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乾隆爲何對和珅如此信任 兩人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嗎

乾隆爲何對和珅如此信任 兩人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和珅乾隆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蓋至嘉慶初年,而康、雍、乾三朝之元氣,殆盡斫喪於和珅一人之手矣。

和珅,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數百年來的貪官巔峯代表。雍正朝時期,有位被後世尊稱爲“常務副皇帝”的大佬——怡親王胤祥;但胤祥有着皇室身份,又是雍正皇帝在“九子奪嫡”期間的堅定支持者,再加上雍正皇帝也需要樹立一個善待皇室兄弟的正面典型,所以,胤祥在雍正朝的特殊地位還比較容易理解。但在乾隆朝中後期,朝廷上也出現了一位被稱爲“二皇帝”的囂張人物——鈕祜祿·和珅。

乾隆爲何對和珅如此信任 兩人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嗎

一個出身落寞武職世家的八旗子弟,憑藉着祖上承襲的“三等輕車都尉”進入仕途,然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從此,和珅迎來了自己仕途的春天,從一個“正五品”的三等侍衛,在短短7年時間內,升至清代官員的最高等級——“正一品”;而後,和珅歷任清朝顯要官職,並最終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臣”,權勢一度凌駕於嘉慶皇帝之上的大佬。

巔峯時期的和珅究竟有多牛?我們用幾個例子予以說明:

1、《嘯亭續錄》對巔峯時期的和珅有過這樣一句記載:

和相權盛,凡入都謁選,爭以謁見爲榮。

有位“知縣”前往京城辦事,爲了能夠見到和珅,以便於在同僚跟前炫耀,他不惜花重金“兩千金”,就爲了能夠跪在和府門前,親自向和珅遞交“拜帖”。等到和珅回府見到這位知縣的時候,給出了這樣一句評價“縣令是何蟲豸亦來叩見耶”。

一個堂堂的七品縣令,在和相的眼中,就和蛇蟲螻蟻無異!

2、《朝鮮李朝實錄》記載了一段朝鮮使臣對和珅當權時期的評價:

閣老和珅,用事將二十年,威福由己,貪黷日甚,內而公卿,外而藩閫,皆出其門。

乾隆朝中後期,朝廷上逐漸分成了四大黨派,作爲“貪官派”的領導人物,和珅的黨羽勢力覆蓋朝廷各個角落,各地督撫、道員、州縣官員多爲和珅所屬。再加上唯一能夠同和珅抗衡的老臣阿桂,常年於京外辦差,即使在京也不願招惹和珅,以至於和珅的勢力越來越大,“威福由己”就是對這一時期的和珅最爲精準的概括。

乾隆爲何對和珅如此信任 兩人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嗎 第2張

3、根據《清史稿·列傳一百六》的記載,和珅的仕途、爵位高度在嘉慶三年達到了頂點。

爵位方面,和珅被晉封爲清代功臣爵位的最高等級——一等公爵;

官職方面,和珅擔任監管吏部、刑部、戶部的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翰林院掌院學士、教習庶吉士監管太醫院、御藥房。同時,和珅還擁有一個“太子太保”的榮譽官職。

掌握着朝廷的人事、財政、司法大權,負責皇宮宿衛,控制一旗武裝,還承擔着部分“皇室大管家”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和珅還掌握着士人階層,控制着清流官員。再加上已經昏聵的乾隆太上皇命和珅隨侍在側,傳達旨意,又讓和珅擁有了“自己判斷聖旨,自己下達命令”的至高權利。也就是說,此時的和珅等同“攝政”,權力之大,就連嘉慶皇帝也不得不暫時屈服!

就此來看,《所聞錄》用“和珅當國,權傾一世,朝士莫敢攖其鋒者”來形容巔峯時期的和珅,至允至當。

在乾隆朝中後期的負面大環境下,擁有如此權勢的和珅如果不貪腐,似乎也變得不正常。但和珅並沒讓人失望,在掌權的二十餘年間,利用手中權柄大肆斂財,所得家產“當一國二十年歲入之半額而強”。

也就是說,和珅的家產比朝廷二十年財政收入的一半還多!

