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宗,中國古代帝王常見廟號。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在古代的廟號制度中,“太宗”乃是極爲重要的一個廟號,歷史上先後有二十位帝王獲此廟號。然而,如果細心瞭解這二十位“太宗”,會發現除了南樑太宗蕭綱(廟號原爲高宗)、夏太宗李德明和金太宗完顏晟三位之外,其餘十七位“太宗”的即位過程或多或少都有問題。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1.漢太宗劉恆:“諸呂之亂”後即位。劉恆爲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其母薄姬在劉邦後宮之中並不受寵。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在平定代地陳豨叛亂後,冊立年僅八歲的劉恆爲代王,此後劉恆就藩代地長達十五年。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后長期把持朝政,並大肆提拔冊封呂氏族人。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后去世,陳平周勃等人以呂氏謀反爲由,於“諸呂之亂”事件中剷除呂氏勢力,並廢掉呂后所立的後少帝劉弘,商議之後迎立代王劉恆爲帝。

2.吳太宗孫休:權臣孫綝廢孫亮後所立。孫休是吳大帝孫權第六子,後被冊封爲琅琊王。孫權病逝之後,年僅九歲的太子孫亮繼承皇位,輔政大臣諸葛恪執掌軍政大權,後諸葛恪因伐魏失敗聲威受損,爲穩住權勢而日益獨斷專權,結果被孫亮與孫峻聯手誅除,後孫峻又先後誅除孫儀、張怡、林恂等人,在孫魯班支持下掌控朝政大權。

五鳳三年(256年),權臣孫峻去世,臨終前將權力移交給堂弟孫綝,早已對孫峻專權不滿的大臣們紛紛反對,結果呂據、滕胤慘遭族滅,孫封自盡,鎮軍將軍孫壹叛逃,孫綝得以大權在握。太平三年(258年)九月,對孫綝專權早已不滿的少帝孫亮,聯合孫魯班、太長全尚、將軍劉承等意圖誅除孫綝,結果事泄失敗,孫綝遂廢少帝孫亮,改立孫休爲帝。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2張

3.晉太宗司馬昱:權臣桓溫廢司馬奕後所立。司馬昱是晉元帝司馬睿幼子,歷仕元、明、成、康、穆、哀、廢帝七朝,受封琅邪王、會稽王,晉穆帝時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與尚書令何充共同輔政。何充逝世後,司馬昱總理朝政。何充在世時,爲對抗庾氏,有意重用桓溫,卻不想桓溫迅速做大,並憑藉北伐聲威日盛。

太和六年(371年),桓溫本想再度北伐建立功勳,然後藉機奪取政權,但卻不想北伐失敗而聲威大損,爲了重振聲威,桓溫便在郗超建議下,決定廢帝立威。同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迫使褚太后下詔廢除司馬奕,改爲擁立司馬昱爲帝。

4.成漢太宗李雄:成漢開國皇帝。李雄乃巴氐族人,西晉末年隨父親李特率領流民起義,被任命爲前將軍,作戰極爲勇猛。太安二年(303年),在父親李特和兄長李蕩相繼戰死,叔父李流病故後,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佔據巴蜀之地。

永興元年(304年),在將領們的擁立下,李雄自立爲成都王,改年號建興。建興三年(306年),李雄又在範長生勸說下自立爲帝,改年號爲晏平,國號大成,史稱成漢。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3張

5.後趙太宗石寇覓:石虎奪取皇位後追尊。石寇覓乃羯族人,是後趙武帝石虎的父親,因其早逝,石虎被石勒的父親石周曷朱收爲義子。西晉末年,隨着西晉統治崩潰,石虎隨石勒起兵征戰天下,攻滅前趙後,建立後趙政權。

建平四年(333年)七月二十一日,石勒去世,石虎劫持太子石弘,並讓兒子石邃帶兵入宮。不過,石虎並未立即奪位,而是擁立石弘爲帝,直到消滅石聰、石生、石朗等反對派後,才於延熙元年(334年)廢殺石弘,自立爲居攝天王,後於太寧元年(349年)稱帝正式稱帝,並追尊父親石寇覓爲太宗。

