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當時社會真的繁盛太平嗎?

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當時社會真的繁盛太平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閲讀: 4.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康熙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為一部以改革為主旨的歷史正劇,《雍正王朝》似乎有點“偏離主線”——不管是前期的“九子奪嫡”,還是後期,“雍正新政”中的種種阻礙,大都以廟堂之上的權謀鬥爭與相互傾軋為主。打眼一看,似乎並沒有告訴我們,雍正為什麼要改革;所謂的“新政”到底好在哪裏。

但是,依小編看來,這才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處:它幾乎沒有講為什麼要改革,但是卻時時都在訴説着,為什麼要改革;它幾乎沒有為雍正歌功頌德,但是卻處處在表現在這位鐵血帝王的“務實愛民”。

猶記得:當黃河氾濫,百萬黎民嗷嗷待哺時,有幾人想的是天下蒼生,又有幾人想的是自己的“小金庫”與祿位?

當敵寇萬千,進犯邊疆時,有幾人想的家國?有幾人想的是黎民?又有幾人想的是“大將軍王”的權力地位?

作為一名務實帝王,雍正的改革,就是要拿所謂的“康熙盛世”開刀。那麼,這個“盛世”究竟怎麼了?為什麼它需要被“革命”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正如前文所説,《雍正王朝》裏對民間的疾苦表述甚少。除了本劇的開始的“黃河水災”,最為有名的一次就是,康熙南巡時的“盛世饑荒”了。

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當時社會真的繁盛太平嗎?

在復立胤礽為太子之後,康熙皇帝隨即“南巡”。這一次“南巡”,也是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在短短几十分鐘的鏡頭裏,就將“康熙盛世”的虛偽面紗,無情撕下:

在京城,皇子爭權,黨爭酷烈

康熙剛剛離京,二阿哥胤礽就以“監國太子”的身份,開始打壓八爺黨。各位大臣跟風站隊,以至於“大清朝堂停擺”。

後來,為了得到“百官行述”,各位阿哥更是“各顯神通”。先是太子私放死囚“劉八女”,緊接着,十三阿哥(四阿哥)命令年羹堯“跨省追捕”,以致釀成了“火燒江夏鎮”的慘劇,更有八爺黨暗中使壞,處處掣肘。

整個大清朝堂,怎一個“亂”字了得?

在民間,豐年猶有饑荒,災年豈不人間煉獄

康熙與那位老農的對話,只有短短的幾句,卻道盡了民間疾苦:

看到長勢不錯的麥田,康熙問道:“長得這麼好,明年總能吃飽飯了吧?”

老農説:“我可沒有那個指望,但求每頓有碗稀飯吃,就很滿足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老農又説了:“收成好,東家要加租,而且還要交税(人頭税),剩下的穀子最多隻能吃半年!”

短短的一句話,就揭示了當時大清王朝的最大弊端:土地兼併,賦税不均,民不聊生。

對於這個弊端,除了那些深受苦難的底層百姓,感受最深的恐怕就屬四阿哥胤禛了。在江南籌款時,他就見到了災民賣兒賣女,以求換得果腹之食的人間慘劇;在江夏鎮,四阿哥更是親自領略到了,什麼叫做官紳勾結、橫行鄉里,什麼叫做“貧者無立錐之地,而富者田連阡陌”。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因為,大清的制度出現了問題。

在劇中,以雍正為首的“改革派”,不止一次地説過這個問題:由於士紳不用納糧服(勞)役,所以他們就仗着免税的政策大肆購買土地;而普通百姓呢?因為付不起税收,就甘願賤價將土地賣給士紳,以求換得温飽。

這樣的結果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而國家卻日益空虛。所以,改革勢在必行,不然,大清亡國有日。

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當時社會真的繁盛太平嗎? 第2張

所以,雍正為了江山社稷,不惜得罪權貴功勛,不惜得罪天下士紳,他殺諾敏、殺張廷璐,以求震懾沽名釣譽、結黨營私者;他殺陸生楠、罷黜李紱,但求所謂的清流士子閉嘴,不要阻礙“新政”。

可以説,正是康熙皇帝的這次“南巡”,無意間揭開了所謂“盛世”的遮羞布;也正是這次“南巡”,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雍正改革的勢在必行與偉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