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後,爲何會有那麼多選擇跟隨他們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後,爲何會有那麼多選擇跟隨他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趙澤寧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中國古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小則勞民傷財,大則改朝換代。

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使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並影響着個人的命運和成長。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軍事研究的重要性在我國兩幹多年前就被充分認識到,流傳下來的大量兵書典籍也證明了中國古代軍事水平的起點非常高,且理論形成早。

關於中國古代的戰爭,現今研究者多是從戰爭類型、戰爭意義、軍事策略、社會形態等方面進行研究,偶爾涉及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宣傳策略卻是蜻蜒點水。

“策略”之意在於一系列相互關聯、目的一致的計劃謀略。而戰爭中的宣傳策略本質上是爲了戰爭動員及增強優勢。

本文的研究暫時雖不能囊括全局,但力求將陳勝吳廣起義一事中的宣傳策略作較全面、深入的剖析,以便能夠管中窺豹,探索些許箇中原理。

陳勝吳廣起義也稱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一夫作難而七廟墮”,它緊承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爲其覆滅貢獻了不容忽視的力量,奠定了楚漢爭霸的格局。

關於大澤鄉起義,史書多有提及,尤爲重要的是司馬遷《史記·三十世家·陳涉世家》以及班固的《漢書·傳·陳勝項籍傳》。

這次起義始於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當年十二月陳勝被殺,歷時共六個月。雖然短暫,卻也恢宏壯烈,引人深思。

秦王朝建立初始,不僅刑罰嚴苛,且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長城、“大墳”等浩大工程,百姓處於極端貧窮與痛苦之中。

及至二世胡亥,殘暴奢侈比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各地反秦勢力蠢蠢欲動,正是時勢造英雄之際。

陳勝之屬於當年徵發戍邊途中爲大雨所阻,久不能進,宿屯於蘄縣大澤鄉。

陳勝時爲屯長,以爲失期當斬,乃與另一屯長吳廣密謀起事。後廣獲響應,反秦之火呈燎原之勢。

然諸將自立爲王,狼煙四起,加之陳勝稱王后故步自封,涼薄冷酷,張楚很快走向了滅亡。

本文想要探討的不在於戰事如何演進,而在於陳勝吳廣在這次起義初期所使用的宣傳策略。

何以“瓷牖繩樞之子”,能夠“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會響應,贏糧而景從”?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後,爲何會有那麼多選擇跟隨他們

一:注重謀劃,鼓舞士氣

“戰陣之間,不厭詐僞”,自古以來,軍事家沒有不善謀略者。

而這謀略方寸之中,不離詭詐,也無正義邪惡可言,只是爲了達到某種戰略部署和軍事行動而已。

陳勝在起義前毫無基礎,既無貴族背景,像項羽、劉邦一樣爲六國貴族後裔;又無軍事實力,或兵備充足,或富甲一方。

正如太史公所記,“陳涉饔牖繩樞之子,田亡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然而陳涉的抱負和謀劃成就了他的“一飛沖天”。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 ‘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日:‘若爲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在少年時期便不甘平庸,憂心前途,自比“鴻鵲”,可見其志向遠非一般鄉野村夫能及。

而後與吳廣密謀時又將國家要聞說得頭頭是道,使吳廣心甘情願聽命於他。

這時的陳勝已初步具備領導者的能力,而如何獲得第一股兵力將是最大的問題。

在陳勝吳廣有意起事之時,離他們最近的便是這九百壯丁。雖然遇雨受阻,人人自危,但是在秦的高壓統治下造反並不是常人敢想的。

二人在占卜以自信的同時也籌劃着如何獲得衆人的響應和支持。

第一,“乃丹書帛日‘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這一招亦是“三十六計”中的“無中生有”。

當徒衆中有人剖開這條塞有“陳勝王”布條的魚後,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開始對陳勝稱王這件沒有發生的事產生懷疑、恐慌。

第二,“夜篝火,狐嗚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加強 “丹書魚腹”的效果。

古人極信鬼神,陳勝派吳廣深夜假造鬼火,並以狐狸之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這般毛骨悚然,也必定會起到震懾人心的效果,使他們對陳勝既敬又怕。

