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古代日食稀奇故事:仲康日食讓天文官丟了腦袋

古代日食稀奇故事:仲康日食讓天文官丟了腦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語:早在遠古時代,太陽就是祖先崇拜和依賴的對象。人們習慣了太陽的朝升夕落,但有時她會突然在白天消失,這引起了人們的恐慌和揣測。這種我們今天稱爲“日食”的自然現象,曾經讓古人丟過性命,也曾經讓兩個國家從激戰走向和平……古人對日食的原因知之甚少,也因此發生了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日食是比較罕見的天象,日全食尤其罕見。在不知日食成因的古代,日食的發生會讓人極度恐慌,因爲太陽如果從此消失的話,大地上的生命將註定滅絕,所以古代幾乎所有的民族都認爲日食是一種凶兆。雖然後來人們從經驗上知道日食發生的時間都很短,太陽不會永遠被“食”,但仍然認爲日食是老天對人間的“嚴正警告”,直到人們徹底認識了天體的運行規律後,日食才揭掉這背了幾千年的“黑鍋”。下面,通過幾個小故事,我們看一看古人怎樣認識日食,以及這些認識又是怎樣逐漸進步的。

讓天文官丟了腦袋的“仲康日食”

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設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進行天象的觀測了。其目的,一是瞭解日、月的運行規律,制定儘可能精密的歷法以滿足農業社會從事農耕的需要;第二個原因比較複雜,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觀念,這種觀念認爲,“天”是一個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天帝支配着人間,在支配過程中,天帝經常通過星象上的變化給人間以預兆和警告,因此,各代朝廷都有龐大的司天機構日夜監視這些天象的變化。天文官作爲人間君王“通天”的媒介和信使,地位和威望都非同一般。由於天文官舉足輕重的位置,朝廷對於天文官的期望往往很高,天文官也時刻不敢懈怠。

古代日食稀奇故事:仲康日食讓天文官丟了腦袋

話說夏朝之時,第四位君王仲康時代,國勢剛從前朝太康時代的動亂中恢復過來,朝廷內外很有些“中興”的氣象。這年的金秋季節,麥浪滾滾,晴空萬里,農民們正在田裏收穫一年的勞動果實,中午時分,人們突然發現,原本高懸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線在一點點減弱,彷彿有個黑黑的怪物在一點點地把太陽吞吃掉——這是“天狗吃太陽”了!百姓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兇險天象,個個驚恐萬狀,急忙聚集起來敲盆打鑼,按過去的經驗,這樣就可以把天狗嚇走。

古代日食稀奇故事:仲康日食讓天文官丟了腦袋 第2張

對這一天象最爲恐懼的還是朝廷和天子,因爲“天狗吃太陽”預示着國家將有災難發生,可能會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那時,朝廷已經形成一套“救日”儀式,每當發生“天狗吃太陽”時,監視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時間觀測到,然後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報朝廷,隨後天子馬上率領衆臣到殿前設壇,焚香祈禱,向上天貢獻錢幣以把太陽重新召回。可這次,時間過去了好久,大家眼看着太陽一點點消失,無盡的黑夜就要籠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宮殿前了,卻獨不見羲和的身影。已經錯過了最佳救護時間,仲康大帝顧不得多想,連忙主持開始了救護之禮。

殿內殿外一片忙亂,宮中樂官急急忙忙敲響了救日的鼓聲,主管錢幣的官匆匆地趕往錢庫去取錢,其他官員也慌慌張張跑來跑去安排儀式,這時天色越來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幾步之內難辨人影,太陽被天狗徹底吞吃了。仲康大帝率衆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寬恕,這一瞬間,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懼,心想因爲沒有及時救護,太陽可能永遠不出來了,大夏王朝的末日到了。

不知過了多久,就在人們感到徹底絕望時,太陽的西邊緣露出了一點亮光,大地也逐漸明亮起來,日盤露出得越來越多,天狗終於把太陽吐出來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這才舒了一口氣。

“天狗吃太陽”終於結束,仲康大帝這時才發現,天文官羲和到現在也沒露面,發生了這麼大的事,身負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見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惱火,立刻派人去尋找。

幾個差役趕到清檯(當時的天文觀測臺),好不容易在清檯旁守夜的小屋裏找到了羲和。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問羲和的下屬,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爛醉如泥,差役們不敢耽擱,架起羲和塞進車子,把他送進宮中。

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還是混混沌沌,不知幾分人事。仲康大帝問明情況,才知原來是羲和酗酒誤事,頓時大怒,立刻下令將羲和推出斬了首。

