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元璋既然給功臣們發了“免死金牌”,爲什麼轉頭就去殺他們?

朱元璋既然給功臣們發了“免死金牌”,爲什麼轉頭就去殺他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既然給功臣們發了“免死金牌”,爲什麼轉頭就去殺他們?34個功臣他殺了30個,其實就是因爲這“免死金牌”的最終解釋權,在朱元璋手中,他讓你生你就能生,他讓你死,在頒發金牌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耍心眼了:

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

什麼意思?

就是說,除了“謀反,而且不被原諒”,你犯其他罪被判死刑,都可以免死兩次,而且,這個金牌還可以全家通用,兒子可以被免除一次死刑。

朱元璋非常雞賊,大家看出來了沒有,是“謀逆不宥”,而不是所有的謀逆,什麼意思?就是說,即便你犯了謀反罪,我原諒你了,你也可以不死,如果我不原諒你,你就得死。

這樣一來,生殺大權,就完全掌握在朱元璋手心裏了。

朱元璋既然給功臣們發了“免死金牌”,爲什麼轉頭就去殺他們?

這句話,在每個人的“丹書鐵券”上都刻的有,但是所有人都沒有在意,因爲這些人都是大明的功臣,是大家提着腦袋打下來的江山,爲什麼要去謀反?

所以,這34個人,拿着金牌屁顛屁顛地就回家了,只有朱元璋一個人在後面冷笑:“小兔崽子們,別高興得太早”。

從洪武十三年開始,明朝先後爆發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通過這4大案,朱元璋誅殺了無數的開國功臣,無一例外,他們都被定下了“謀反”的罪名,讓你根本就沒有機會用“免死金牌”。

這裏面,有一個人很特殊,他既沒有謀反,也沒有被定性爲“謀反”,但是,同樣死了,他死得很特殊,是被朱元璋親手給打死的。

這個人,叫“朱亮祖”。

別誤會,他姓朱,但是和朱元璋是一點親戚關係都沒有。他原本是元朝的一名將領,還多次打敗過朱元璋,後來投降朱元璋。明朝建立後,他被封爲“永嘉侯”,奉命鎮守廣東。

朱亮祖是武夫出身,沒啥文化,性格比較粗魯,再加上手中有“免死金牌”,所以在當地比較橫。有一次,番禺知縣道通逮捕了一批魚肉鄉里的土豪,這些人就通過關係找到了朱亮祖,希望朱亮祖出面,把他們給放了。

朱亮祖覺得這是小事一件,就找到番禺知縣,結果,這個知縣比較耿直,根本不給朱亮祖面子,堅決不放人,要秉公執法。朱亮祖生氣了:“你個小知縣,竟然敢跟老子叫板,來人啊,給我放人”。

朱亮祖的手下過來,三下五除二砸爛了土豪們的枷鎖,公然把人放走了,臨走還不忘把知縣給毒打了一頓。

這個番禺知縣,也是個不能吃虧的主,他把這裏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寫成奏摺,上報給了朱元璋。朱亮祖聽說這個小縣令居然還敢在皇帝面前打他的小報告,決定反將一軍,他讓人快馬加鞭,提前跑到了南京,告了知縣一狀。

朱元璋不瞭解情況,下令殺了番禺知縣,等這個知縣的人頭落地後,他的那封奏摺才慢悠悠地到了南京。這個事情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十萬火急的事兒,一定要發快遞,就別去郵局寄掛號信了。

朱元璋既然給功臣們發了“免死金牌”,爲什麼轉頭就去殺他們? 第2張

朱元璋一看,哎呀,殺錯人了,頓時火冒三丈,把朱亮祖叫到了南京,是一頓臭罵,罵着罵着覺得不過眼,拿起鐵辮子就開始打,沒想到,下手重了,當場把朱亮祖給打死了。

這朱亮祖,連高呼:“鞭下留人,我有免死金牌”的機會都沒有。

皇帝打死了人,這可咋辦?總不能治皇帝的罪吧,朱元璋也冷靜下來了:“哎呀,我就想教訓他一下,怎麼這麼不經打,輕輕打一下就打死了”。

人死了,總得有個說法吧,朱元璋乾脆就把他給“塞”到了胡惟庸案中,說他是胡惟庸的同黨,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編寫的《昭示奸黨錄》中,永嘉侯朱亮祖赫然在列。

