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時期爲何會出現官員沒錢養家的現象?

明朝時期爲何會出現官員沒錢養家的現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建都南京。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針對明朝官員的收入時,曾感嘆道:“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明朝官員俸祿的多少,是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嚴格規定的,且自從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將最終調整後的官員俸祿數額規定爲“永制”後,直至明亡,就沒有怎麼改變過。

而且,朱元璋在制定官員俸祿數額時,可不是想着只沿用二百多年,而是想着萬世不移。

但顯然,把官員的俸祿數量規定得死死地,不讓後代子孫根據經濟形勢、物價形勢變動,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

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導致明朝官員的俸祿越到後來越不值錢的主要原因。

當初,朱元璋也考慮到官員生活水準的問題,這位古代治貪最厲害的帝王,並非不知道高薪養廉的道理,他制定的工資標準其實並不低。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定爲“永制”的標準是,最高級別的官員,即正一品官員的年薪是1044石祿米,最低級別的官員,即從九品官員的年薪是60石祿米。

換成月薪的話,就是,正一品官員87石,從九品官員5石。

明朝時期爲何會出現官員沒錢養家的現象?

並且,這一次的“永制”基本取消了曾經用紙鈔抵扣一部分祿米的方法,改爲全部用祿米發放。

明朝時的一石到底是多少斤?現今還略有爭議,根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中的說法,大概是76.5公斤,也就是153斤。

另外,明朝時是接近600克爲一斤,所以,換算成現在的數額,一石是182斤左右。

182斤換算到每天,就是6斤多一點,一個人每天當然吃不了6斤米,但總要折換些油、鹽、菜什麼的。但不管怎麼算,一石米每月養活一個人綽綽有餘。

如此,按照洪武二十年時的工資標準,正一品官員每年可以養活87口人,從九品也能養活5口人。

這個標準足夠七品以上的官員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了。

那麼,爲何到了晚明時,顧炎武要那麼貶低官員的工資標準?

並且,有一位著名的官員也給了大家一個明朝官員工資低的印象,就是嘉靖時期的大清官海瑞,他的官職可不低,但不貪污的他,卻過着很清貧的生活。

如果朱元璋的規定能嚴格執行下去,哪怕物價有所變化,因爲本就是全部用糧食這種硬通貨來充當俸祿,對官員們生活所需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如洪武朝時,規定一兩銀子或相同數量的紙鈔、銅錢等於一石米,就算到明朝中、晚期,物價漲到5兩銀子一石米,全是米當成工資的官員,也不用擔心貶值。

所以,說朱元璋苛待官員是錯誤的說法,在皇權的維護和貪腐的治理上,他確實是苛待官員,甚至可以說是虐待,但至少在工資標準上,他還是懂道理的。

朱元璋曾經嘗試過用紙鈔代替部分祿米來發放俸祿,可因爲對金融經濟的不瞭解,紙鈔這種玩意在洪武年間就開始不斷貶值。

爲了保證官員的基本生活水準,朱元璋沒有強行用紙鈔取代祿米,即使部分執行時,也只是用很少量的紙鈔替代,官員們的富裕生活有一定保證。

不是朱元璋的錯,那是誰的錯?其實,根子在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身上。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三十五年,朝廷下“折色令”,正式用制度的方式把全部用祿米發放俸祿的規矩,改成了部分用紙鈔發放。

