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趙佶、趙桓和趙構這三位皇帝的能力怎麼樣?有何比較?

趙佶、趙桓和趙構這三位皇帝的能力怎麼樣?有何比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人都是宋朝時期的皇帝,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北宋和南宋的兩宋之交是中國歷史上很悲慘的一幕,當時的三位宋朝皇帝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和宋高宗趙構在後世的名聲都不怎麼樣,原因主要是他們對敵國的妥協導致了前無所有的屈辱,歷史愛好者總喜歡把古代的皇帝拿出來比較,本文就把這三位同代的宋朝皇帝做個簡單比較,看看這三位投降皇帝誰的能力更強一些?

趙佶、趙桓和趙構這三位皇帝的能力怎麼樣?有何比較?

趙佶的哥哥宋哲宗趙煦死後,宰相章惇是不同意讓趙佶做皇帝的,理由是:“端王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實際上章惇看錯趙佶了,在政治能力上,趙佶還是很強的,他本來是前任皇帝的弟弟,按照常理是不應該繼承皇位的,陰錯陽差之下當上皇帝,本來沒有受到過任何權力培養的趙佶很快就進入到皇帝的角色。

趙佶利用從王安石變法開始就日趨激烈的變法派和保守派的爭奪,先後貶斥章惇、曾布、韓忠彥等老臣出京,提拔可以在變法和保守之間變通的蔡京,目的就是爲了不受任意派系的掣肘,不像宋哲宗在位期間,高太后掌權時,朝堂上全是保守派,宋哲宗親政後,朝堂上又全是變法派,連皇帝都要被牽着鼻子走。

而蔡京爲了地位也能放下士大夫的尊嚴迎合趙佶,趙佶始終能讓自己的皇權高高在上,從選擇兩面派蔡京做宰相來看,趙佶心裏門清,對皇權的掌控是很強的,當蔡京的權力有可能威脅到皇權時,他又提拔童貫、樑師成等大太監來制衡以蔡京爲首的士大夫們,讓太監和士大夫們形成兩個對抗的政治勢力,趙佶輕鬆變成仲裁者,著名的北宋“六賊”就是一半是士大夫,一半是太監。

對內,趙佶牢牢掌握住皇權,北宋的皇帝中過得最奢侈的就是他,甚至爲了自己的喜好(花石綱)激起民變,但卻沒有幾個大臣敢於指責趙佶,像宋仁宗那樣想提拔寵妃的親戚還被包拯指着鼻子罵的情況在趙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他可以隨意讓太監們去彈劾看不順眼的官員,對皇權的掌控達到北宋之最。

趙佶、趙桓和趙構這三位皇帝的能力怎麼樣?有何比較? 第2張

對外,北宋雖然最後被金國消滅,但趙佶在位時至少壓服了西夏,勉強還滅掉了遼國,收回了部分燕雲十六州,不過在危急時刻,趙佶還是暴露出了一定的本性,金兵第一次圍汴京城時,他嚇的逃跑,第二次再來時,他甚至連跑的勇氣都沒了,結局悲慘,如果沒有“靖康之恥”,不管趙佶把北宋折騰成什麼樣,至少從權力的角度來說,趙佶是個成功的皇帝。

趙桓只做了一年多一點時間的皇帝,不太好判斷他的政治能力,對外妥協、膽小是肯定的,也導致了他自己後半生的悲慘結局。對內,他在位期間只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利用太學生陳東的彈劾,幹掉了太上皇趙佶在位時重用的心腹,即北宋“六賊”,原因也只是爲了和太上皇趙佶爭權,試圖在朝堂上消除趙佶的影響力,可惜的是金國沒有給他發揮政治能力的時間,趙桓和趙佶這父子倆的政治角力被“靖康之恥”打斷了。

趙構在史書上是被譽爲宋朝的“中興之君”,在“靖康之恥”後,他以宋徽宗趙佶唯一在外的皇子身份扛起了南宋的大旗,沒有趙構,南宋估計會像南明那樣,內部爭鬥不休,讓金國撿便宜。不過,史書上的趙構在民間的民聲就不是那麼好了,原因就一條,對金國跪拜妥協,並殺掉民族英雄岳飛,西湖嶽王廟前跪拜的鐵像實際上應該是趙構,只不過皇帝身份讓他躲過一劫。

客觀的講,趙構的隱忍能力還是很強的,宋室南渡後,朝堂上主要是兩股政治勢力,以秦檜爲首的北歸派和本來就在南方安居樂業的南方派,這兩派都不願意北伐,恰巧趙構也不願意北伐,接回趙佶和趙桓影響到趙構的皇位是次要的,主要是骨子裏對武將集團的不放心在作怪,趙構就差點在武將發起的“苗劉兵變”中失去皇位。

趙構在金兵的威脅基本去掉後(韓世忠指揮的黃天蕩之戰後,金兵就基本上不會渡江作戰了),他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如何掌控皇權上,南宋是在南方,南方派肯定有一定優勢,要想壓倒這些土著,趙構只能是提拔北歸派,理想中的情形是兩派勢均力敵,趙構居中仲裁,耐心等待新的天子門生(科舉進士)成長起來。

趙佶、趙桓和趙構這三位皇帝的能力怎麼樣?有何比較? 第3張

但金國的壓力始終存在,金國雖然在黃天蕩之戰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消化北方佔領區,可趙構又不敢賭,只能是完全放權給贊成議和的北歸派代表秦檜,讓秦檜借金國的勢慢慢做大,“紹興合議”之後,趙構在秦檜的陰影下忍受了二十多年,這個期間,趙構的皇權完全被秦檜的相權(生前受九錫、封郡王,和孫子秦壎同時擔任修史的官員)壓制。

秦檜死後僅七年,金國皇帝完顏亮撕毀合議攻宋,趙構被打臉,一年後宣佈退位。趙構在做皇帝期間,實際上實行的政策就一個字“忍”,忍金國,忍秦檜,但他的忍又不是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樣在“渭水之盟”後勵精圖治爲擊敗突厥而忍,趙構是韜光養晦後沒有作爲,對宋朝來說是“中興之君”,對歷史而言,就是妥協投降了。

從上述簡單分析可以看出,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這父子三人總的來說對內都有着皇帝的本能,對外就差強人意,不是投降就是不停的逃跑,宋徽宗趙佶的政治能力更強一點,宋高宗趙構次之,宋欽宗趙桓最差,當然,趙桓的差是他沒有時間去證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