乾隆皇帝的名聲雖然不怎麼樣,但他也絕對算不上“昏君”,更不是四六不懂得糊塗君主,和珅的權勢滔天、威福由己、結黨營私、貪黷日甚,他不可能不清楚!可既然如此,乾隆皇帝爲何還如此放任和珅,爲何還對其如此信任和倚重?

難道,和珅和乾隆皇帝之間真如民間所言,是一對有着前世約定的戀人?兩人之間是同性戀關係?

關於兩人之間的“前世約定”,《滿清外史》有過較爲詳細的記載。話說乾隆皇帝尚爲皇子的時候,喜歡上了其父雍正皇帝的一位“貴妃”(一說,是“妃”)。有一次,弘曆入宮恰巧遇到這位妃子梳頭,便“自後以兩手掩其目,蓋與之戲耳”,妃子大驚,就用梳子向後擊打,誤傷了弘曆。

弘曆的生母,當時的熹貴妃、後來的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甄嬛傳》中甄嬛的歷史原型)看到弘曆額頭上的傷後,懷疑妃子勾引弘曆便將其毒殺。得知妃子因爲自己的莽撞而丟掉了性命的弘曆,慌忙趕到宮中,而此時的妃子已經奄奄一息,回天乏術。

乾隆爲何對和珅如此信任 兩人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嗎 第3張

於是,便有了民間傳播極爲廣泛的傳說——弘曆以硃砂點於妃子脖頸,並給出了“二十年後其復與吾相聚”的約定!

根據《滿清外史》的記載,這一年,弘曆是“歷年將冠”,也就是20歲。二十年後,乾隆皇帝40歲,這一年恰好是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和珅出生的時間!等到乾隆皇帝第一次見到和珅的時候,和珅的相貌像極了那位妃子,而且“俯視其頸,指痕宛在”。於是,乾隆皇帝便認定了和珅就是二十年前的妃子;於是,兩人便再續前緣,成就了一段“漢哀之愛董賢”的同性故事。

除此之外,法國學者佩雷菲特在其所著《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中,對於乾隆皇帝和和珅之間的關係也有過明確說明:

最後,乾隆60歲時愛上了和珅,在乾隆看來,他就是馬佳再生,並把他當成了嬖倖。他違背了天朝的規矩,把未爲公衆建立過任何功勳的情人提拔到了首要的位置上來。二年之後就要去世的母后這次對這事情未加干涉。因爲這不是女眷們的事;而是男人間的事,與她無關。

甚至,佩雷菲特還專門對那段浪漫的“前世約定”故事予以了補充說明:

乾隆一生有過三次熱戀。還在他十分年輕、但已是太子時,他已愛上了他父親雍正皇帝的妃子馬佳。與皇帝的任何一位嬪妃保持曖昧關係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行、格殺勿論。

只是,這段文字記載的結尾,出現了這樣的說明——“當時的皇后、乾隆的母親召見了馬佳,用白綾賜死了這位妃子”。

乾隆爲何對和珅如此信任 兩人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嗎 第4張

首先,乾隆皇帝的生母在雍正朝只做到了“貴妃”,“皇后”之位是乾隆皇帝繼位以後的尊封。很明顯,佩雷菲特並不明白清朝的後宮制度,甚至連乾隆生母的生平都沒詳細瞭解。然後,雍正皇帝的後宮妃嬪中並沒有叫“馬佳”的人存在,即使是“馬佳氏”也沒有。更重要的是,即使此時的乾隆生母已經貴爲皇后,也不可能如此輕易的就處死一位後宮妃嬪。

我們再來看《滿清外史》對“貴妃”或者“妃”的記載:

