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皇太極爲什麼會將“後金”改爲“大清”?有何深意?

皇太極爲什麼會將“後金”改爲“大清”?有何深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太極爲什麼會將“後金”改爲“大清”?有何深意?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1634年,太宗皇太極得知察哈爾林丹汗在青海大草原上病逝,林大汗所留下的數十萬兵馬分崩離析,有一部分察哈爾官民想要前去投靠大明,有一部分在尋找其他的出路,而有一部分還不知如何是好?

皇太極緊急將謀臣范文程召來,與之商量對策:如何才能將羣龍無首的察哈爾官民招撫到後金呢?皇太極之所以會如此想,其實是有原因的:

林丹汗的妻子、額哲的生母蘇泰太后,是皇太極的舅舅葉赫部貝勒金臺吉的孫女,如此說的話皇太極與蘇泰太后還是有血緣親情關係的。

范文程將察哈爾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給皇太極九個字的策略:“與明朝爭奪察哈爾部”。

次年二月皇太極讓弟弟多爾袞、長子豪格等人一同前往青海,隨行的還有蘇泰太后的叔祖以及弟弟,打算利用威懾的基礎上,還要動用親情來感化蘇泰太后與林丹汗的繼承人額哲,希望他們能歸順後金。

多爾袞等人先是去到了囊囊太后(林丹汗的大福晉)所居住的西喇朱爾,將囊囊太后招降,然後又前往蘇泰太后所居住的托裏圖,蘇泰太后也同意歸降與後金。

九月五日皇太極率領諸位福晉、貝勒以及文武大臣出城十里,迎接凱旋而歸的多爾袞等人。並在此處安營紮寨宴請蘇泰太后、額哲與囊囊太后,皇太極直接將自己的二公主下嫁額哲,將額哲冊封爲固倫額駙。

如此一來蘇泰太后與皇太極不僅有血緣關係,而且還成了親家。爲了表示誠意,蘇泰太后給皇太極送了一份大禮——是一顆已經下落不明兩百多年的奇寶,歷代君王傳國的“制誥之寶”

“制誥之寶”的“天命君王”的象徵,只有有此物才能被認爲是天命所歸的君王,歷代君王都對此物爭奪不休。大家一時間看呆了,皇太極將此物接過來,跪拜在地上,用近乎顫抖的聲音說道:

“'制誥之寶’,傳國玉璽,歷化君王承天之瑞。今日,天以此玉璽畀朕,信非偶然啊!”

皇太極說完,陽石木河南邊數以萬計的臣民激動地高聲呼喊。

次年四月皇太極正式稱帝,將“後金”改爲“大清”,難不成真的是因爲皇太極得了“制誥之寶”便認爲自己“天命所歸”嗎?

當然不是!

若是條件不成熟,即便是皇太極手裏有“制誥之寶”也無濟於事!“制誥之寶”對於皇太極而言,不過是名正言順稱帝的“錦上添花”而已。

制誥之寶的來歷

結束宴會以後,皇太極回到哲哲的寢宮清寧宮,獨自坐在南炕上,看着被包裹的嚴嚴實實的制誥之寶,心裏壓制不住的激動、興奮。

他回想自己繼承汗位以來,九年的時間裏自己所獲得的成就:

原先向明朝稱臣進貢的朝鮮,不再向明朝稱弟;

明朝在遼東的防線也是土崩瓦解,明朝將領熊廷弼袁崇煥等人也都成爲自己的手下敗將;尤其是袁崇煥曾害得父汗落荒而逃,利用離間計將袁崇煥除掉,是一件大喜事;

蒙古諸部落大多也歸順於後金,比如喀爾喀部、科爾沁部、敖漢部,就連一直稱雄的察哈爾部也都歸順與後金,只要皇太極一聲令下,都可以一起對抗明朝;

皇太極剛繼承汗位時內憂外患,局面非常的困窘,但眼下後金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明朝。如今皇太極得了“制誥之寶”,便認爲是上天的旨意,自己纔是“天命所歸”。

皇太極絲毫感覺不到疲倦,而是在想:真的要進京城了嗎?

