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夜不閉戶”的時代?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夜不閉戶”的時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夜不閉戶”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本站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種社會狀況,在我們現在看來,簡直就是童話故事。路上不管掉了些什麼東西,都沒有人會因爲貪財而把它撿起來,據爲己有,到了晚上的時候,睡覺都不用關門,因爲不會有人進來偷東西。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看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夜不閉戶”的時代。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兩個詞,最早是北宋時期,司馬光在他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中用到的,原文是“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夜不閉戶”的時代?

這句話聽起來也很清楚明白,就是說某一個時期,社會風氣已經不是“良好”能夠形容得了的,而應該是非常優秀。路上掉的東西沒有人會據爲己有,晚上睡覺不用關門,如果是商人和遊客,一時間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就那麼露營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根本不用擔心財物會有所損失。

可以想象,這樣的社會風氣,那麼,司馬光寫的這段,有沒有歷史對照呢?自然是有的,他寫的就是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的社會現狀。

貞觀之治,一直都是唐朝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是唐太宗李世民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出來的國策,並且在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揚而來,運用的還是道家的治國思想。道家思想在西漢初期也有所運用,著名的竇太后也一直堅持着,並且在這樣的治理環境下,就爲漢武帝繼位後的一系列舉措提供了雄厚的財政支持。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夜不閉戶”的時代? 第2張

李世民登基之後,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在自己的私人利益和有利於國家的政策面前,他非常明白應該如何取捨。推崇節約,休養生息,不僅如此,還對隋朝時期發明的科舉制度進行了完善。科舉制的發明,對於歷朝歷代來說,都是一種最爲合適的選官制度,就連現在,雖然不叫做“科舉”,但是這種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的方式,卻還是在沿用。

除此之外,唐太宗還平定禍亂,穩固邊疆,終於,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已經是對那個時代最平常卻最高的評價了。沒有什麼能比讓一個普通人做到這一點更難,但是一旦做到了,這樣的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就會是功大於過的,他有野心,也有能力。

不僅如此,在其他時期,也曾經出現過類似於這樣的時代。就比如周國。之所以叫周國而不是周朝,是因爲那個時候還是處於商王朝的統治之下,周朝還沒有正式建立。某一天,武吉來到西岐城賣柴,剛好碰上文王姬昌的車架經過,因爲道路狹窄,武吉在將柴擔換肩的時候把守門的軍士給打死了,立即有人把他捉起來送到文王面前。文王判了他死罪,在地上畫了一個圈作爲牢房,又樹了一根木頭做看門的獄卒,這樣就算臨時把他關起來了。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夜不閉戶”的時代? 第3張

有人想,這樣的行爲真的是有點傻里傻氣的,但是,武吉就這樣待着,一直都沒有跑,如果還覺得武吉傻里傻氣,恐怕就得是自己的心境有問題了。犯了錯受懲罰,並沒有什麼不對,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一個牢房關着,自己還是要做到問心無愧,要承擔得起。

再後來,大夫散宜生路過,看到武吉放聲大哭,才知道武吉家中有一個七十歲的母親,而且只有自己這麼一個孩子,他又沒有妻子,如果一直這麼關着自己,他擔心母親要被餓死了。散宜生告訴了文王,文王便准許武吉先回家去完成贍養母親的事情,再回來領罪,也算是讓他回去交代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