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鐵券,轉身他立馬造反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鐵券,轉身他立馬造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5.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李懷光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紅顏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這是清代乾嘉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所寫的一句話。意思是自古以來美人和名將的命運最是多舛,很少有壽終正寢的機會。

事實上,若是把中國歷史進行一番研究之後便會發現,歷朝歷代中的武將下場多半不會太好,尤其是那些立下大功的名將,要麼晚景淒涼,要麼被暗害以至於不得善終。

譬如説,趙國大將廉頗,雖然功勞甚大,但在趙悼襄王即位之後,他就只能遁走魏國,最終也沒能迴歸趙國,反而死在了楚國。再譬如西漢時期的韓信、魏國大將鄧艾、抗金名將岳飛等等,無一不是落得個悽慘的下場。

然而,那些名將和武將,無論是落得個晚景悽慘的下場,或者直接被處死,其最直接的原因還是要歸咎於兵權。畢竟,一旦涉及到兵權之事,着實都是令那些帝王以及統治者頭疼萬分的事情。

尤其是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手握重兵、特別是那些立下了大功的將領就更加受到統治者的關注了。

因此,歷朝歷代中,那些開國名將或者立下大功的將領,無不是小心翼翼,生怕觸了皇帝的黴頭之後會落得個不得善終的下場。即便這樣,有些名將依然被帝王“找茬”殺掉。

但有些人他就是自恃功高非要“找死”,那就怪不得旁人了。譬如説,唐朝的將領李懷光就是這麼一位下場稱得上是“悲劇”的人。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鐵券,轉身他立馬造反

那麼,李懷光又是何許人呢?

從史料中的一些記載來看,李懷光是唐朝時期一名“大名鼎鼎”的將領。

一、李懷光

一説到唐朝時期的名將,可能很多人都會想起李靖、秦瓊、羅成、薛仁貴等大將。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這些名將無疑都能夠排在前列。

而李懷光此人,雖然名氣跳不出唐朝時期,但在唐德宗時期,所立下的功勞還是非常大的,仍然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赫赫有名的戰將。

李懷光是靺鞨人,是朔方將軍李嘉慶之子。作為一名將軍的兒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是對武藝和戰場更為感興趣。因此,在少年時期,李懷光便開始參軍。

因為勇武過人的緣故,他跟隨中興名將郭子儀立了不少戰功,更是先後擔任御史大夫和朔方軍都虞侯的職位。

在唐德宗即位之後,李懷光擔任朔方節度使,再後來抵禦吐蕃入侵時又立下了大功,被加封為同平章事,這個職位基本上可以稱為宰相了。

可以説,李懷光因為父親是將軍的緣故,使得他順利參軍走上了從戎之路,隨後又多次在戰鬥中立下了大功,官位節節攀升,後來更是做到了同平章事一職。

而同平章事其意思就是同中書省和門下省三品以上的官員協同處理政務,基本上已經進入唐朝的權力核心了。

若無意外的話,李懷光未嘗沒有成為一代名將的可能。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導致他非要“找死”呢?

説起這一點,就不得不説唐德宗時期的涇原兵變一事了。

二、涇原兵變

唐德宗建中三年,也就是公元782年,盧龍、成德、魏博、淄青四鎮聯兵開始反唐,沒過多久,四鎮的節度使朱滔、田悦、李納和王武俊就打出了造反的名號,分別自稱為冀王、魏王、齊王以及趙王。

隨後,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打出建興王的名號,掀起了一波反唐熱潮。而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則派遣五千名士兵,直搗黃龍攻打京城,使得德宗匆忙逃往奉天。

接着,叛亂的士兵將前幽州節度使朱泚擁立為“大秦皇帝”,並且改元應天。成為皇帝之後的朱泚緊追不捨,開始對奉天發動攻勢,激戰一月有餘之後,奉天堪堪被守住。

此時情況危急到何種程度呢?史料中記載,當時供給的德宗的糧食僅有粗米二斛,而德宗身邊的官吏則悄悄觀察叛軍的休息時間,夜裏趁機將人系在繩索上放下城牆,跑到城外去採一些青草獻給德宗去吃。

危急時刻,在糧料使崔縱的勸説下,李懷光自山東回援,晝夜伏行之後在醴泉將朱泚的手下的叛軍打敗,將朱泚嚇得領兵逃回了長安。至此,德宗的危機終於被解了。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鐵券,轉身他立馬造反 第2張

事後,大家一致認為,若不是李懷光救援及時的話,恐怕再過三天奉天城就要被攻陷了。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其實李懷光的功勞是非常大的,這可是在德宗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直接救了他一命。以如此功勞來看的話,皇帝就算是不封賞都不行的。

