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俗語“一畝三分地”的這個叫法是怎麼來的

俗語“一畝三分地”的這個叫法是怎麼來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畝三分地”這個口頭禪相信都聽說過吧?“一畝三分地”的意思是指:自己的勢力範圍,自己的小圈子。這個詞用於貶義的時候比較多。但是“一畝三分地”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爲什麼偏偏是一畝三分,而不是二分、四分?

“一畝三分地”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其實這句俗語的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藉田有關。明清兩朝的皇帝,爲了及時瞭解農時,熟悉節令,居住在深宮大院裏的皇帝便在驚蟄時節乘龍輦從正陽門到先農壇耕地。

俗語“一畝三分地”的這個叫法是怎麼來的

耕地“一畝三分地”

當時劃出的這一塊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親耕”,表示普天之下該種五穀了,並以此顯示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這種做法世代沿襲,他人不得將地改作它用。當時皇帝“親耕”的這塊地恰好爲“一畝三分地”,於是,“一畝三分地”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皇帝“親耕”的藉田爲什麼非要定爲“一畝三分”

據傳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取它的象徵意義。在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視爲陽數,“一”和“三”爲陽數中最小的兩個。因爲皇帝是天子,既要“親耕”,又不能太勞累,所以定個最小的土地面積作爲耕田,權作意思意思地“示範性耕耘”,所以爲“一畝三分”。  

俗語“一畝三分地”的這個叫法是怎麼來的 第2張

耕地“一畝三分地”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爲與當時明朝的行政區劃有關,明朝有13個行政區劃,稱作“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爲耕田面積。北京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長11丈、寬4丈、分爲12畦。中間是皇帝的“親耕”之位,三公九卿等大臣都在兩旁從耕。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