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死囚犯在砍頭之前 古人爲何允許妻子和他同住

古代死囚犯在砍頭之前 古人爲何允許妻子和他同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死囚和妻子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死囚行刑前,爲何要允許妻子入獄同住?

導語:我們都知道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我們又常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由此可見皇帝也是要服從法律的,因此古代法律也是賞罰分明的,但是古代的刑罰往往是根據時代而發展的。

並且在封建社會犯了死刑的犯人,在行刑的最後一晚還能有一個特殊的待遇,那就是他們的妻子可以和他們同住一晚,那麼這麼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在我國古代刑法最早是在夏朝時期產生的,並且還創制了五刑的制度,不過由於刑法過於殘忍因此被很多貴族抵制。於是在秦朝以後,刑法的殘酷漸漸改變。後來隨着人們思想文化受到儒家學說的影響,人們認爲教化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刑法進一步變得更加“和藹”。

到了隋朝時期甚至刪除了很多殘酷的刑罰,宋朝時刑法由提刑司施行,明清時期死刑的相關制度進一步完善,分爲立決、立即執行和秋後決、秋後執行。從這種刑罰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很大的,也正因此纔有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聽妻入獄的制度”。

古代死囚犯在砍頭之前 古人爲何允許妻子和他同住

古代人們是很重視孝道的,因此犯了死刑的人就相當於無法向自己的父母盡孝,因此這也是一種罪孽,所以國家會傾向於讓犯了死刑的人留下自己的子孫後代,這也可以維護孝道,還可以增加人口數量,維護社會穩定。

 

到了東漢時期,於是興起了聽妻制度,到了魏晉時期這個制度才最終完善。這個制度就是讓犯了死刑的人在最後行刑的晚上和自己的妻子住一晚,等到妻子懷孕以後再行刑。這樣就可以保證他們可以留下自己的後代,如果這些還沒有成婚的話,家人就會安排女子進監獄,這也算是給這些死刑犯一些安慰了。

古代死囚犯在砍頭之前 古人爲何允許妻子和他同住 第2張

另外古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些權貴被判了死刑,但是卻成功逃脫的案例,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爲一些權貴地位權勢很大,因此被處死的時候是祕密執行的,而不是在百姓的觀看之下執行,因此把他們的妻子送進去也可以起到確認這些死刑犯無法逃脫,給政府的行刑增加可信度的作用。另外如果這個死刑犯的家屬認爲他是有冤屈的,也方便家人在行刑現場叫屈,這樣案件就可以被重新審理,而一旦發現這個案件的確是有冤屈的,那麼行刑就會暫時中止,然後刑獄司在進行案件調查。

另外由於死刑是允許百姓在現場進行觀看的,而如果百姓對這個死刑犯很有感情的話,現場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混亂,因此實行這種聽妻制度,也能安撫這些百姓和死刑犯,減少一些動亂髮生的可能性。這種制度同時體現了古代帝王的仁政和對人性的尊重,不過這些同時也都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後世王朝也有很多帝王借鑑這種方式,不過這個制度到了後世經過歷代王朝的更替並沒有完全被保存下來。但是到後世由這種聽妻制度還衍生出了很多別的人性化的制度,比如我們在電視劇中最常見的臨刑前,會給犯人吃飽飯,讓這個犯人與自己的家人進行最後的告別等等。這些制度其實都十分能體現儒家思想的仁德之說,也能夠看出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對人性也是十分的尊重的。

古代死囚犯在砍頭之前 古人爲何允許妻子和他同住 第3張

其實總的來看,這種聽妻制度和其他人性化制度的出現,都是有利於帝王的統治以及社會的安定與發展的,這種人性的關懷,使得帝王的統治更加穩固,還體現了古代行刑中的“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一種精神。還有一條原因和封建社會中的迷信思想有關,古代人民認爲對這個死刑犯進行臨終的關懷意味着死刑犯和執行死刑的人達成了一種和解,這意味着死刑犯在死後不會成爲一種有怨氣的鬼。

 

結語:同時這也讓死刑犯在行刑的時候,能夠保持一種心情的穩定,這樣才能更加方便行刑。此外從死刑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封建社會早期政府就已經實現了禮法與刑法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