陳勝吳廣的這番謀劃,步步推進,切中要害。

首先,從策略上看,因爲面對的是鄉野小民,用鬼神之事來引導民意是非常適用的。

歷史上很多君王也都利用出生異象、奇遇、徵兆等來神化自己,使百姓樂於口口相 傳。

“君權神授”使陳勝瞬間獲得發言權和領導權,確認了其“意見領袖”的權威地位。

其次,百姓在秦的統治下疲憊不堪,雖不敢直言,卻都心生怨恨。

“陳勝王,大楚興”帶給徒衆秦將覆滅的希望,也給了他們另一個選擇,相比於鬼神之事的驚懼,順應衆人對新生活的希望無疑是鼓舞了他們。

這對陳勝的下一步謀劃是有奠基作用的。

二:趁勢造勢,激發鬥志

《孫子兵法·勢篇》曰:“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當天下處於危局卻無人擅動時,正如“圓石於千仞之山”,只需有人用力推之,便頃刻而下。

當秦王朝在胡亥的統治下日漸灰暗萎靡,百姓深受荼毒,原六國貴族敢怒不敢言,陳勝吳廣平地驚雷,起義之勢便如星火燎原,燒掉秦朝半壁江山。

陳勝吳廣首先做的,便是激化階級矛盾,借力打力。

雖然前文說到二人如何“無中生有”,打造王者印象,但光憑輿論也不足以成事。

於是吳廣趁押送隊伍的縣尉酒醉之際,多次揚言出逃,惹縣尉當衆侮辱自己,致使羣情激憤,並在縣尉拔劍時奪而殺之。

二人合力殺掉隨行的兩個秦朝官吏,使事態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在場衆人也都捲入其中。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後,爲何會有那麼多選擇跟隨他們 第2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勝既“訴諸理性”,又“訴諸感情”,說道:“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首先,秦朝刑法嚴苛,未按時到達目的地當斬,即使免去這一刀,戍邊艱苦也難以苟活,橫豎都是死,還不如隨他推翻秦朝,自立爲王,且能名揚後世。

陳勝邏輯嚴密,語言激昂,似乎處處爲徒衆設想,這種“一面提示”將他們引至不造反就沒有活路的思維框架中。

陳勝的這一次講話在他的王者路上極具里程碑意義,而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上也算得振聾發聵之音。

但陳勝並不止於聯絡廣大的農民階級,原六國貴族遺臣、地方豪強都是陳勝網羅的對象。

雖然在階級上他們是對立的,但反秦目的一致使他們暫時同心協力。

建都稱王后,陳勝廣納名士豪傑,重用原六國將領,派他們分徇各地並策動各地起義。

這些舉措的確增強了反秦勢力,致使秦王朝採取行動時其版圖已幹瘡百孔,羣雄並起。

但另一方面也導致陳勝主力分散,失去控制權,最終敗亡。

總體來看,陳勝在造勢方面的技巧很成熟,他能夠準確把握對象的心理,於大局之上估算得失,權衡利弊。

並且注意到語言、情緒、修辭等在宣傳中的作用,所有行動不離戰略目標,使人們由安於現狀轉爲鬥志激昂。

三:假借名望,集中權力

戰爭是人類史上最殘酷、最荒謬的行爲,戰爭的到來,必然伴隨着大量的人和財物的損失,受益者卻不過寥寥數人。

但是中外歷史上都充斥着大量的流血犧牲,無數平民百姓奮起而圖之,帶領他們的無非那高高飄揚在空中的幾個大字。

首先,“師出有名”,戰爭的發起必定不能以自己的野心爲旗號。

從王朝更迭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歷史事實上就是一部叛逆史。秦王朝開始,社會黑暗引起紛亂,從而建立新朝。