當然明朝雖然應虛弱不堪,但畢竟龐大無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直接將明朝滅亡的。

若是將明朝滅亡以後又該如何治理諾大的一個國家呢?

後金想要立足於中原,又該怎麼做呢?

皇太極爲什麼會將“後金”改爲“大清”?有何深意?

這些問題在皇太極的腦海裏打轉,絲毫沒有睏意,忘了現在已經是半夜,便讓人將范文程與索尼召來。

范文程作爲皇太極最信任的謀臣,也參加了白天的宴會,他看的很清楚皇太極在接過制誥之寶時激動地樣子,在拜天時聲音都是顫抖的。本身制誥之寶預示着“天命所歸”,也是幾千年來朝代更迭、合乎人心的一個標誌。

歷史上歷代君王哪個不是爲了爭奪制誥之寶打的頭破血流,皇太極有稱帝的野心,當然也有稱帝的才能,若皇太極想要稱帝的話,確實也需要制誥之寶來號召天下。

在返回瀋陽的路上范文程聽皇太極的侄子嶽託說:中原地區在今年的上半年出了幾次規模比較大的農民起義,比如鳳陽、慶陽、河南陝西等地。

范文程聽了以後很是激動,便急忙問嶽託繼位農民起義領袖的名字,嶽託給范文程提了幾個名字: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幾個人。嶽託其實對這些農民起義並不怎麼關心,至於具體到什麼程度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在嶽託的眼裏這些對後金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但是在謀臣范文程這裏便是最好的情報。

范文程回到家以後也是絲毫沒有睡意,腦海當中一直浮現着“制誥之寶”“中原地區的農民起義”,他突然意識到這或許是一次好的機遇,可以讓皇太極趁此機會好好在幹一番事業。

還沒來得及梳理好自己的思緒,索尼便高聲呼喊着范文程,叫范文程一同入宮見皇太極。

皇太極讓范文程上炕一起在金制的匣子裏邊拿出刻有飛龍的制誥之寶,皇太極很是興奮,便跟范文程聊起了制誥之寶的來歷:

“制誥之寶便是人們常說的傳國玉璽啊!蘇泰太后告訴我,這可制誥之寶原先是藏在元朝大都內廷的。只是到了至正二十八年,這個寶物便丟失了。所以明朝原本就是沒有傳國玉璽的朝廷,如此明朝衰敗,在應昌府的一個牧羊人,在北山崗上放牧的時候,看到自家的羊三天都不吃東西,只是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覺得很是好奇便將此處刨開,發現了制誥之寶。將制誥之寶獻給了元朝的後裔博碩克圖汗,博碩克圖汗就是因爲有這塊制誥之寶盤踞漠南多年;後來察哈爾林丹汗崛起,將博碩克圖汗打敗,制誥之寶便到了林丹汗的手裏。林丹汗因爲得到了制誥之寶便將自己封爲是成吉思汗的後人,統治整個蒙古二十年的時間....”

范文程的“八字”之策

皇太極在對制誥之寶侃侃而談的時候,范文程基本上將思緒整理的差不多了:戴上皇冠的皇太極不是更有號召力嗎?