6.前涼太宗張茂:前涼發生政變後即位。張茂是涼武王張軌之子,涼昭王張寔胞弟,早年曾被西晉徵召爲官,但皆被其拒絕。建興二年(314年),朝廷徵召張茂爲侍中,張茂則以父親病重爲由拒絕,同年五月其父張軌病逝,其兄張寔承襲其位。當時,由於中原內亂,涼州與西晉朝廷的聯繫已經基本中斷,儼然一個割據勢力。

建興六年(318年),張寔建立前涼政權,但僅僅兩年後,張寔便被部下閻沙、趙卯等人殺害。張寔死後,左司馬陰元等人認爲張寔的兒子張駿年幼,於是推舉張茂爲平西將軍、涼州牧,張茂替兄報仇,殺死閻沙及其黨羽數百人。侄孫張祚稱帝后,張茂被追尊爲太宗。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4張

7.前秦太宗苻登:哀帝符丕被殺後即位。苻登是前秦天王苻堅族孫,潁川王符敞之子,先後擔任秦州長史、殿中上將軍、羽林監、長安令、揚武將軍、狄道長等職。“肥水之戰”後,前秦統治崩潰,不久後苻堅去世,哀帝符丕即位,艱難維持局面,苻登因忠心耿耿而頗受倚重。

前秦太安二年(386年)八月,哀帝符丕率兵攻打叛亂的慕容永,但卻遭遇戰敗,在向南奔往東垣途中,又遭到東晉揚威將軍馮該截殺,符丕戰敗被殺。符丕死後,其子渤海王苻懿、濟北王苻昶投奔苻登,苻登遂被衆人擁立爲帝。

8.北魏太宗拓跋嗣:父親被殺後平叛即位。拓跋嗣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長子,其自幼聰明睿智,於天興六年(403年)十月獲封齊王,拜相國,授車騎大將軍。作爲欽定繼承人,按照“立子殺母”的習俗,其母劉貴人被道武帝賜死。

天賜六年(409年)十月,賀夫人因爲過失被囚禁在宮中,其子拓跋紹得知消息後,本就兇惡殘忍的他,在與帳下武士、宦官商議後,潛入宮中殺死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紹雖然弒父成功,但卻無法掌控朝局,拓跋嗣得知消息後從外地趕回,文武官員羣起響應,宮中衛士亦倒戈擒獲拓跋紹,後拓跋嗣下令處死拓跋紹母子及其同黨。該月十七日,拓跋嗣繼承皇位。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5張

9.劉宋太宗劉彧:政變誅除廢帝后即位。劉彧是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劉駿異母弟。兄長劉駿在位時,劉彧初封淮陽王,後改封湘東王,並歷任祕書監、中護軍、侍中兼衛尉、領軍將軍等要職。

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劉駿病逝,其子劉子業繼位,劉子業不僅好色無度、極度兇殘,而且因猜忌幾位叔父而對其百般虐待,劉彧不僅被其戲稱爲“豬王”,更是差點被殺。景和元年(465年)十一月,劉彧派親信聯手劉子業的侍衛壽寂之等,將劉子業誅殺,劉彧在弟弟劉休仁等人擁立下即位。

10.唐太宗李世民:弒兄殺弟、逼父退位。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次子,出身武將世家的他,自少年時起便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隋朝末年,天下羣雄並起,李世民隨父親李淵發動起義,攻入關中後建立大唐,並在大唐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屢立戰功。

然而,正是由於李世民太過功勞卓著,遭至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兄弟二人漸漸勢成水火,於朝中各自結黨對抗。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淵被迫立其爲太子。八月初九,李淵正式傳位於李世民。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6張

11.閩太宗王延鈞:殺兄自立。王延鈞是閩太祖王審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審知病逝,繼位的長子王延翰不僅驕奢淫逸,而且輕視欺辱其弟,繼位不足一月便讓弟弟王延鈞出任泉州刺史。之後,王延翰又到處搜刮美女充實後宮,王延鈞屢次上書勸諫,另王延翰極度不滿,兄弟二人就此失和。

當初,閩太祖王審知在位之時,其養子建州刺史王延稟便和長子王延翰不和,之後王延翰又讓王延稟替自己蒐羅美女,結果兩人之間的矛盾也迅速加劇。天成元年(926年)十二月,王延鈞與王延稟聯手起兵,擒獲並殺害王延翰後,王延鈞即位。