這次新的政策規定,對高級別的官員的影響最大,因爲規定的是,一品官員的工資只有40%是祿米,其餘60%是紙鈔。

官員級別越低,紙鈔的份額越小,到八品以下的官員時,就變成了80%還是祿米,僅僅只有20%是紙鈔。

並且,這個比例也不是固定的,越到後來,紙鈔的比例越多,官員的工資逐漸變成了絕大部分用紙鈔發放。

隨着時間的推移,紙鈔在不斷貶值,官員們也就越來越窮。

紙鈔貶值到什麼程度?至萬曆朝時,紙鈔從洪武朝時期的,一貫紙鈔摺合一兩銀子,變成了一貫紙鈔只值四文錢。

而根據《萬曆會典》中的記載,當時正一品官員每年的俸祿發放是祿米12石,銀子215兩5錢,紙鈔7128貫。

當時的米價已經漲到4至5兩銀子一石,以4兩銀子買一石米算,正一品官員每年的俸祿實際上已經變成了72石米,比起朱元璋時期實發的1044石,降低了14.5倍。

月薪變成了6石,按照養活一人一月需要一石米計算,正一品官員只能養活6口人,更低級別的就不用說了,難怪海瑞會窮。

明朝時期爲何會出現官員沒錢養家的現象? 第2張

萬曆朝已經如此,天災連連,兵禍連連的天啓朝,崇禎朝越加不用說。

從紙鈔代替部分祿米的“折色令”下達時,朱元璋其實已經駕崩四年了,之所以還沿用洪武年號,是篡位的朱棣不承認建文帝朱允炆的年號。

因此,明朝官員憑藉名義上優厚的工資,卻過不上富裕的生活這事,朱元璋不背鍋,是朱棣鑽了“永制”的空子。

朱元璋只嚴格規定了俸祿的數額,卻沒有說明一定要用米這種硬通貨發放,讓朱棣找到了在不改變官員工資數額的情況下,用紙鈔來剝奪官員一部分財富的方法。

至於朱棣爲什麼要這麼做?大概是“靖難之役”剛結束,他缺錢花了。

執政進入正軌後,他繼續南征北戰,大修運河,遷都北京大修皇宮等等行爲,更是需要用充足的金錢來保證。

他派鄭和下西洋的一個最主要目的,其實就是幫朱棣搞錢用,還是吃獨食,把所有的官員、士紳、商賈拋開。

朱棣爲了維持開疆拓土的錢財所需,害苦了所有的明朝官員,他們的俸祿中紙鈔的份額越多,俸祿也就越來越不夠用。

朱棣死後,以仁厚著稱,且跟文官集團關係相當不錯的明仁宗朱高熾爲何不取消“折色令”?返還給支持他上位的文官集團原本優厚的工資待遇?

首先是他執政時間短,其次是,明朝的財政收入從朱元璋時期開始,其實是越來越低的。

明朝的商稅幾乎沒有,主要是收取農稅,但明朝能收取稅收的土地卻是越來越少,除了常見的兼併外,皇族藩王的封地也佔據了相當的數量。

根據《明史·食貨志》中的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核天下土田,總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

但到了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僅僅109年後,可徵收稅賦的土地就變成了“四百二十二萬八千五十八頃”,足足減少了一半多。

一直到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因張居正的改革,重新清算土地,才恢復到“總計田數七百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視弘治時贏三百萬頃。”

但到天啓朝,崇禎朝時,這個數量又沒了,崇禎皇帝都窮的穿打補丁的衣服。

說遠了,回頭說明仁宗,到他執政時,因爲朱棣爲收買各地藩王,讓他們主動交出護衛兵權,不但賞賜出去了更多的土地,還因爲朱棣的開疆拓土,朝廷財政收入沒能恢復到洪武時期的數額,他也就沒底氣恢復全部用祿米發放官員工資的規定。

越到後來的皇帝們,越無法從這種惡性循環中擺脫出來。

明朝的官員也知道這個弊病,如《明史·食貨志》中記載:“嘉靖八年,霍韞奉命修會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田已減強半,而湖廣、河南、廣東失額尤多。非撥給於王府,則欺隱於猾民。”

但知道歸知道,誰敢剝奪或少賜予新出生皇族藩王的土地?張居正也沒敢啊。

到萬曆皇帝給他喜歡的兒子、福王朱常洵賜藩時,給予的土地,光河南的還不夠,需要劃撥用臨近省份的土地。

明朝時期爲何會出現官員沒錢養家的現象? 第3張

如此,在紙鈔越來越貶值的情況下,明朝中央財政又因土地稅收的減少,不但無法恢復到朱元璋時期,官員工資實發祿米的規定,也無法給越來越龐大的官僚集團漲工資。

且因爲單純依靠工資收入養不活一家老小,想過上富裕生活的明朝官員們,不得不去貪腐,或巧立名目,壓榨百姓增加自己的收入。

故此有了本文開頭,引用的顧炎武的感嘆。他還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示:“今日貪取之風,所以固膠於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給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

明朝官員因工資收入不能養家去貪腐,是挖明朝財政收入的牆角,巧立名目去壓榨百姓,更是逼得老百姓不得不奮起反抗,明朝也終於倒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中。

在明朝官員的工資收入降低一事上,朱元璋倒是不需要背太大的鍋,正式以紙鈔代替部分工資是朱棣乾的事。

朱元璋的責任大概是,藩王制度讓後世的皇帝們只能捏着鼻子忍受財政的減少。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喜歡啥事都搞個“永制”或“祖制”出來,不讓後代子孫根據社會形勢和經濟形勢的發展與時俱進。

他主張的“八股文”也讓明朝的讀書人不善於改變,明朝實在是亡於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