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賈誼最終鬱鬱而終,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賈誼最終鬱鬱而終,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賈誼,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人稱洛陽天才少年。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他於漢文帝執政的第一年被徵召入朝爲博士(皇帝的顧問),向漢文帝獻上了許多有利於漢朝統治的策略。

他當時提出的很多策略後來都陸續被漢文帝之後的漢朝皇帝們採用,對此後數百年,兩漢的政治體系和治理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賈誼生前,對其才華無比欣賞,也贊同他所有策略的漢文帝卻沒有進一步重用賈誼,兩次將其外放到諸侯王處爲官。

賈誼對此很苦悶,漢文帝十二年,時任樑懷王太傅的賈誼因此前一年,樑懷王劉揖墜馬死亡而深感自責,鬱鬱而終,年僅三十三歲。

此後,歷朝歷代的文人,都對賈誼的英年早逝,感到很惋惜,也對其有才卻不得志而憤怒。

宋朝的歐陽修就認爲,如果漢文帝盡用賈誼之策,當“功比三皇”,蘇軾也認爲賈誼是“王者之佐”。

包括近代的毛主席,也曾專門寫詩稱讚賈誼,還絕無僅有的寫了兩首詩誇讚這樣一個歷史人物:

《詠賈誼》:

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賈誼最終鬱鬱而終,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七絕·賈誼》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樑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漢文帝並非昏庸的皇帝,毛主席也認爲其是“聖主”,漢文帝的政治能力和領悟能力都是超強的,他不可能看不見賈誼的才華和策略的重要性。

如唐朝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就說:“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那麼,漢文帝爲何在徵召賈誼入朝,又充分了解到賈誼的能力後,卻兩次將其外放,而不是留在朝中爲官,並依照賈誼的策略治國?

從歷史記載看,漢文帝本來是想提拔和重用賈誼的,而他之所以後來又疏遠賈誼,也拒絕了賈誼提出的部分策略,全是因爲,賈誼提出的重點策略“時機不對”。

漢文帝在徵召賈誼入朝後,對於賈誼所獻的《論積貯疏》中的建議,如重農抑商的經濟策略、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等,幾乎全盤採用。

在這些建議實行並起到良好效果後,漢文帝在其執政的第四年,本來想提拔賈誼爲公卿,也就是從只能動嘴巴的顧問,提拔成有實權,能幹實事的正式官員。

恰好此時,賈誼提出了新的策略,他建議遣送列侯們離開京城,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封地,剝奪他們在朝廷中的職務,以免這些位高權重的勳貴重臣集中在京城,影響到皇權。

這個建議明顯把滿朝的功勳重臣全給得罪了,於是,漢文帝想提拔賈誼的舉動,遭到了大半個朝廷的反對,《漢書·賈誼傳》中記載:

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之。於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周勃)、灌(灌嬰)、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以誼爲長沙王太傅。

漢文帝在羣起的譴責賈誼之聲中,選擇了放棄賈誼,把他外放到長沙。

漢文帝難道不知道功勳重臣對皇權的掣肘嗎?他不但知道,估計也從心裏贊同賈誼提出的建議,但賈誼所選擇的時機不對。

漢文帝的皇位是這幫功勳老臣們送上去的,諸呂之亂後,以周勃、陳平爲首的功勳老臣們,沒有選擇出兵討伐呂氏的劉氏諸侯王當皇帝,卻選擇了在封地看熱鬧的代王,也就是漢文帝繼位。

因此,那些在諸呂之亂中出了大力的諸侯王們,對漢文帝摘了桃子的行爲是很不滿的。

漢文帝能穩穩當當的坐在皇位上,全是靠功勳老臣們在支持,依仗他們來制衡諸侯王。

賈誼提出消除功勳老臣們的權柄時,漢文帝執政不過短短四年,還沒來得及解決功臣權力過大,掣肘皇權,以及降低諸侯王威脅的問題,這需要多一點的時間。

賈誼最終鬱鬱而終,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2張

因此,當時的漢文帝不敢得罪功勳老臣們,要是把他們逼急了,他們聯合諸侯王們搞政變什麼的,漢文帝的皇位都坐不穩。

要知道,諸呂之亂後,這幫子功臣們,對漢惠帝的遺孤都敢一個不落的全殺掉,誰敢威脅到他們的權位和身家性命,他們是敢拼命的。

至少在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前,漢文帝還需要功勳老臣們的支持,因此,只能犧牲賈誼。