12.遼太宗耶律德光:擊敗兄長繼承皇位。耶律德光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倍之弟。作爲耶律阿保機的長子,早在耶律阿保機稱帝的次月,即916年3月,十八歲的耶律倍便被立爲了皇太子,成爲皇位繼承人。不過,耶律倍雖是耶律阿保機欽定的繼承人,但由於其全盤漢化的主張,卻爲其即位,埋下了一絲隱患。

天顯元年(926年)七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攻滅渤海國班師途中病逝,由於其生前並未交代後事,耶律德光與耶律倍圍繞皇位展開爭奪。於是,臨朝稱制、大權在握的皇后述律平要求契丹貴族推舉,耶律倍的漢化主張本就損害了契丹貴族的利益,再加上皇后述律平同樣奉行草原本位主義,結果耶律倍敗下陣來。無奈之下,耶律倍只得主動請求將皇位讓給弟弟,耶律德光遂於天顯二年(927年)底即皇帝位。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7張

13.大理太宗段思良:廢黜侄子自立爲帝。段思良是大理太祖段思平之弟,在大理政權建立的過程中,段思良頗有功勞,因此兄長段思平對其頗有信任,乃是當時大理皇室中的實權人物。

後晉天福九年(944年),太祖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即位,可惜好景不長,段思英在位僅一年,便因權力之爭,被叔叔段思良廢爲僧人,段思良遂自立爲帝。

14.宋太宗趙光義:“燭影斧聲”成謎。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本名趙匡義。趙光義在後周時蔭補入仕,官至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宋朝開國後,先人殿前都虞候,後於建隆二年(961年)七月開始出任開封尹,並在十餘年後獲封晉王。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宋太宗趙匡胤於雪夜召見趙光義,外人難聞其聲,只見燭影下趙炅有時離席,如同謙遜退避之狀,隨後趙匡胤將柱斧朝地上劃,大聲對趙炅說:“好爲之”。次日,趙匡胤駕崩,再次日,趙光義即位。自古以來,便廣爲流傳趙光義弒兄即位的說法,但真相到底如何,目前仍有爭議。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8張

15.元太宗窩闊臺:拖雷奪位失敗。窩闊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三子,成吉思汗當初在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四個嫡子中,最喜愛的是戰功卓著的幼子拖雷,不過後來他意識到足智多謀,治國能力更強的窩闊臺纔是更爲合適的繼承人,於是多次對外宣佈將由窩闊臺繼承汗位。

不過,蒙古的汗位並不由可汗一人決定,而需要庫裏勒臺大會最終決定。更爲要命的是,當初成吉思汗制定了一套“幼子守竈”制度,即在分配財產時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因此,當紹定二年(1229年)八月召開庫裏勒臺大會時,便有不少人要求恪守舊制,主張立幼子拖雷,大會爭執長達四十天,後因察合臺的權力支持,拖雷這才敗下陣來。

16、明太宗朱棣:“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叔父。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冊封諸子爲王,十歲的朱棣獲封燕王,並在十年後就藩北平。此後,朱棣常年爲大明戍守邊疆,多次率兵出擊北元,並招降北元乃兒不花,因而聲望日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隨後開始厲行削藩,在連削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后,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靖難。後歷經四年征戰,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放火焚燒側殿後下落不明,朱棣即皇帝位。朱棣的廟號本爲太宗,後於嘉靖年間改爲明成祖。

歷史上有二十位“太宗”,爲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9張

17.清太宗皇太極:即位過程仍有爭議。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四大貝勒中位居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抑鬱而逝,四大貝勒中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喪失繼承汗位的資格,加之幾人之中本就以皇太極實力最強,於是在同年九月一日皇太極繼承汗位。

關於皇太極即位的爭議,主要在於阿巴亥之子多爾袞,雖然《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表明皇太極的即位沒有問題,但朝鮮史料《春坡堂日月錄》中卻明確指出,努爾哈赤臨終時曾遺命多爾袞繼承汗位,代善代爲攝政,但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卻轉頭支持了皇太極,這也是皇太極等人迫使阿巴亥給努爾哈赤殉葬的原因。至於真相到底如何,目前已經無人能夠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