雍正九年,弘曆20歲,此時的雍正後宮中,年貴妃已經薨逝,熹貴妃是弘曆的生母;裕妃比弘曆大22歲,齊妃比弘曆35歲。除此之外,再無“貴妃”或者“妃”。

也就是說,此時的弘曆壓根就不可能喜歡上雍正皇帝的“貴妃”或者“妃”。

另外,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清代皇子成年後即使能夠進入後宮,也只能是前往生母寢宮請安,而且還要事先請示、記錄在案、太監跟隨、限制見面次數和時間。如此苛刻的情況下,弘曆和雍正後宮妃嬪發生關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況,此時的弘曆正和自己的嫡福晉、後來的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你儂我儂、鶼鰈情深,怎麼可能還有心思垂涎雍正皇帝的後宮妃嬪。

更重要的是,一個幾乎被明確了皇儲身份的皇子,一個自幼接受儒家思想薰陶的皇子,怎麼可能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所以,“前世約定”引起的乾隆皇帝同和珅之間的特殊關係,只是一個抹黑乾隆、抹黑和珅的坊間杜撰,純屬無稽之談!

只是,就算兩人之間並無“前世約定”,可乾隆朝畢竟是男風盛行的時期,乾隆皇帝也並非潔身自好的主兒,再加上和珅幾乎無可挑剔的英俊面孔,兩人之間就真的沒有可能嗎?

乾隆爲何對和珅如此信任 兩人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嗎 第5張

首先,拋開清朝的官方文獻不言,就算是民間野史、文人筆記都從未有過乾隆皇帝“同性癖好”的記載。即使,當朝文人有所忌憚,但外國使臣、善於挖掘清代醜聞的民國文人爲何也沒有相關記載?看待歷史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提供讓人信服的證據,沒有證據,還是子嗣衆多、妃嬪衆多的乾隆皇帝就沒有“同性”問題。

然後,乾隆皇帝對於和珅的信任和重用並非突然性,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個“粘杆處侍衛”,還能擁有常人無法能及的才學,自然能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在擔任“管庫大臣”過程中的傑出表現,自然會讓乾隆皇帝生出培養一位理財能手的想法;所以,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一年數次升遷的情況出現並非偶然!

再者,擔任關鍵官職以後,和珅的傑出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再加上其天生的高超“逢迎”功夫,乾隆皇帝對其的信任和倚重也幾乎成爲了必然。

天生的英俊面孔,加上超凡的才能學識,和珅被乾隆皇帝賞識不能算偶然;傑出的理財能力、支撐乾隆皇帝的龐大開支,才能讓乾隆皇帝一直遠離虛晃的盛世,擁有着一位盛世帝王該有的享受和待遇,和珅被乾隆皇帝重用也不能算偶然。如果沒有乾隆皇帝的默許和支持,和珅能在20年間就貪污朝廷財政收入的一半?如此龐大的家產,真就是和珅的私有?

說白了,和珅就是乾隆皇帝的私人金庫,就是乾隆皇帝能夠肆意揮霍還不被天下人詬病的擋箭牌!也就是說,就算沒有和珅,還會有其他人充當這個角色。

如果這些文字還不夠說明問題,那麼我們就用一個最淺顯的道理來說明和珅爲何會被如此抹黑,甚至不惜爲其杜撰“同性戀”的故事來解釋和珅的傳奇。

乾隆爲何對和珅如此信任 兩人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嗎 第6張

和珅經典劇照

有些人,永遠只看到了別人吃肉,從來看不到別人捱揍!你失敗了,他們沒有同情;可如果你成功了,他們永遠都會是這樣一句:不知道背地裏幹了多少齷蹉事呢!

奈何,人之本性使然!

參考文獻:《清實錄·高宗實錄》、《清史稿·列傳一百六》、《嘯亭續錄》、《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清稗類鈔》、《滿清外史》、《朝鮮李朝實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