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洞螈圖片簡介:洞螈長大後的圖片,洞螈是什麼生物

洞螈圖片簡介:洞螈長大後的圖片,洞螈是什麼生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洞螈(英文名:Proteus anguinus)屬於脊椎動物門兩棲綱有尾目蠑螈亞目洞螈科,目前只在斯洛文尼亞的Dinaric Karst地區發現過它們的蹤跡。洞螈因達爾文而聞名於世。達爾文在他的的著作《物種起源:用進廢退》第五章中描述洞穴生物時記載過,他稱它們爲“遠古生命的殘骸”。

洞螈(亦稱盲螈,學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種兩棲類動物。它棲息於第拿裏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分佈區域從意大利第裏雅斯特附近的伊鬆佐河盆地,穿過斯洛文尼亞南部、克羅地亞西南部,最遠到達赫塞哥維納。這個物種也是洞螈屬下的唯一一個種。此外,它是歐洲唯一屬於洞螈科的生物,也是歐洲唯一一種穴居的脊索動物。

洞螈圖片簡介:洞螈長大後的圖片,洞螈是什麼生物

洞螈有着像蛇一般細長的身體,通常長度是20到30釐米,但也有部分個體的長度可以達到40釐米[3]。它的軀幹是圓柱狀的,粗細大致一致。在各肌節(myomere)的界線上,有間隔一致的皺紋將軀幹分成幾段。它的尾部相對來說較短,較爲扁平,且被一片薄薄的鰭包圍。

洞螈是終生保持幼體形態的水生蠑螈,全身呈白色,四肢細小,指3、趾2。有發達的外鰓3對和鰓孔2對,羽狀鰓紅色。頭狹小,頭骨多軟骨質。吻鈍,無眼礆,眼退化,隱於皮下,但感光靈敏。

這種動物最值得注意的特徵是爲了適應洞窟裏的黑暗生活而作出的種種調整。例如,洞螈退化的眼使它看不見,但它的其它感官,特別是嗅覺及聽覺,則變得更加敏銳,以補償視覺上的缺憾。此外,洞螈的皮膚中缺少色素。除了繁殖期外,洞螈一生中的其他時期也完全在水中度過[2],這點與其他兩棲類相當不同。這可能與它幼體的特徵有關,例如它的幼體的鰓外露,且一直留存到成年。

洞螈 生活習性

洞螈看起來像一隻蜥蜴,但由於它們粉紅色的皮膚和細小的前肢和腿,它們看起來也有點像一個小人。這也是它們爲什麼也被稱作“人魚”的原因。洞螈生活在漆黑的洞穴中,它們沒有眼睛,皮膚中沒有色素。有趣的是,如果洞螈生活在有光線的地方,它們將擁有眼睛和褐色的皮膚,但是這個眼睛不是完全的,缺失重要的視神經,所以雖然洞螈有眼睛,但仍然是盲目的。

洞螈通過腮呼吸,腮位於頭的後面身體的外面,兩側都有,是透明的,看起來微帶紅色,因爲裏面有血液在流動。洞螈是兩棲動物,在陸地上用肺呼吸。

洞螈 生長繁殖

儘管很小、很黏還是個“瞎子”,但人魚(如上圖)卻有一樣最驚人的潛質——它是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之一。

據說洞螈能活100年以上,但至今也未得到證實。因爲在自然環境中對洞螈進行考察非常困難。洞螈能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活6年,這與洞穴內水的低溫和其機體的低代謝狀態有關。

自從19世紀開始,歐洲的研究機構就開始研究洞螈。在不同的洞穴中放置洞螈,來測定微小的環境差異對其的影響。大多數的放置點成功了,在那些既有雄體又有雌體的地方,種羣穩定。在20世紀,斯洛文尼亞政府送給世界上的一些公共機構活的洞螈,但是隻輸出雄體,防止繁殖。

