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武侯三家分晉魏國的第二代國君,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戰國初期,魏國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在魏文侯的治理下,文有李悝,武有吳起,西克秦國、南壓楚鄭,東御齊國,至於韓趙更是自己鐵桿小弟,成爲三晉時期的掌門人,可以說魏國就是當時的諸侯燈塔。

但魏文侯之後的魏武侯雖然在父親的基礎上將魏國的國力推向了巔峯,但對外政策上卻從魏文侯時代的穩健靈活轉變爲冒險貪進,也放棄了之前西進秦國的戰略,將魏國的精力放在了與山東其他諸侯的爭奪土地中。

在對外征戰中,魏國先與韓趙交惡,後與齊楚開戰,加上本身就處於是四戰之地,最終讓魏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甚至在魏武侯去世的時候差點亡國,可以說魏武侯就是讓魏國由盛轉衰的那個人。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戰國初期,魏國是諸侯燈塔

魏文侯的富國強兵之路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魏斯從祖父魏桓子那裏接手了魏國的基業,而中原大地也由春秋時期的小打小鬧演變爲你死我活的滅國戰爭,諸侯國的數量銳減,各國也都積極招募賢才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至於魏文侯,他對賢才的渴求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魏國佔據富饒的中原地區,但魏國的地緣實在是太差了,時刻都會面臨被其他諸侯侵襲的危險。

三家分晉後,魏國得到的土地比不上趙國,富裕程度也比不上韓國,而且魏國的土地還被分割,在其他諸侯國內還有自己的飛地,與齊、楚、秦、趙、燕、韓等六國都接壤,可以說是一個四戰之地。

因此魏文侯清晰的認識到想要在亂世中生存首先得自身強大,這樣不僅可以保住魏國,更是可以在此基礎上滅其他諸侯而稱霸,所以魏文侯即位後開始大肆招募賢才,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來者不拒,但招人容易,識才太難,爲了選出可靠的人才,魏文侯將這些賢才下放到地方,先讓他們試試隨後授官。

在衆多人才中,由兩個人脫穎而出,這就是吳起和李悝,尤其是針對魏文侯富國強兵的夢想,李悝從官制、全農、刑法等方面進行論述,魏文侯一聽,這就是他想要的富國強兵之路,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魏國率先變法,這就是李悝變法。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第2張

李悝變法

在李悝的變法中,首先廢除了官祿世襲制度,以軍功和才幹授官賜爵,調動底層百姓的積極性;後廢除井田制,對魏國土地進行丈量,承認百姓土地私有權的同時進行收稅;在軍事方面則是組建魏武卒,相對於其他諸侯國,魏武卒都是職業軍人,不需要下地幹活,每日訓練就是打仗。

當然李悝還有其他的改革內容,這次改革讓魏國在短短几年內實力大增,也爲其他諸侯國變法提供了楷模,至於李悝,他還寫了一部《法經》,而日後的商鞅就是帶着《法經》前往秦國進行變法的。

穩健靈活的對外政策

由於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文侯始終採用穩健靈活的對外政策來開拓疆域,比如同爲三晉的韓國和趙國,魏文侯儘量避免和他們發生矛盾,且在韓趙兩國出現矛盾的時候以中間人的身份進行調解,漸漸成爲他們的領頭人,目的就是穩定自己的大後方,隨後逐次削弱秦、楚、齊達到稱霸的目的。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第3張

河西之戰

當然魏文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在魏國強大後,派吳起先進攻秦國河西地區,目的就是試探秦國的實力,如果可以,直接吞併,當然還有其他諸侯國的反應,但沒想到攻打秦國的時候,齊國和楚國被魏國強大的實力所震撼,明顯想要抱團背刺魏國。

面對這樣的局勢,魏文侯敏銳的發現一口吃掉秦國會招來齊國和楚國的背刺,所以奪下河西后開始改變對外政策,當然河西之戰令魏國擴大了地盤,還把崤函一帶牢牢把控,徹底掐死秦國的東進之路。隨後魏文侯準備穩固韓趙這個大後方,然後分別、逐次削弱秦、齊、楚三國,最終吞併天下。

所以魏文侯時代對外軍事行動都是速戰速決,避免戰事拖延,而且見好就收,防止過分的逼迫引起他們的聯合對抗,內部則是對韓趙進行聯合,將他們綁在自己戰車上,穩固自己的大後方,這其中韓國還好說,不怎麼聽話的就是趙國。

想要拿捏趙國就得滅掉在大國之間反覆橫跳的中山國,只要拿下中山國就可以讓魏國牢牢掌握對趙國的戰略優勢。

中山國是夾在趙、燕、齊、魏四國之間的小國,雖然面積不大,但經常利用幾個大國的矛盾反覆橫跳,且民風彪悍,這也是他們可以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百年的原因,但中山國位置險要,是齊國插手晉地的跳板,也是趙國一直吞併的諸侯,趙國一旦吞併中山,那麼魏國在趙國境內的飛地就十分的危險,也會極大削弱魏國對趙國的掌控。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第4張

滅中山國

因此魏文侯在河西站穩腳跟後立馬樂羊、吳起等人進攻中山國,中山國的確不好打,在魏國強大兵力和名將的圍攻下,中山國硬是堅持了三年才被魏國征服,中山國被滅後,魏國徹底形成了對趙國的戰略壓力,也讓趙國服服帖帖的跟在魏國後面。