古代日食稀奇故事:仲康日食讓天文官丟了腦袋 第3張

這個故事記錄在中國最早的一本歷史文獻彙編裏,這是國人第一本書,所以名字就叫《書》,到漢代被稱作《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後因爲成了儒家的重要經典,又被稱作《書經》。其中《胤徵篇》說:

“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幹先王之誅。”“厥”即“其”,季秋是秋天的第三個月——夏曆的九月,“辰”指日月之會,房是房宿,即天蠍座β、δ諸星,“辰弗集於房”即日月在房宿合朔時出現了問題,那時大概還沒有“日食”一詞,所以只好這樣描述性地說明。瞽是樂官,嗇夫是掌管錢幣的官,庶人即百姓。樂官擊鼓、嗇夫急跑取幣、百姓奔走都是在匆忙舉行日食救護儀式。屍,主管,羲和尸位素餐,發生了重大天象還不知道,結果丟了性命。

雖然沒有“日食”二字,這則記錄也早就被證認爲是一次日食記錄,而且是中國最早的記錄(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被稱作“書經日食”、“仲康日食”,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據現代天文方法推算,那次日食發生在中午,全食帶恰好穿過中原地區(當然還有幾次日食也比較符合《尚書》中的記錄,具體是哪一次,尚無定論)。

看了這個故事,不要以爲在中國古代做天文官是非常危險,說掉腦袋就掉腦袋的。像羲和這樣酗酒瀆職的天文主管,幾乎是個空前絕後的例子。由於天文官的特殊身份,君王一般對他們是寬容、禮遇的,不像對其他官員那樣動輒“推出午門斬首”,後來的各朝代,除了極個別陷入獄案的情況,天文官很少有被殺頭的。

阻止了一場戰爭的日食

公元前6世紀~7世紀,在伊朗高原上,居住着米底人,建立起一個米底王國。米底王國一度很強盛,向西征服了亞述帝國,佔領了亞述的首都尼尼微,然後繼續向西進兵小亞細亞,遇到了新鄰居呂底亞王國。

呂底亞王國瀕臨愛琴海東岸,即今天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的西北部,也是個很強盛的小王國。面對侵略,呂底亞人拿起武器頑強抵抗,兩國在哈呂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帶展開激烈的戰鬥。腳下的土地被他們爭來奪去,戰役一個接着一個,就這樣一打就是五年,雙方士兵大量陣亡,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明知這樣耗下去只會兩敗俱傷,但誰也不願先退讓求和。

一天,兩軍對陣,激烈的廝殺一直持續到太陽偏西,陽光照射到盔甲上,閃現出一道道刀光劍影。忽然,士兵們發現,一個黑影闖進入圓圓的日面,把太陽一點一點地吞食,眩目的太陽光盤逐漸減少,大地的亮度慢慢減弱,好像黃昏提前來到。隨即,太陽全被吞沒,頓時天昏地暗,彷彿夜幕突然降臨,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閃爍着。士兵們從來沒見到過這種景象,頓時驚得目瞪口呆,在茫茫的“黑夜”中停止了廝殺。

古代日食稀奇故事:仲康日食讓天文官丟了腦袋 第4張

雖然過了不久,太陽就重新出現,日食很快就結束了,但雙方認爲,這是上天不滿他們兩國的戰爭而發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雙方的首領經過一番商討以後,決定握手言和,簽訂了永久的和平契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就這樣因偶然遭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爲玉帛。

這個故事記載在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希波戰爭史》中,根據背景信息,天文學家早就推算出這次日食發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

這部書中還記載說,在愛琴海東岸米利都的著名學者泰勒斯預報了這次日全食。米利都屬於古希臘城邦,此時,古希臘的文明正跨入自己的輝煌時代,泰勒斯作爲一個先驅者,在哲學、數學、天文學、工程、政治等領域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因此,如果說世界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是誰,應該非泰勒斯莫屬。泰勒斯預知了這次日全食後,打算利用當時人們對日食的恐懼心理來消除戰禍,於是,他向交戰兩國宣佈:“上天對這場戰爭十分厭惡,將用遮蓋太陽的辦法來向你們示警,若你們再不休戰,將有大難臨頭。”那時普通人對日食的成因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說相信日食的預報了,所以雙方都不理會泰勒斯的警告,直到交戰時真的發生了日食,他們纔對泰勒斯心悅誠服,從此結束了戰爭。

泰勒斯是怎樣預知這次日食的呢?難道他那時就精確掌握了日、月運行的規律?後人對此做過種種考證,推測泰勒斯可能是使用迦勒底人(是古巴比倫人?)發現的沙羅週期(即:日、月食經過18年11天又8小時以後會重複出現)來預報的。不過沙羅週期只是個近似週期,特別是日全食,全食帶很窄,同一週期裏每次發生的位置都不一樣。看來,如果說泰勒斯作了預報的話,也是僥倖說對,因爲全食帶恰好落在兩國交戰的戰場上。

所以,泰勒斯是否真能預報日食,現在尚說法不一。有人認爲,泰勒斯真的作出了精確的預報,於是進一步認爲:古希臘科學誕生於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或者乾脆說人類科學誕生於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從這種說法至少可看出,對日、月食的認識和成功預報是人類歷史上多麼重大的事件!

