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文史 >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为什么还能续命144年?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为什么还能续命144年?

来源:飞飞历史网    阅读: 1.9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古代最辉煌灿烂的朝代,但是经过安史之乱后就一蹶不振了,那么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为什么还能续命144年?其实中晚唐,之所以能成为“打不死的小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中晚唐的几个皇帝,还算努力,一直在试图恢复大唐的强盛时代,虽然结果不如人意,但努力总比躺平要强。其次,安史之乱,乱的主要是北方,南方没有受到影响,为大唐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再次,大唐手中还有一直中央禁卫军神策军”,他和藩镇之间相互制约,让藩镇们不敢造次。

藩镇,是大唐挥之不去的梦魇,是他一手打碎了一个盛唐,也是他一手托举出了144年的中晚唐,最终,还是藩镇终结了大唐的命运。

中晚唐的皇帝,还算努力

从唐玄宗之后,大唐又经历了14个皇帝,除了个别不靠谱的,大部分都还算努力,他们没有躺平摆烂,而是积极努力工作,以恢复大唐的强盛为己任。分别出现了三次的“中兴”时刻。

我们详细来说一下。

首先来说一下唐代宗李豫,他是李隆基孙子唐肃宗李亨的儿子。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奉密诏诛杀杨国忠”为名,开始起兵,很快就攻破了洛阳,潼关,向长安进军,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出逃,李豫也在出逃队伍中。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为什么还能续命144年?

马嵬驿兵变后,杨贵妃被赐自尽,杨国忠被杀,李豫劝说父亲李亨北上灵武。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算是变相的夺了老父亲的皇权。之后,李亨任命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全国军队,与叛军作战。

李豫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带兵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极大的提高了士气,李亨封他为楚王,立为皇太子。

762年,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俩先后去世,李豫继承皇位,他任命自己的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继续讨伐叛军。

安禄山这边,已经发生了三次内乱,首先是安庆绪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继承大燕皇帝,然后是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坐上皇帝宝座,最后是史朝义杀了老爸史思明,继承皇位。

763年,史朝义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自杀,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在李隆基的孙子,李豫手中结束!

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朝廷发生两个重大的变化:

第一,是藩镇的实力增强。自从唐玄宗弄出十大藩镇后,各藩镇就有了独立的财政权,人事权和军事权,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安禄山敢造反,就是凭借他手中的三个藩镇和20万精兵。

为了打安禄山,朝廷就要启用其他的藩镇,安禄山是被打下去了,其他藩镇的尾巴又翘起来了,他们虽然没有公开造反,但是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大唐朝廷并不能完全掌控他们。

第二,隔壁的“吐蕃”开始搞事情了。唐朝全盛时期,在西北设立“安西都护府”,囤积重兵,全面压制吐蕃。安史之乱后,为了打安禄山,大唐把西北的边军都调了回来,西北防守空虚,吐蕃趁机扩张到灵州(宁夏吴忠)、凤翔(陕西宝鸡)一带。

因此,在唐德宗李适继位后,他重点抓了两个事情,一是“削藩”,二是“削吐蕃”。

削藩,也要讲个机缘,不能硬削,因此,李适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儿子李惟岳要求继承节度使的位置,李适觉得机会来了,果断的否决了李惟岳的要求

大唐的节度使,必须要掌握在大唐皇帝手中,不是你家的私人财产,父死子继。

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镇,并称大唐的“河朔三镇”,是安禄山当年的老窝,平时嚣张惯了,终大唐一朝,这三个藩镇就没有听话过,因此,当听说自己的要求被皇帝否决后,李惟岳果断的扯起了造反的大旗。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为什么还能续命144年? 第2张

同时加入造反行列的,还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魏博节度使田悦。

面对藩镇的叛乱,李适没有在怕的,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调派幽州留守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出兵平叛。原本,平叛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李适一看形势大好,有点心疼他手中的钱袋子了,承诺的“平叛经费”迟迟不能到位。