二人交談中,范文程向皇太極提到了八個字:侵擾、等待、建號、建制,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侵擾:制誥之寶的出現預示着明朝一定會滅亡,後金會代替明朝。明朝雖然龐大,但不過是一個樹心已經被挖空、樹根已經腐朽的大樹而已。後金若是能不斷侵擾大明,將大明的枝幹剪掉、樹皮破壞掉,這棵大樹必定會倒。十年內,必有成效。

等待:制誥之寶的出現說明大汗您纔是衆望所歸,如今蒙古察哈爾部已經歸順,不僅給大汗帶來了制誥之寶,還給大汗您帶來了中原的一些情況。我今日從嶽託的嘴裏得知中原地區如今農民起義頻起,河南、慶陽、鳳陽等地都不安穩,鳳陽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都已經出現農民軍,說明大明氣數已盡。明廷必然會派出重兵前去壓制,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待時機,等他們斗的兩敗俱傷,我們可坐收漁利,一舉入主中原。

建號:既然大汗已經得到了制誥之寶,那麼建號便成爲順應天下趨勢之舉措。

以前大汗都是稱作“汗”,是沿用的蒙古的稱號。如今不管是蒙古、女真還是朝鮮都已經歸順與後金,歸順後金的還有很多的漢臣與漢民,之後大汗還要入主中原。若是繼續稱作大汗,確實名不正言不順。歷代君王都是稱“帝”,要知道“帝”是高於蒙古諸位汗王的。

如今爲了鼓勵將士們,也是爲了告訴天下,大汗您纔是衆望所歸、華夏曆朝皇帝的合法繼承人。所以需要“正名”,建號。

建制:若大汗您稱帝的話,就需要根據歷朝歷代的君王,建立與皇帝權力相適應的制度。

皇太極聽到范文程的話,很是激動地握着他的手,並將“八字”之策全權交給先生來解決。

這年的十二月,諸位貝勒一起商議後,命文館儒臣希福等人代表他們請求皇太極上尊號;但是被皇太極拒絕了,諸位文武大臣與貝勒多次上奏,皇太極還是拒絕。

皇太極不是不想上尊號,而是擔心諸位貝勒是否真心實意想讓自己登上皇位,畢竟擁戴他皇太極上尊號便是更上一層樓了。皇太極又召集漢臣們商議上尊號一事,諸位漢臣也是勸說“這是天命所歸的事情”,皇太極這才應允。

十二月二十八日,諸位貝勒一起分享立誓擁護皇太極稱帝,這些了立誓的貝勒全部都是手握重兵,不是皇太極的兒子,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們。恰好外藩的貝勒們一起趕到盛京,一起請求皇太極上尊號。

次年三月二十二日,蒙古各部一共四十九個貝勒全部聚到了瀋陽,朝見皇太極,請求皇太極上尊號;僅僅幾天後耿仲明、孔有德等歸降於後金的漢臣等全部請求皇太極上尊號。

皇太極“順應天意”,於四月開始正式稱帝,建立大清,尊號爲“寬溫仁聖皇帝”。

“爾諸貝勒大臣等,以朕安內攘外,大業臻,宜受尊號,兩年以來,合辭勸進,至再至三......朕思既受尊號,當益加乾惕,憂國勤民,有所不逮,惟天佑助之。”

確實我們如此看的話皇太極是因爲了得了制誥之寶,“順應天意”纔在諸位文武大臣以及貝勒的簇擁下,答應上尊號稱帝。

但實際上呢?

正因爲皇太極登上汗位9年時間裏所做的努力,讓自己已經達到了稱帝的條件;而非制誥之寶的出現,制誥之寶只不過是皇太極稱帝的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而已。

皇太極稱帝的資本是什麼

瞭解清史的人都知道皇太極初登汗位的時候,是四位和碩貝勒一起面朝南而坐的,而是還是沿用的太祖努爾哈赤“八王議政”的方式,可以說皇太極雖然登上汗位,但是汗權並不集中。

皇太極有野心,更有志向,自然不甘心與他人分享汗權。從登上汗位的第一年開始便想盡各種辦法加強汗權,第一個目標便是除掉了頗有野心的阿敏,而第二個便是莽古爾泰。

四位和碩貝勒中只剩下代善,代善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若是堅持與皇太極平起平坐的話必定沒有好下場,便主動提出撤掉自己的座位,如此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還有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