可以說在魏文侯時代,魏文侯以三晉爲大後方,不斷削弱秦齊楚三國,然後重點進攻秦國,成爲戰國初期無可爭議的霸主。

魏武侯將魏國推向巔峯,也開啓魏國的衰弱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兒子魏擊繼位,史稱魏武侯,魏武侯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向老臣們奪權,在魏文侯時代,魏文侯邀請大儒子夏來魏國的西河講學,吸引了一大批士子前來求學,不僅增強了魏國的人才儲備,還提升了魏國的大國地位,當然魏國日後人才輸出基地也是因爲這個原因。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第5張

魏武侯

子夏的講學不僅吸引了士子,還有大量的魏國貴族子弟,也讓子夏的學生分成兩撥人,一撥是吳起這樣的出身平平但胸懷大志的人,一撥是魏國貴族子弟,地位的不同會讓他們自然而然的形成屬於自己的小圈子,貴族集團天然排斥底層士子。

雖然魏文侯不看出身使用這些人才,但魏武侯可沒有他這樣的可以不拘一格的任用他們,畢竟魏武侯的成長時期,魏國已經強大,身邊自動聚集了一批貴族子弟,加上魏武侯長期作爲接班人被悉心培養,滅了中山國之後更是坐鎮中山國這裏,在燕、趙、齊三國之間縱橫捭闔,個人能力絲毫不差。

對於剛掌權和想擺脫父親光芒的魏武侯來說,擺脫文侯時代老臣的束縛和攬權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至於文臣領袖李悝,在魏武侯繼位不久後去世,算是各個變法中少有的善終紙人,至於武將領袖吳起就成爲魏武侯奪權的對象。

當然吳起在軍中威望高,剛即位的魏武侯奪權還不是時機,加上還得用吳起爲魏國鎮守河西,奪取秦國土地,至於吳起,自然也不負衆望,多次進攻秦國,尤其是陰晉之戰,吳起橫掃河西,勢如破竹的進入關中平原,向秦國腹地推進。

魏武侯善於用兵,但不善於政治,想要依靠軍功爭奪國相地位,遭到一幫貴族們的排擠,最終被武侯君臣排擠跑到了楚國,被楚悼王任用進行改革,讓楚國很快強大起來,當然吳起不是第一個被趕走的,也不是最後一個,不知道魏國有多少吳起這樣的老臣被排擠掉。

徹底掌權的魏武侯開始放棄魏文侯時代穩進的戰略,開始搞事,第一個搞事的對象就是自己的鐵桿小弟趙國,但三晉聯合作戰的時候,往往是魏國得到實惠,其他兩國往往都是打工仔的身份,趙國不樂意了,也利用用公仲連實行變法,將都城遷往戰略要地邯鄲,顯示出自己爭霸中原的野心。

不過魏武侯可沒有魏文侯那樣的戰略敲打,他從未想過捨棄一部分利益讓趙國再度成爲盟友,而是決定和趙國徹底翻臉,在武侯十年的時候,趙國公子作亂,一羣趙國公子居然要魏國攻打邯鄲,這讓魏武侯覺得機會來了。

一旦拿下趙國,那麼攻佔韓國也是很快的事情,只要重新整合三晉之地,那麼魏國就有機會問鼎天下,但這也是賭國運,賭贏了,魏國一統三晉,日後就可以吞併天下,賭輸了,那麼徹底顛覆魏文侯時代的戰略,三晉關係破裂,魏國那就是真正的四戰之地。

當然魏武侯還有選擇,繼續執行魏文侯時代的戰略,尤其是拿下秦國,那樣魏國將會有足夠的實力專心對付其他諸侯,但魏武侯選擇了前者,挾文侯餘威和魏國數十年之積蓄全力攻打邯鄲,可惜失敗,未能攻下邯鄲,也讓戰國初期最強的魏趙關係就此破裂,之後魏趙戰亂不斷,附帶着齊國和魏國小弟衛國也加入中原紛爭。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第6張

三晉聯盟破滅

雖然魏武侯憑藉父親改革的遺產可以征戰四方,甚至能打出不少戰績,但未能取得重大的實質性戰略進展,反而結仇於諸侯,吞併趙國失敗與韓趙交惡,與齊楚開戰,四面受敵,魏武侯戰爭越勝利,處境就越孤立。

因此在魏武侯死後,由於沒有立世子,趙國引來韓國,企圖利用魏國的公子奪位一舉滅掉魏國,不過關鍵時刻,韓國沒有配合,畢竟韓國是三晉中實力最弱的,只有魏、趙同時存在,韓國纔可以生存,也得益於韓趙的矛盾,魏國一舉擊敗兩國聯軍,由公子罃即位,這就是日後的魏惠王。

魏武侯即位之初雖然還遵從魏文侯時代的主張,對外積極備戰,爲魏國開闢了大量領土,但在大局觀和用人方面遠遠不如魏文侯,魏文侯時期人才濟濟,大家各司其職,讓魏國得以強盛,武侯即位後雖然老臣猶在,但很多人都被排擠掉,導致魏國人才大量流失,尤其是吳起。

魏武侯將魏國國力推向巔峯,也將魏國拉下神壇 第7張

魏國的四處征戰

雖然魏國國力在魏武侯時代達到了巔峯,但他也親手埋下衰敗的種子,連年的征戰,疆域是開拓了,但也在各個諸侯國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尤其是親手拆散了魏文侯時代的三晉同盟,不僅讓魏國直接面對齊楚兩個大國,還要時刻提防背後的秦國和北方的趙國,四面樹敵,終於在魏惠王時代在大國的夾擊中徹底走向沒落,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