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盤點唐朝時期有名的外族官員,他們有哪些成就?

盤點唐朝時期有名的外族官員,他們有哪些成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疆域空前遼闊,接納各國學習交流,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唐朝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爲“唐人”。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唐朝是個開放的朝代,有許多的外國人在中國當官。這些外國人經由陸上絲綢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或經商,或留學,或從軍,有的甚至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當上了中國的官。

下面,我們來介紹下在唐朝這些有名的外國人。

崔致遠

新羅(朝鮮南部)人,在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年)來到大唐留學,這一年他十二歲。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進士及第,出任溧水縣尉,任期屆滿,被淮南節度使高駢聘爲幕府,後授職幕府都統巡官。其二十八歲時,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國信使"身份東歸新羅。他是韓國漢文學的奠基者,他著作詩歌和文章集《桂苑筆耕集》,對中國的傳統思想、詩文辭賦與書法棋藝等都有相當高的造詣。

由於在文學上的極高成就,崔致遠得到了朝鮮和韓國後世的衆口同贊,死後被追諡文昌侯,入祀先聖廟庭,尊爲"百世之師"。被朝鮮和韓國學術界尊奉爲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

盤點唐朝時期有名的外族官員,他們有哪些成就?

晁衡

阿倍仲麻呂,入唐後改名晁衡。因"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長留大唐。 後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任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

阿倍仲麻呂在唐五十四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厚遇,官至客卿,榮達公爵。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

753年(天寶十二年)冬,晁衡任祕書監兼衛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隨日本訪華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國,在琉球附近遇風暴,與其他船隻失去聯繫。當時誤傳晁衡遇難,其實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榮市)一帶,遇海盜,同船死者一百七十餘人,獨晁衡與藤原於755年(天寶十四年)輾轉回到長安。當時誤傳晁衡已溺死,李白,王維紛紛寫詩悼念。

而當晁衡回到長安後,看到好友所寫的詩句,百感交集,寫下了著名《望鄉》:"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爲君哭,不得長安住。"

以後再度仕官,歷任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大曆五年(770年)終於長安,時年七十二歲,終身未返日本。代宗爲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盤點唐朝時期有名的外族官員,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2張

李元諒

祖籍安息(今伊朗)。唐朝中期名將。李元諒本姓安,因幼時爲宦官駱奉先所養,遂改姓駱,名元光。

李元諒早年從軍,累官至鎮國軍副使。"涇原兵變"時,李元諒率部收復華州,並修繕城池,招募士卒,多次擊退叛軍。因功升任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

興元元年(784年),李元諒參加收復長安的戰鬥,授檢校尚書右僕射。"平涼劫盟"時,李元諒救副元帥渾瑊出險。唐德宗爲此勳勞,賜他李姓,改名元諒。貞元四年(788年),兼任隴右節度使。

貞元九年(793年),李元諒病逝於良原,年六十二。追贈司空,諡號"莊威"。

高仙芝

唐朝中期名將,高麗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

吐蕃佔領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北部,對唐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於天寶六年(747年)命高仙芝爲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天寶九載進攻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衆。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

天寶十四年(756年),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爲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盤點唐朝時期有名的外族官員,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3張

阿羅憾

名如阿伯拉罕。波斯人。唐顯慶年間入唐。曾出使拂菻(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東羅馬帝國的稱謂)。又爲武則天召諸蕃王,建造天樞。後官至右屯衛將軍、上柱國,封金城郡開國公。卒於洛陽。

曾代表唐朝出使東羅馬議定邊界立界碑。《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

“君諱阿羅憾,族望波斯國人也。顯慶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績有稱,名聞□□,出使召來至此,即授將軍,北門□領侍衛驅馳。又差充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並於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

黑齒常之

百濟人,660年,百濟被滅。百濟人黑齒常之當時擔任達率(相當於唐朝刺史),投降了大唐。身高七尺有餘,善於用兵,史稱其“驍勇有謀略”(《舊唐書·黑齒常之列傳》)。

降唐後數十年,黑齒常之屢建戰功,縱橫青藏所向披靡,數破突厥威震天下,進爵燕國公,成爲大唐的封疆大吏。

盤點唐朝時期有名的外族官員,他們有哪些成就? 第4張

在與東突厥的戰爭中,武則天因政局動盪,所以採取消極防禦政策,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態勢。黑齒常之在此艱難的條件,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爲武則天取得了爲數不多的勝利,使突厥聞風喪膽。但武則天自毀長城,黑齒常之死後,北邊再無良將,致使東突厥日益強盛,從而成爲武周時期北方的嚴重邊患。直到唐中宗繼位以後,任命邊將張仁願,在黃河北岸修築了3座受降城,才遏制了東突厥的入侵。

永昌元年,受酷吏周興誣陷,含冤自縊而死。

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隋朝以百萬之衆未能滅掉的小國,還被導致亡國,卻被唐朝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