如此,賈誼提出了對皇權有利的建議,卻被貶斥到長沙。

三年後,即漢文帝七年時,漢文帝又想起賈誼了,而且,起用的賈誼的阻礙也基本沒有了。

在這三年中,漢文帝通過一系列政治手段讓皇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比如曾詆譭賈誼的周勃,在這個時候,就已經被漢文帝解除了職務,送回了封地。

漢文帝在這個時候,不但把賈誼召回到京城深談,還把他從長沙王那調到封地離京城更進的樑王(封地在河南商丘,樑王還是漢文帝最喜歡的幼子)處任職。

或許,要不了多久,賈誼就會被調入京城任職。

但此時的賈誼,又給漢文帝上了一份《治安策》,提出了不少新的建議,其中,有一項建議是:

欲天下之治安 ,天子之無憂,莫若衆建諸侯而少其力。

這個建議是針對劉氏諸侯王的,也就是把各諸侯國分成若干份,改變嫡長子繼承製,讓諸侯王的所有子孫都有繼承封國土地之權,都能從原有的封國土地中繼承一份。

如此,不需費一兵一卒,讓諸侯國越分越小,直至對中央再無任何威脅。

這個策略後來被漢文帝的孫子漢武帝採用,變成了著名的《推恩令》,對漢朝徹底解決尾大不掉的劉氏諸侯王問題,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後世有評價《推恩令》是“賈誼兆其端 ,晁錯獻其身 ,主父偃畢其功”。發起人實實在在是賈誼。

但在漢文帝七年時,漢文帝不但沒有采用賈誼的這個建議,從此之後,直到賈誼去世,也沒敢再提拔賈誼。

漢文帝爲何會如此?原因還是賈誼提出這個建議的時機不對。

諸侯王的危害,漢文帝哪能不知道,但要解決諸侯王的問題,很容易引發戰爭,十九年後,漢景帝在晁錯的鼓動下,要解決諸侯王問題,就直接導致了“七王之亂”。

漢景帝平息“七王之亂”,是依靠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可在漢文帝七年時,漢文帝爲了加強皇權,纔剛剛把周勃給整治了一頓,把功勳老臣們嚇的發抖。

這個時候的漢文帝,和功臣集團的關係很緊張,如果贊同賈誼的建議並予以實施,萬一引發了戰爭,誰來幫他領軍討伐諸侯王?

用周勃?漢文帝肯定是不敢的,才整治了他,哪敢授予他兵權?後來的漢景帝敢用周亞夫,那是過了十九年,該有的怨恨也都消除的差不多了。

賈誼提出建議時,漢文帝是無法依靠功臣集團幫助自己打仗的,爲此,他暫時也不能刺激諸侯王們。

如此,漢文帝只能再次放棄賈誼。

賈誼提出的策略,全是對的,雖然他也有私心,把功臣集團和諸侯王的權柄拿下後,皇帝治理天下就得靠儒生,這是他所有建議的終極核心。

但他的建議和私心,對皇權是有利的,漢文帝之後的漢朝皇帝們,在國策的制定上,幾乎全是沿着此前賈誼提出的道路在走。

賈誼最終鬱鬱而終,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3張

只不過,在賈誼生前,他的關於加強皇權的建議,都沒有選擇對時機,所以漢文帝不敢重用他。

賈誼或許很鬱悶,直到死都鬱悶,但時機不對,哪個皇帝都不敢採用他的主張,就如《推恩令》,賈誼提出這個主張的四十六年後,漢武帝纔在時機比較成熟時推出。

在數百年後的三國時期,當時的智謀之士在爲主君獻策時,也都會考慮時機問題。

比如,魯肅在《榻上策》中爲孫權謀劃帝業時,就提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諸葛亮在作《隆中對》時,也有等待“天下有變”之語。

他們謀劃的戰略,都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才能進一步進行,無一例外。

賈誼不該因鬱悶而死,他就沒看透時機的問題,沒能審時度勢,只感覺自己懷才不遇。

這種事,皇帝又不會跟他明說,需要自己領悟,他若能想通,高高興興的活着,到漢景帝繼位時,絕對會被提拔重用。

可惜,他到死都沒能想通,否則,就不會英年早逝了,急功近利纔是他自身不足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