结果,原本出兵平叛的朱滔和李希烈也加入了叛乱的行列。李希烈自称楚帝,朱滔自称冀王,田悦自称魏王,李纳自称齐王,王武俊自称赵王,搞得轰轰烈烈。

李适被搞得焦头烂额,又重新从“泾原藩镇”调兵,结果,泾原兵走到长安的时候,发生了哗变,原因还是“钱”,皇帝没有给足“经费”,士兵们伙食差,吃不饱,吃不好,那有心情打仗,干脆也反了吧。

他们在长安拥立泾原节度使朱泚为帝,建立“大秦”,后来改为“大汉”。李适也像他爸爸,爷爷,祖爷爷一样逃出了长安,跑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

朱泚带兵攻打奉天,久攻不下,被唐朝援军给打败,李适回到长安,下了一道罪己诏,藩镇撤兵,撤销各自的帝号和王号,回归藩镇。

大唐皇帝和藩镇的第一次较量,算是打了个平手。

从此以后,李适不再提“削藩”,而是专门“削吐蕃”,他联合南诏,回纥,大食使劲的把吐蕃给揍了一番,让吐蕃多年都不敢动。

李适削藩,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却给她的孙子李纯做了个好榜样。

公元806年,唐宪宗李纯继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他派出神策军出兵平叛,很快就击败了刘辟。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自己接任了节度使的位置,等到朝廷派人来凭吊的时候,他大举起兵叛乱。

李纯派出宰相裴度,以彰义节度使的身份,和随邓节度使李愬一起平叛。李愬以雪夜为掩护,突然杀入蔡州,生擒了吴元济。初中课本里有一篇《李愬雪夜入蔡州》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搞定了吴元济后,其他节度使害怕了,有人派儿子到长安当人质,有人给李纯进贡大量的金银,有人主动到朝廷做官。

通过“杀一批,调整一批,撤换一批”,李纯彻底掌控了全国的节度使,让大唐短暂的出现了“元和中兴”。

晚年的李纯,开始迷恋丹药,而且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他的老婆郭氏,是郭子仪的孙女,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按照辈分,郭氏还要大他一辈,因此,他对郭氏始终不冷不淡,对郭氏所生的儿子李恒也不是太喜欢。

公元820年,李纯突然暴毙,很多人怀疑是郭氏母子所为,但是却没有任何证据。

李恒当了3年皇帝就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轮流当了一把皇帝,分别是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

其中唐武宗李炎算是一个明主,他对内继续加大对藩镇的控制,对外击败回纥,下令拆毁寺庙,让26万僧人还俗,开源节流,让大唐再次出现了“会昌中兴”。

李炎死后,不是他的儿子继位,而是他的叔叔,李恒的异母兄弟李忱。这是一个狠角色,在当皇帝前,他装疯卖傻,让宦官们以为他是一个好控制的人,于是,拥立他为皇帝。

但是,他一上位,立马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大力限制宦官的权力,结束了“牛李党争”,对外继续打击吐蕃,收复了大量失地,历史上称为“大中子治理”。

唐朝真正的下坡路,是从李忱的儿子,唐懿宗开始的,就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出现了“王仙芝起义”,到了它儿子唐僖宗继位的时候,更是柴废,黄巢起义都打到长安城了,他也像他的祖宗们一样,跑去了四川。

到了他兄弟唐昭宗当皇帝的时候,朱温已经坐大,这是一个不按理出牌的人,他杀了唐昭宗,弄了个小皇帝唐哀宗。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小皇帝哀帝也被他给杀了,才16岁。

藩镇与神策军的内部制衡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为什么还能续命144年? 第3张

藩镇,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首创,他的一个决定,给大唐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由于大唐的疆域过于广阔,府兵制玩不转了,必须要有职业军人来戍边,于是,李隆基就在全国划分了十大藩镇,任命节度使来管理军队,后来,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成为一方诸侯,掌管经济,行政,军事,人事大权。

安史之乱,安禄山虽然给这个节度使们打了个样,但是,绝大部分藩镇,是没有造反的心的。

造反,那是有巨大的风险的,当个节度使,享受土皇帝的待遇,难道他不香吗?

