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宦官和太監有什麼不同 兩者是一樣的嗎

古代宦官和太監有什麼不同 兩者是一樣的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宦官和太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宦官和太監根本不是一回事,爲何兩者常年被人混淆?

“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因爲宦官、太監在歷史當中所扮演的極重要角色,因此史書上經常能夠看到兩者的身影。在縱觀歷史的時候不難發現,當一個王朝發展到末期的時候,很容易會出現宦官專政,或是太監亂權的情況。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權力的爭奪,向來是成王敗寇。對於需要自己的皇權高度集中的帝王來說,和有可能對自己的位置造成威脅的有威望的大臣、有血緣關係的親戚相比,陪伴在自己身邊,侍奉自己的宦官和太監,表面上看沒有那麼大的威脅性。

宦官和太監本來不是一回事,但隨着歷史的發展,到清朝的時候,開始將太監這一官職加諸到所有宦官身上,於是宦官和太監就變成了同義詞。兩者會被混淆,一來是歷史的發展,二來,也是因爲講述清朝的各類影視作品的大量輸出。

古代宦官和太監有什麼不同 兩者是一樣的嗎

宦官由來

“(宦官)是中國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得男性奴僕。”宦官這一名稱的由來,和星座有關,最開始的時候,當宦官並不是必須要進行生理閹割的。完全使用閹人來當宦官,是從東漢纔開始實行。當時宮內女眷逐漸增加,爲了防止混亂情況的出現,便開始完全使用閹人。

“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宦,是星座的名字,帝座,也是古代星官的名字,含義爲,天帝坐的座位。帝座由一顆星星組成,而宦者由四顆星星組成。宦者的四顆星星,剛好位於帝座這顆星星的西南一側。在《晉書》當中有記載,宦者這四顆星星“侍主,刑餘之人也。”

刑餘,指受過肉刑,形體上有所虧損的人。因爲從東漢開始就全部使用閹人來當宦官,所以在《晉書》當中描寫宦官的時候,直接表示,宦官就是在入宮之前受閹的人。宦官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非常早,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宦官。

在《周禮》當中,對於“各種職銜的宦官的人數、職掌”就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記載。

在這一時期,宦官的數量並不多,其本身只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承擔的任務是“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這一職位本身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但因爲其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很容易得到參與政治的機會。

宦官侍奉的人是封建時期的最高統治者,其職位所具有的能夠長時間陪伴在最高統治者旁邊的特殊性,使得宦官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對統治者產生影響。在周圍權勢的影響和部分宦官對於權力財富的嚮往驅使之下,部分宦官甚至會參與政治,對朝局產生影響。

古代宦官和太監有什麼不同 兩者是一樣的嗎 第2張

早在春秋戰國期間,寺人貂等宦官就參與到了統治者的政治爭奪戰爭當中。寺人貂原本是齊桓公的宦官,因爲其主動自宮以示忠誠,所以受到了齊桓公的信任。

當時,管仲曾經在臨死前勸齊桓公,“豎刁(寺人貂)不愛其身,豈能愛君乎?”即寺人貂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又怎麼可能忠君愛國。

管仲的勸告在後來成了事實,齊桓公晚年重病,寺人貂直接派人將齊桓公禁錮在高牆之內,不準人進入高牆,到了冬天,齊桓公被活活餓死,其屍體在牀上躺了67天,都沒有人收葬。寺人貂只顧着殺羣吏,立公子無虧當國君,無暇顧及齊桓公的下葬。

古代宦官和太監有什麼不同 兩者是一樣的嗎 第3張

太監由來

“(清初)設立十三衙門(名爲“二十四衙門”)統管太監事務。”太監一詞的出現要晚於宦官。在隋唐時期,遼代內有出現“太監”這個詞。

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其實行南北兩面官的制度,將後晉的整套漢族官制帶到遼朝,實行“因俗而治”的政治方針,“確立了遼朝“南北兼制”的政治體制。”耶律德光的這一做法,成功使得遼朝形成了獨具自己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民族官制。

對於遼南地區,依照唐朝制度實行官職,但對於原本掌管財稱庫藏的太府一職,則改寺爲監,即太府內當差的人的官職,從原本的太府寺改爲太府監,主要管理“國家財用錢穀出納及宮中各種財物用度。”這一職位當中,主管爲監,和少監,即太府監和少府監。

這種是普通的官職,並不需要進行生理閹割。在明朝時期,宦官和太監這兩個稱呼開始逐漸融合。明朝時,實行的是二十四衙門制度。二十四衙門指的是明代宦官們侍奉皇帝即皇帝家族的一個機構,二十四衙門內又設置了“十二監、四司、八局。”

二十四衙門內的主管太監並沒有規定必須要使用宦官,其中十二監指的是管理皇室內務的十二個衙門,每個衙門設置了掌印太監這一職位作爲主管。即太監這個詞語的意義,是主管的職稱。

因爲含義特殊,所以只有地位職權較高的才能稱爲太監,地位普通的只是宦官,並不能被稱爲太監。

古代宦官和太監有什麼不同 兩者是一樣的嗎 第4張

兩者混淆

“清代相沿,太監成爲宦官的統稱。”清朝時期,將所有宦官統稱爲太監,至此,太監和宦官就變成了相同的意思,太監不再單指官職,而是變成了所有宦官的統稱。

清朝沿襲了明朝治理宦官的二十四衙門制度,但在這之上又做了一定的改變,將人數大幅縮減,將原本的二十四衙門改成了十三衙門。爲了防止宦官干政,清朝設立了較爲嚴苛的宦官制度,一旦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

實際上,無論怎麼從制度上進行制約,宦官其職位的特殊性,就使得其存在難以和政治脫離關係。在明朝末期,思想家黃宗羲曾經表示過,閹宦之禍,在歷史上追尋漢朝唐朝宋朝的時候都能看到,但這些都沒有明朝這麼猛烈。

古代宦官和太監有什麼不同 兩者是一樣的嗎 第5張

明朝時期,宦官集團掌握的權力非常大。因爲明朝後期,許多皇帝經常很長時間不上朝,這個時候,宦官就能夠趁機篡奪許多政治權力。

本來朝廷大事,是先由內閣用藍筆“票擬”之後,再交給皇帝,用硃筆“批紅”的。但在皇帝長時間不上朝的情況下,批紅一事,就落到了內監身上。

明朝時期,太監甚至能夠掌管一定的軍事權力,其在“軍事上掌握“監軍”之權。”除了政治、軍事之外,太監連司法權力都有涉及。明朝的宦官掌控了東廠、西廠、錦衣衛等特務機關,其執法時甚至能夠凌駕於三法司之上。

在政治、軍事、司法的全面掌控之下,明朝末期的宦官就擁有了空前的權力,甚至於可以干涉統治者的選拔。明朝末期的部分統治者正是由宦官推舉上位,爲了能夠保存實力延續生命,部分統治者不得不韜光養晦,主動示弱,來讓自己獲得被宦官青睞的機會。

古代宦官和太監有什麼不同 兩者是一樣的嗎 第6張

小結:

“(太監)在世界其它國家的古代都曾出現過相似的角色。”皇權的高度集中,勢必會導致宦官這一類似職位的出現。其存在,在侍奉統治者及其親屬的同時,也一定程度減輕了統治者的壓力。

宦官和太監在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是一回事,兩者一個是從家臣分化而來,逐漸發展成必須要生理閹割。而太監最開始的時候是一種官職,從宦官的最高地位的稱呼,逐漸變成了所有宦官的統稱。兩者被混淆,主要是因爲清朝將宦官統稱爲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