王朝末代衰弱又會引起反叛,周而復始。

但種種顛覆都伴隨着響噹噹的口號和以公爲大的理由,例如“誅晁錯,清君側”“奉天靖難”等。

在陳勝吳廣起義中,陳勝的理由自然高大:“伐無道,誅暴秦”,以拯救天下蒼生爲己任,絕不會是當年田間地頭與工友相約的“苟富貴,勿相忘”之私慾。

其次,陳勝的宣傳戰略最成功之處在於以扶蘇、項燕之名起事,由此獲得了楚地乃至天下人民的心。

扶蘇公子是秦始皇長子,仁德有爲,始皇本意傳位於他,然權臣趙高矯詔傳位於胡亥,並假傳聖旨賜死扶蘇。

天下人本就愛戴扶蘇,在二世淫威下愈加感念。項燕爲楚國名將,頗得楚地民望。

陳勝深知下層人民心意,但這二人的生死在民間也是未解之謎,所以他大膽借用二人 之名確是有膽有謀之舉。

領袖在人民心中的影響力是難以估計的,對精神、信仰的影響尤其如此。

扶蘇和項燕是“仁政”“親民”的化身,陳勝重新開啓了人民對這種社會的憧憬,即使不完全相信,也不願意打破,這也是一種根植於人性深處的自我麻醉和生存動力。

另外,陳勝稱王本身也可能是一種宣傳策略。

據史料記載,陳勝入據陳邑後,父老豪傑擁他爲王,謀士張耳、陳餘卻建議他重立六國之後再引兵攻秦,號令諸侯。

陳勝不聽,自立爲王,張耳、陳餘之後說降陳王部下武臣,導致陳勝兵力大爲削減。

雖然稱王一事與其最終落敗有間接關聯,但不能否認這一行動在當時的轟動和反響。

沒有建國稱王,力量再大,也只是平民草寇組成的“義軍”。

而稱王后,一種光環和權威便油然而生,這種高人一等的地位使陳勝更便於轄制軍隊、將領,各地投誠也使得權力更加集中,有了與秦王朝對峙的基礎。

陳勝通過種種“正名”的方式,逐漸擺脫了他鄉野小民的身份,這種策略在之後歷朝歷代被運用地更加淋漓盡致。

普通農民利用自己的才智謀略迅速成爲一方霸主,這中間俘獲人心、運籌帷幄的本領不容小覷。

控制輿論有很多種方法,而陳勝聰明地選擇了一種最直接有效而成本最低的,即使用宣傳策略鼓舞士氣,激發鬥志,赤手空拳建立了張楚。

但他並沒能堅持這種做法,不僅是局勢變化,戰爭初期的策略不再適用,也因爲陳勝稱王后逐漸忽略了糾集人心的重要性。

當然,陳勝的起義僅僅六個月就破產了,這與軍事與治理能力的欠缺是有必然聯繫的。

四:總結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後,爲何會有那麼多選擇跟隨他們 第3張

古代平民起義多以失敗告終,不僅是因爲受到打壓而流產,也因爲起義者最終加入封建統治者的隊伍,放棄了原始的初衷。

反思起義之始,都是浩浩蕩蕩,窮盡頭腦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但是失敗的原因確實就像歷史學家經常總結的“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侷限他們的不僅是思想,更有學識、眼界。

陳勝這類人深知勞苦大衆的心理和下層社會的人情世故,因此能很好地利用一定技巧獲得普遍支持。

但真正融入大規模戰爭和政治鬥爭時,便經常呈現出難以克服的侷限性。

他在軍事戰略上的錯誤,在宮廷生活中的腐化墮落使他終究沒能看見秦國的滅亡。

宣傳策略是戰爭中尤其重要的一部分,戰爭勝敗關乎戰略武力,也關乎軍心民心,只有統籌兼顧,纔有勝利的希望。

陳勝吳廣起義一事顯示了戰爭中宣傳策略的優勢,但也暴露出這種策略效果的有限性。

中國古代戰爭形態多樣,內部結構也紛繁複雜,以一場短暫的起義並不能概述整個戰爭史中宣傳策略的情況。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古代戰爭本身就是一座豐富的寶庫,傳播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如果用心研究,不僅是對史學方面的價值,也可能對當今傳播策略和戰爭動員有一定 的啓發。

此外,這樣的研究將傳播置於文化、經濟等多領域的宏大敘事中,比之當今宣傳策略研究主要用於商業價值可能有更豐富、更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