因此,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些藩镇们也不会轻易造反,他们想要的是最大化的自主权,我不造反,朝廷也别管我。

藩镇们不敢轻易造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忌惮其他藩镇。

大唐最“刺头”的,就是“河朔三镇”,其他藩镇基本上海都是听命于朝廷的。

都是手握重兵的人,一旦有藩镇造反,朝廷就会派其他藩镇来平叛。对于其他藩镇来说,平叛可是一道大餐,不但可以向朝廷伸手要钱,还可以兼并叛军的军队,地盘,搂草打兔子,好处可是大大的。

因此,藩镇想造反前,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能不能抵抗住全国藩镇的轮番轰炸。

第二,忌惮手下的人造反

藩镇节度使,是一方诸侯,虽然没有皇帝的宝座金贵,但是屁股后面也有一堆人盯着他的位置的。

有手下的将领,有节度使的儿子们,一旦节度使起兵造反,那就是给了手下人造反的好机会,他们有可能杀了老节度使,自己上位当节度使。

反正节度使这个位置,是谁有实力谁当,朝廷的任命并不好使。

第三,忌惮朝廷的神策军

神策军,原本是西北戍边的一支小部队,只有2000多人。

安史之乱后,神策军被调入中原参与平叛,后来神策军被鱼朝恩掌控,成为朝廷禁卫军,负责整个长安城和宫廷的护卫,人数也开始增长,最高达到15万人。

唐玄宗时期,朝廷是没有禁卫军的,全国的兵力全部分布在藩镇,朝廷有事就调藩镇兵过来,安史之乱后,皇帝才意识到,藩镇不可靠,自己手中必须要掌握军队。

中晚唐时期,在对藩镇的平叛中,神策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后期神策军被宦官所掌控,一度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黄巢起义,打破了平衡,终结了大唐

大唐皇帝,宦官手中的神策军,各地的藩镇,这三者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皇帝强,则藩镇弱,藩镇强,则皇帝弱,神策军,则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

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维持着大唐又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直到一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

黄巢起义后,采用流动作战的方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到之处纵兵抢掠,对大唐的经济,民生是一个巨大的破坏。神策军,是对付黄巢的主力,在与黄巢的作战中,神策军的主力被消耗殆尽。

黄巢趁机攻入长安,把唐僖宗给撵跑了,黄巢在长安称帝,自己当了一把皇帝。

大唐之所以一口仙气能吊144年,南方稳定的经济保障,是一个很大因素,现在,黄巢也给破坏了。

没有了神策军,没有了南方经济的保障,大唐皇帝只好再次依靠藩镇,导致了藩镇势力的再次强大,这一次,是真正的“藩镇割据”,朝廷要看藩镇的脸色,没有任何的权威。

最终,宣武节度使朱温,在907年,终结了大唐289年的命运。

中晚唐的历史,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片空白,因为它真的是“平淡如水”,皇帝与藩镇之间搭伙过日子,偶尔会吵架,甚至会动手,但最终都要在“大唐”这口锅了吃饭,谁也不想把锅给砸了。

正是因为大家都达成了这样一种默契,才能一起走了144年。但是,黄巢是私盐贩子出身,他不在藩镇这个圈子,不懂这种潜规则,也不讲什么道理,就是单纯的造反。

而大唐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原本是黄巢的手下,因为和黄巢的手下人发生矛盾,叛逃大唐,被唐僖宗委以重任,他虽然位列藩镇节度使,但骨子里还是“底层出身”,对于大唐精英们玩的“潜规则”不屑一顾。

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是被朱温给推翻了,而不是其他的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