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王昌齡爲什麼會有“詩家天子”之稱?詳解其原因

王昌齡爲什麼會有“詩家天子”之稱?詳解其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得不說,那些詩寫得太優秀的人,都不太會做官,那麼唐朝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爲什麼會有“詩家天子”之稱?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以詩諷權貴,秉清流之節

王昌齡曾經做到正九品官,聽起來似乎官職並不是很大,不過這可是仕途晉升中的正道,而且還比較清閒。沒想到當時王昌齡卻用一首《梨花賦》將官職葬送了,因爲這在首詩中,他居然諷刺那些權貴們昏庸無道。好吧,雖然官位丟了,但從節操、品性、道德等層面來講,咱必須力挺王昌齡——乾的漂亮!在世間官場類似這樣的清流又是何其之少。

所以從此事我們足以得知王昌齡是個不合俗流、不拘俗節的人。也許正因爲有着不羈的性情,王昌齡和李白才能成爲好朋友,在一次被貶後,李白曾專爲王昌齡題過一首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爲什麼會有“詩家天子”之稱?詳解其原因

邊塞詩聞名天下,見錚錚鐵骨

王昌齡最初對朝廷忠心耿耿,當時唐朝昌盛,他還題了不少的詩加以歌頌。但有時候投入太多未必就會收到好的回報,尤其在暗濤洶涌的時局中;所以,王昌齡的詩很快遭到別人的妒忌,他的行爲也很快被人拿來猜忌,最後王昌齡所面臨的當然是無盡的讒言與明暗中的各種排斥。

二十出頭的王昌齡正是心懷夢想的熱血青年,其實他的主要心思與目的並不在寫詩作賦上,於是他乾脆丟下筆桿子,選擇踏上了邊塞之路,而恰恰是這樣的經歷後來讓王昌齡產出了堪稱絕唱的邊塞詩作。

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首詩應該是熟爛於我們心中的傳唱了。前兩句的開闊蒼涼畫面將邊地生活環境的艱苦體現的淋漓盡致;後兩句則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將戰士們無所畏懼的鬥志體現出來。詩中每一個字都用得很有力度,予以讀者熱血沸騰的感覺。

其實就邊塞詩而言,高適與岑參是其中最有名氣的兩位,不過他們的詩多以長篇著稱。王昌齡則從詩體上進行了新的開闢,將最豪放悲壯的情與最空曠蒼涼之景濃縮成了七言絕句,讓讀者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更加具體、明瞭地去感受邊塞詩的魅力;不僅如此,後來經人考證:王昌齡在高適與岑參兩人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之前,就已經深入邊塞。所以王昌齡更有着“邊塞詩先驅”的稱號。

七言絕句是最能體現詩歌之美的一種詩體,這點毋庸置疑。王昌齡的詩無論從語言、意境還是情感,都將其寫得“三百六十度毫無死角”,他不愧是七絕聖手。

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二: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乾。

王昌齡的這兩首詩仍然以鏗鏘有力的語言詮釋着豪放無比的情懷,尤其它們的後兩句響如金石,將全篇“點”出無限風采。第一首七絕還曾被譽爲唐人邊塞詩中的壓卷之作。除此之外,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也是傳唱不衰的名作。

視角多變,於宮體詩中見柔情

王昌齡不僅邊塞詩寫出了水準,而且他的閨怨詩依然彰顯着迥異風格。所以在他的筆下可見錚錚鐵骨,也可感楚楚柔情。

王昌齡爲什麼會有“詩家天子”之稱?詳解其原因 第2張

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可稱之爲閨怨詩中的代表之作,它捕捉了生活中的一個小畫面,將人物的形象及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膩生動的描寫;情感的跌宕在短短四行字中流暢完成,尤其是轉合兩句,不僅點亮全篇,更是將無窮韻味留於篇外;讀一首詩就如品味一則故事,以點見面且留足想象空間。

西宮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誰分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美人、水殿、秋扇、明月……又一幅畫面被臨摹出來,宮中女子惹人憐愛的孤獨身影彷彿就在眼前。

王昌齡的閨怨詩將筆底女子刻畫得楚楚動人,通過動作與心理結合描寫,我們可以體會到獨守閨房的那份寂寞與無助,更可以深入地悟到詩外之意:作者借女子的悲慘命運,從側面抨擊了社會對她們的摧殘,表達了他對當初局勢的痛恨。

王昌齡以玲瓏剔透、自然流暢新穎見奇的語言將閨怨詩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他的宮體詩不同於一般的作品:透過內容看本質——王昌齡的思想是健康的,他以自己的迥異之筆洗去了前朝宮體詩的豔麗低俗之風,劈開新的局面,將宮體詩引入了正派之流,所以王昌齡又被譽爲“以七言絕句寫宮體詩”的第一人。(《長信秋詞五首》也是難得的好作品)

重情重義,送別詩中見真心

王昌齡四處奔波,且性格豪爽,所以他結交了好多朋友,於是一首首感人的詩作便誕生了;他將自己的一片真心與諸多感慨皆寫在了詩行裏。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首詩的承句無疑是採用了以反言正的手法而寫,作者明說“不覺有離傷”,其實他自己是無比傷感的,這只不過是想寬慰朋友的違心話而已。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說真的,第一次讀這兩句就被深深感染。若不是有異鄉奔走的滄桑經歷,怕是很難寫出如此新穎獨特的肺腑之語;其中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思想之情,更可見他高超的寫作水平,真是個性十足難被超越。

王昌齡一生寫了四十多首送別詩,但是從來不曾落窠臼,概括起來有幾個特點:構思新穎、煉字新穎;不明寫離傷、不恭維迎合。王昌齡仕途坎坷,常年遭貶,他也是骨肉之身,所以能夠在困境中保持如此清高之節,的確令人佩服。

才高俗世嫌,一片冰心葬黃泉

王昌齡如此才高又性潔,致使那些妒忌他的、排擠他的人一直都在找機會去迫害他,遭貶雖說是劫,但對於危及生命來說還算是幸運之事。所以,不幸的是聽說王昌齡在安史之亂中準備逃回家鄉,結果在途中被小人所殺害(此人就是中唐官員閭丘曉),王昌齡的生命從劃上了句號,當時他剛剛59歲。好在惡人終究會有惡報,閭丘曉後來被做宰相的張鎬所殺,也算是爲九泉之下的王昌齡報了仇。

詩家天子名震古今,世人皆仰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幾乎佔了唐朝七絕的六分之一,所以他成了唐朝詩人中有量且成就傑出的大咖——是“聖手”也是“天子”。

王昌齡的七絕名震古今,在詩壇獨樹一幟,爲我國七言絕句得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兼顧語法、語言、內容、意境等方面的打磨,精益求精地對待每一個用字,以最凝練的作品詮釋了最無與倫比的魅力,從而將七絕穩穩地推上了詩壇高峯。所以今天的我們能夠不亦樂乎地吟七絕、題七絕,都要感謝王昌齡這位“七絕開拓者”。

王昌齡,他是詩壇上的天子,更是俗世中的清流;以一支筆洞整個世界,他輝煌了詩史,也啓迪了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