終生底棲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內,時常將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氣。在光照下膚色可變成黑色,回暗洞後膚色又恢復原狀。多爲卵生,有時卵胎生。卵分散貼附於石下。親螈有護卵習性,孵卵期約3個月。幼體階段可看到眼,背面有鰭褶,發育爲成體時,其他結構無改變,爲永久性童體型。

洞螈圖片簡介:洞螈長大後的圖片,洞螈是什麼生物 第2張

洞螈 揭開其長壽之謎

科學家發現自然界長壽之王——洞螈的長壽之謎,這種被稱爲“幼龍”的神祕動物可存活102年

洞螈的視力很差,長着半透明狀皮膚,之前人們曾認爲它是龍的嬰兒階段,使得這種動物更具神祕色彩。它們主要生活在水洞之中,體重大約20克,多數時間都是在水中度過,是爲數不多主要在水中棲息的兩棲動物。像多數洞中棲息的動物一樣,它們非常適宜漆黑的環境,眼睛和皮膚的色素已逐漸褪去。

不同於青蛙和蟾蜍,洞螈看上去在幼體時期就已達到生殖期,它們的成年體表現出稚蟲態延長(neotenous)。之前科學家認爲這可能是由於水洞內惡劣的環境造成發育不完全,17世紀,人們曾認爲洞螈是傳說中龍的幼體,龍是導致羅馬尼亞貝拉河週期性出現洪災的罪魁禍首。

目前,法國萊昂大學的揚恩-沃伊圖隆(Yann Voituron)對洞螈頗感興趣,他發現這種動物的最大祕密——長壽!在動物園裏洞螈可存活70年,但沃伊圖隆認爲它們的存活時間可延長至102年,當之無愧爲自然界的長壽之王!

沃伊圖隆和研究同事對捕捉到的成年體洞螈進行年齡統計分析,使用公式得出它們的平均壽命是其它相應體重兩棲物種的3倍。他說:“甚至年齡很大的洞螈也具有生殖能力。”

洞螈是如何能夠存活這麼久呢?最初它們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中,因此具有較低的新陳代謝速率,伴隨着較低的新陳代謝速率,將形成更少損害DNA的自由基。由於自由基是細胞中線粒體產生腺苷三磷酸鹽(ATP)能量分子的多餘副產物,自由基可以攻擊DNA分子,更易產生氧化反應,因此更少的自由基意味着細胞不會很快地衰老。

但是沃伊圖隆指出,洞螈的長壽祕訣並不能用低新陳代謝速率和有效的抗氧化機理來解釋,它們的新陳代謝和抗氧化活動性與其它短壽命的兩棲動物並沒有太多的差異。那它們的長壽祕訣是什麼呢?

沃伊圖隆稱,洞螈比其它動物產生更少的自由基,並且在剛完成的實驗中,發現洞螈具有特殊的線粒體功能。他說:“如果洞螈可產生大量的腺苷三磷酸鹽,但同時不產生大量的氧化反應,綜合這些因素可解釋這一物種的長壽之謎。”

洞螈 文化意義

斯洛文尼亞的舊貨幣上,有洞螈的圖樣。洞螈是斯洛文尼亞自然遺產的象徵。在這個物種被發現三百年後,科學家們及廣泛大衆對此物種的熱情依然沒有衰退。由於斯洛文尼亞境內的波斯托伊納巖洞(Postojna cave)是洞螈等稀有生物的棲息地,它成爲洞窟生物學(speleobiology)最早的誕生處之一。洞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爲波斯托伊納巖洞帶來了很大的名氣,原因是斯洛文尼亞政府利用了勃興中的生態旅遊,推廣波斯托伊納及其他喀斯特地形區的觀光。在波斯托伊納巖洞的觀光路線中還包括了一趟探訪洞螈展示館(Proteus vivarium)的行程,那裏有洞窟生態系統各層面的展示[4]。洞螈也是斯洛文尼亞托拉(Slovenian Tolar,斯洛文尼亞改用歐元前的舊貨幣)上的圖案。此外,它也恰巧與斯洛文尼亞最早的科學雜誌之一同名,該雜誌於1933年首次出版。

