草,根據荀攸指示的地點,曹操派遣史渙和徐晃焚燒袁紹糧食,這一戰中,史渙遭遇袁紹軍隊押解糧草的大將韓猛,韓猛可以説是袁紹手下一員虎將,只可惜他遇上了史渙,兩三個回合的交鋒,史渙便將韓猛斬於馬下,至此史渙和徐晃不負曹操所託成功燒燬了袁紹的糧食,而這一戰也成為官渡之戰的轉折點,為曹操擊敗袁軍一統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説史渙在曹操一統中原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只可惜天不遂人願,在官渡之戰之後的幾年,史渙患病逝世,史渙死時曹操流淚不止,惋惜自己痛失一員猛將,試想,如果史渙晚死十年,未嘗不能像自己的好搭檔徐晃一樣成為五子良將,只可惜歷史從來沒有如果,英雄和猛將的逝去總是讓人感到惋惜,歷史上的史渙死於209年,而三國演義中説史渙並不是患病而死,而是被袁紹的兒子袁尚一箭射中左眼,墜馬而死,但是袁尚在207年就已經死了,根本不可能和史渙交手,有關於一代猛將悲情英雄史渙的記載,歷史上僅僅只記述了他犬城和官渡兩場戰役,但僅憑這兩場戰役也足以讓史渙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