李淳風知天不懼命預報日食

中國在漢朝時,已能對日、月食做出大致的預報了,在以後的朝代裏,隨着對日、月運行規律認識的加深,對日、月食的預報也越來越精確。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全盛時代,天文曆法科學在唐代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曆法、觀測儀器、天象記錄等方面都出現了總結性的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風就是這時代涌現出來的一位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說的奇人。

唐代初年,國家行用的歷法是《戊寅元歷》,25歲的李淳風對它做了仔細研究,發現這部曆法存在缺陷,於是上書朝廷,指出《戊寅元歷》的多處失誤,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開明,立刻派人考察,發現李淳風言之有理,於是採納了他的7條建議。中國傳統曆法的編撰是一門極其艱深的學問,一般學者都不敢問津,而李淳風年紀輕輕就對曆法編撰這麼有見識,自然要得到皇帝的褒獎,於是他被選派入太史局任職。因成就卓著,李淳風於公元641年被委任爲太史丞(相當於國家天文臺臺長),公元648年升爲太史令(相當於文化科技部長)。

李淳風既能指出《戊寅元歷》有那麼多失誤,自然要以編撰新曆法爲己任。他綜合前人許多曆法的優點,又融入自己的新見解,終於編成一部全新的歷法,獻給朝廷。

古代日食稀奇故事:仲康日食讓天文官丟了腦袋 第5張

那時已發現,按《戊寅元歷》預報未來的日、月食,經常出現明顯的誤差。而李淳風對自己的新曆法卻充滿了信心。有一年,李淳風按自己的歷法計算,某月初一將出現日食。而朝廷按舊曆法頒佈的歷書中這天是沒有日食的,他就把自己算出的日食發生、結束的精確時刻上報到朝廷。

既然是太史丞預報的,太宗李世民就不能不理,於是到了這天,就半信半疑地率領衆官趕到殿前,讓文武百官准備好救護儀式。可是快到李淳風說的時間了,天上圓圓的太陽還是毫無動靜,李世民不高興地說:“李淳風,如果日食不出現,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殺頭的,李淳風卻毫不懼怕地說:“聖上,如果沒有日食,我甘願受死。”李世民又等了一會,等不及了,對李淳風說:“我看你趕緊回家一趟,與老婆孩子告別吧!別讓我們白等啦!”李淳風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牆上,他在牆上的影子邊劃了一條標記,說:“聖上請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這裏時,日食就出現了。”果然,過一小會,天上的太陽開始被一個黑影侵入,跟他說的時間絲毫不差,於是百官下拜祈禱,鑼聲、鼓聲響成一片。這時,李淳風擦擦頭上的冷汗,對李世民說:“臣的新曆法,對以前的日食,百試百靈,今天又驗證了剛剛發生的日食,可見是精密無比的,願聖上儘快下詔頒用新曆,方能順天知命、利國安邦。”李世民從此對李淳風的歷法大爲欣賞。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決定改用李淳風的歷法,並將其命名爲《麟德歷》。

此故事見於唐代劉餗所著的《隋唐嘉話》。正因爲李淳風編撰的歷法精密,他有這份自信,纔敢冒風險預報這次前人漏報的日食。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已經能預報了,說明人們已經知道它是自然現象,爲什麼還要搞救護儀式?這反映了在人們認識提高的同時,封建體制和傳統意識的相對穩定和滯後性。近代,特別是明末和清朝,這個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按傳統觀念,日食是上天的告警,統治者必須舉行儀式救護,另一方面,天文學家對日、月、地的運行已瞭解的很透徹,日月食已能精確預報,說明它們與地上的人事沒關係。

比如到清朝,雖然仍有龐大的司天機構,曆法和天文儀器的精密度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天文官對政治的影響卻大大降低了,除了曆法頒佈仍是皇家的大事外,朝廷對天象的關注只剩下一些象徵意義而已,據說清廷皇帝率百官舉行日食救護儀式時,許多官員都躲在後面聊天,欽天監的管理也前所未有的鬆懈,連天文生觀測日、月食都偷懶,經常不去觀測,只是將預報的時間抄來報上去了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