洞螈圖片簡介:洞螈長大後的圖片,洞螈是什麼生物 第3張

洞螈 目前研究進展

最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通過取證研究發現,終生童體型的盲目洞螈和大多數人類的壽命差不多,成年洞螈的平均壽命大概是69歲,科學家推測其壽命最長可達100多歲,是其類似種類動物壽命的三倍。

但奇怪的是,這種長壽動物的代謝並不是特別的低,或是有不同尋常的抗氧化分子。不過,這種動物有助於我們找出其保持童體的機制。

洞螈生活在南歐的洞穴中。由於這種動物終年生活在水中,粉色的皮膚與人類極其相似,所以人們也叫它“人魚”。洞螈雖有眼睛,但是什麼也看不見,所以也稱盲目的洞螈,這種動物沒有皮膚色素,長期生活在光線極暗的洞穴中。由於它的身體像蛇,所以人們曾稱它們是“嬰兒龍”。

在動物園生活的洞螈的壽命一般是70多歲。幾個世紀以來,動物學家對洞螈壽命的研究興趣一直沒有停止過。因爲,一般來說,體積較小的動物沒有體積較大動物的壽命長,而只有9.8到11.8英尺(20到30釐米)長,0.5到0.7英兩(15到20克)重的洞螈卻能長壽,不禁讓人感到驚奇,因爲新陳代謝相對較高的小型生物體“走”得都較早。

1952年,科學家在法國一個洞穴中放入了類河牀的盆,儘可能地希望此環境能夠重現洞螈的自然棲息地。這一地點在法國的穆裏林,具體研究工作是由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完成的,他們在洞穴中放入了400只洞螈,希望這一繁殖計劃能夠成爲世界上唯一成功的洞螈繁殖項目。

基於對洞螈的分析數據,生態生理學專家 Yann Voituron 和他的同事對洞螈的壽命做了估計,同時評估了它們生活環境的各方面因素,從而確保他們提供的繁殖環境能夠合格。Voituron 說:“我們知道這種動物的壽命很長,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可以保證這一說法的準確數據。”

通過這一研究過程,他們觀察到,洞螈的性成熟期在15.6歲時,平均每12.5年產一次卵,卵的數量大概在35個。年齡最大的洞螈至少已經有48歲了,而由於研究人員在蒐集這些洞螈時不知道它們的年齡,所以少許洞螈很有可能已經58歲了。

爲了估算洞螈的壽命究竟有多長,研究人員對與洞螈相關的一些動物的壽命進行了觀察,最後估算洞螈的最長壽命大約是102歲。

爲什麼洞螈的壽命如此之長呢?當我們把它們與其“親戚”做比較時發現,雖然它們的壽命較長,但是卻沒有明顯低的新陳代謝率或是與衆不同的抗氧化劑活性,而這兩個因素恰恰是增加壽命的關鍵。那是爲什麼呢?Voituron 指出:“雖然洞螈的代謝率不是特別低,但是究其一生來說,它們的運動量是極少的。在洞穴裏,它們沒有天敵,因此也沒有了被捕的壓力,它們所做的只是每12年動一動,繁殖後代。”

這使得科學家對年齡有了新的理解。Voituron 說:“我們能夠對與長壽相關的基因進行觀察,希望能夠找到新的線索。”雖然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在細胞水平上對洞螈進行研究,可是這需要他們提取洞螈體內大量的組織。如果這樣的話,沒等研究成功,這些“長壽怪”就滅絕了,因爲它們的數量目前很有限。所以,研究人員希望儘量找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不傷害洞螈的情況下,對它們展開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已將此研究在線發表在7月21日的《生物學快報》中。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