而李懷光此人卻是生性粗鄙,立下如此大功之後,就自恃功勞甚大,可以得到德宗的特殊賞賜。甚至以為憑自己的功勞可以在德宗面前上諫,奏請殺了宰相盧杞,這樣天下才不會有禍亂之源。

沒料到,這種事情被盧杞知道後,盧杞對德宗説暫時不能封賞李懷光,因為舉辦宴會得好幾天,不如讓李懷光趁勢攻擊,一舉將固守在長安的朱泚等人殲滅。

聽到盧杞的話之後,德宗認為他説的很有道理,於是命令李懷光直接率兵配合神策兵馬使楊慧元和李晟等人攻打長安。

得知德宗的命令之後,李懷光心中極為不滿,認為是盧杞等奸臣排斥的緣故,自己才見不到皇帝。於是,在攻打長安的途中,李懷光故意屯兵不再前進,屢次向德宗上表揭露盧杞等奸臣的罪惡,無奈之下德宗只好將盧杞貶為新州司馬。

此時,李懷光可以説已經有一種“擁兵自重”的意思了。而且他不單單是脅迫德宗將盧杞給貶謫了,他還脅迫德宗殺了自己比較信任的宦官翟文秀。

當然,李懷光自己同樣知道自己都做了什麼事情,在脅迫皇帝處理了盧杞等人之後,他的心中就開始不安起來,反叛這樣的念頭也時常會從腦海中蹦出來。於是,在攻打朱泚一事上,李懷光可謂是能拖就拖,不論德宗如何派遣使者催他,他都以將士困頓為由進行推辭。

而同樣領兵的李晟則屢屢上奏,唯恐李懷光反叛,請求及時處理。但德宗感念對方救命之恩,期盼對方能夠洗心革面。

儘管如此,但李懷光心中恐懼之下,反叛之意也是越發明顯了。後來即便德宗加封李懷光為太尉,更是賜了鐵券,但都未能打動李懷光。或者説,李懷光此時打心底認為自己已經站在的懸崖邊上,認為自己不得不反了。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鐵券,轉身他立馬造反 第3張

於是,便以“臣子造反時方賜鐵券”為由,直接反叛了。甚至還揚言自己要和朱泚聯合起來。

那麼,這位功勞甚高的將軍,最後叛變的下場如何呢?

事實上,從史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很可惜的是李懷光並未叛變成功,反而落得個身死的下場。

三、身死

命運就是如此奇妙,前文説過,李懷光能立下大功,就是因為在涇原兵變的事情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主動從朱泚手中救了德宗皇帝。然而沒過幾年事情就發生了反轉。

叛軍之中,除了朱泚一人頑抗之外,朱滔、田悦、李納等人都已經免去了自己的“王位”,並且接受了德宗的招降,而李懷光卻從救駕平亂功臣,變成了叛軍。

一開始,李懷光勢力比較強盛,在聯合朱泚一道上基本上是佔據着主要地位。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懷光逼迫德宗向南出走後,他的部下或是被人策反,或是良心發現,總的來説有很多人背叛了他。

面對勢力越來越小的李懷光,以至於一開始還比較恭敬的朱泚都直接對他下詔,把他當成了臣子。

等李懷光到了富平時,他手下的將領孟涉和段威勇直接將數千名士兵帶着一同投向了李晟。李懷光派遣手下大將趙貴先在同州修建防禦工事時,又被同州刺史李紓的幕僚裴向説動,直接投降了。

而面對李懷光的叛亂一事,德宗將其身上的太尉、中書令、節度使等職位全部罷免。儘管如此,但他同樣感念李懷光救駕之功的份上,授給他太子太保的名號。而他原先掌管的軍隊,則從中挑選功勞、德望頗高的人進行統領。

貞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85年,李懷光被朔方將領牛名俊所殺,而李懷光的兒子李璀則是先殺了自己的兩個弟弟,隨後也一同自殺。

至此,這位立下赫赫戰功,並且被賜下了鐵券的大將,終於將自己給“玩”死了。

結語:

從史料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其實李懷光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在李懷光反叛之後,德宗因感念他的功勞甚大,其實並不想將其處死。

更何況,李懷光的兒子李璀非常明事理,在李懷光反叛的情況下,還多次奏請德宗讓他小心防禦自己的父親。如此一來,在德宗對李璀也同樣非常看重的情況下,就更不想直接處死李懷光了。

然而,李懷光似乎“警惕”過了頭,非要將自己逼上絕路,以至於自己被殺之後,兒子李璀也因“忠孝兩難全”的緣故,將弟弟殺死後自己也自殺了。如此結局,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