加強汗權以後的皇太極,便可以放心大膽地開始自己的霸業。

1630年皇太極侵擾北京城取得了勝利,沒過多久明薊遼總督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皇太極趁着有利於後金的趨勢於次年發動了大淩河之戰,爲時四個多月的大淩河之戰,後金可以說是碩果累累:

大淩河戰役中的所有明朝官兵全部投降

明兵部尚書孫承宗被崇禎皇帝嚴厲斥責後辭職回鄉養老

明遼東巡撫被罷官

明將孔有德與耿仲明打算投降於後金,只是過程比較坎坷,到了1633年才成功從鎮江登陸,成功歸順與皇太極。皇太極對孔有德與耿仲明極爲重視,因爲他們不僅自己投降,而且還率領了衆多的部衆,尤其是船隻與物資。

後金最缺乏的就是水軍,而孔有德與耿仲明恰恰給皇太極帶來了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可以說耿孔二人的歸順,對於後金得以影響力是無法估量的。

皇太極親自迎接孔有德與耿仲明,以滿族最隆重的禮儀—抱見禮,與二人見面。

太宗不僅是賞賜了孔耿二人莽袍、貂裘,還特地保留了他們在明朝時的原官職—都元帥。這是孔耿二人沒有想到的。

之後又有一位對後金影響非常大的人物歸降,便是尚可喜。

皇太極爲什麼會將“後金”改爲“大清”?有何深意? 第2張

此三人成爲後金時期“三藩”,只要是提到“三藩”我們都知道是其中包括吳三桂。但實際上最早的“三藩”並不包括吳三桂,而是孔有德、耿仲明與尚可喜,吳三桂歸降後成爲“四藩”;只時孔有德在順治年間戰死沙場,便成了我們所熟悉的三藩: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兒子)、尚可喜。

1634年皇太極得知察哈爾林丹汗病逝在青海的大草原上,便與謀臣范文程商量對策如何將羣龍無首的察哈爾部官民收服;而結果確實也讓皇太極很不滿意,蘇泰太后與囊囊太后率領自己的部民全部歸順與後金。

不僅如此,還給皇太極帶了一份大禮,便是制誥之寶。

此時的後金不僅已經統一了整個女真部落,就連以前依附於大明的朝鮮,此時也依附於後金;不僅如此,蒙古各部包括實力最強的察哈爾部也歸順與後金,更對後金有利的是:中原地區農民起義頻發,大明必然會分兵前去壓制農民軍。

正如范文程所言,後金完全可以坐收漁利,一舉入主中原。

“後金”爲何改爲“大清”?

其實太祖努爾哈赤在建立政權的時候,用的是與宋相對立的金國的名號,稱爲“大金”;爲了與金區別,也稱爲“後金”。但是很奇怪,清初的幾位皇帝,尤其是康熙、雍正與乾隆都不太想承認,建州女真曾經屬於明朝的管轄範圍之內。

之後就兩女真各部,稱之爲“滿洲”。

關於皇太極之所以將國號改爲“清”,清朝實錄中並沒有相關的記載,所以關於將“後金”改爲“大清”的原因也只是後人揣測的,

有的人說“清”,青也!

滿洲信奉薩滿教,“清”與“金”不過是轉了一個音而已。雖說在漢字書寫上不同,但是在滿語中讀音是一樣的。

另外“滿洲”與“曼殊”的發音是類似的,“曼殊”這個詞彙來自於佛教,原本是一座佛的名字,意思就是“清之君王”。如此以來皇太極將國號改爲“大清”,寓意是很不錯的。

皇太極之所以將國號更改,是因爲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對漢民殘暴的壓制政策而引起了漢民的反抗;漢民對“金”是有抵抗情緒的,若是繼續將國號稱爲“金”的話不利於皇太極入主中原。

其實皇太極是大清名副其實的第一位皇帝,他起到了一個承前啓後的作用,是大清真正統一天下的開創者,太祖努爾哈赤只能是稱爲“首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