所以說,不要以爲有了“免死金牌”,就真的可以免死了,恰恰相反,拿了這個金牌,你更要夾着尾巴做人,因爲拿金牌的人,就是皇帝重點防範的人。

你想啊,你免死了,那尾巴還不得翹到天上去,這尾巴一翹人就容易飄,原本不想謀反的,這一瓢也就有了謀反的想法,“覬覦皇權”歷來都是當臣子的大,哪個皇帝都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你說你保證不造反,你能保證皇帝不想殺你嗎?朱亮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有人說,這玩意兒既然不能保命,還“催命”,那還發他幹啥?其實,這個“免死金牌”,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免死的作用,它僅僅是一個榮譽象徵。

先來說一下,這個“免死金牌”到底長什麼樣子。

在影視劇裏,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

其實,他真正的樣子是這樣的:

“免死金牌”,只是我們對他的俗稱而已,算是他的小名,他真正的名字叫“丹書鐵券”,他不是用金子做的,而是用鐵做的,他的形狀也不是一塊要排,而是一個“圓筒形”,它上面寫的也不是“免死金牌”四個字,而是密密麻麻很多字。

這個丹書鐵券的規格,也是有講究的,級別越高,規格越大,明朝朱元璋是這麼規定的:

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廣一尺六寸五,伯二等,其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數之詳,以記其功。中鐫免罪減祿之數,以防其過。字嵌以金,爲副九十七。副各二,分爲左右。左頒諸功臣,右藏內府。有故則合之以取信,仍以舊券還。—《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五》

公爵的“丹書鐵券”,有30釐米高,49釐米寬,一個長方形,圍成一個圓筒狀。侯爵的“丹書鐵券”,是21釐米高,37釐米寬。

上面要寫很多字,主要是記錄一下你立過什麼功,皇帝可以給你免幾次死罪,寫完硃砂塗抹,後來用金粉塗抹,然後一分爲二,左邊這一半,交給當事人,拿回家好好保存着,另一半,交給內府保存,當驗證碼來用。

一旦你犯事兒了,需要用這個丹書鐵券,你拿着你的一半,從內府調出另一半,合到一起一驗證,是真的,你纔可以用。

這個丹書鐵券,最早是劉邦創造的。

朱元璋既然給功臣們發了“免死金牌”,爲什麼轉頭就去殺他們? 第3張

當年劉邦打天下,全靠了一幫老夥計們,劉邦懷着一顆感恩的心說:“只要我大漢朝在一天,就永保你們的子孫後代榮華富貴”。

有人就說了:“你這紅口白牙的,喝完酒瞎放炮,過後再不認賬了怎麼辦”,劉邦說:“這事兒好辦,我把它寫下來,一人發給你們一份,你們帶回家保存好,白紙黑字,總沒有問題吧”。

當然,那個年代還沒有白紙,劉邦就讓人用鐵做了一塊,記錄下每個功臣的功績,並表示,永遠和他們共享大漢江山。

當時劉邦並沒有說,靠這個玩意能免死,但是,這個東西是一份無上榮譽,能拿到這個的,都是大漢功勳,一般人也不敢動他們。

到了南北朝和隋唐以後,這個丹書鐵券上,才加上了“免死”的功能,比如,唐昭宗發給錢鏐的丹書鐵券上就寫着:

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通俗點講,就是唐朝皇帝給了錢鏐9條命,給了他的子孫3條命。當然,這僅僅限於你犯的是普通的死罪。

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爲了籠絡人心,他也想弄幾塊免死金牌,但是,大臣們犯難了,這個玩意兒,以前只是聽說過,誰也沒見過呀,不知道該怎麼做。

最終,有人報告說:“浙江台州人錢允,是當年吳越王錢鏐的後代,他的家裏還保存有當年唐昭宗御賜的免死金牌”,朱元璋就派人把錢允家的“免死金牌”拿回來,照葫蘆畫瓢的做了一批。

目前,這塊“丹書鐵券”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是現存的,年代最早的一塊“免死金牌”。

其實,我們不應該叫他“免死金牌”,應該回歸他本來的名字“丹書鐵券”,因爲,他本身的含義,是記錄功勞,是一種榮譽,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獎牌一樣,只不過,上面加上了免死的字樣。而“免死”這兩個字,又是如此的顯耀。

於是,後人就放大了“免死”,而忽略了“榮譽”。

在封建皇權之下,作爲一個開國功臣,要想保住性命,唯一能做的就是“低調,低調,再低調”,千萬不要去挑戰皇權,千萬不要以爲有了免死金牌就可以隨便作死。

要知道,皇帝既然可以給你“免死”,那麼,也可以讓你“速死”。任何金牌都不能爲你保命,唯有一顆聰明的大腦,才能讓你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