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解密:越國沒被吳國滅國的最關鍵原因到底是什麼?

解密:越國沒被吳國滅國的最關鍵原因到底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越都此時僅有范蠡所率甲兵三千,加上越王、文種帶回的六百殘兵,再加上緊急動員的各大夫之私兵家將,總數不過五千,一旦吳軍兵臨城下,家、國、人俱危在旦夕。

勾踐自知已經沒有力量守城,只能放棄平原地區的越都,遁逃出走會籍山,身邊僅剩5000甲士,跑到了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一個小城中,準備依山憑險,在山城固守。

夫差則趾高氣揚,率吳軍和平接收了越國都城,接着便跟蹤來到會稽山,把勾踐棲居的小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越國舉國之軍被困在了會稽山上,一座小城,能儲存多少糧草?時間不久,糧食吃盡,水源枯竭,只好“吃山草,飲腐水”,日子一天難於一天。

吳軍勢大,勾踐思來想去無良策解困,只得決定屈辱求和,從此甘願老實聽話,決心做個“乖孩子”,永爲大吳屬國。

使者到了夫差面前,一句“吾王”令夫差大樂,幾乎當場應允。

伍子胥見勢頭不妙,趕緊告誡吳王:“今不滅越,後必悔之。”

夫差被伍子胥一語點醒:對呀,殺父血仇未報,直接兇手靈姑浮未獲,間接兇手勾踐求和,哪能就此作罷?於是回覆勾踐:別做夢了,先送來靈姑浮頭顱,再送上自己的腦袋,那時再來和談!

勾踐清楚了求和無望,當即明告臣下:準備先殺妻、子,再燒行宮,然後與吳國拼命!

解密:越國沒被吳國滅國的最關鍵原因到底是什麼?

越國面臨亡國的緊急關頭,大夫文種獻計:“吳國太宰伯嚭,貪財好色,忌功嫉能,與子胥同朝而志不合。吳王敬畏子胥而親信伯嚭。若能以財色結其歡心,使其言於吳王,則和議事成。”

貪賄名聲竟能名揚中外,偏還能不讓吳王得知,伯嚭有本事!

據載:當夜,文種緊急進獻給伯嚭一批“寶器”和八位“美女”! 越國的“黃”“紅”兩大法門神效如何?

文種看來精通千古成事妙方!金錢鋪路,美女鋪牀,雙管齊下,戰無不勝!這是鋼鐵定律,黃金定律,鑽石定律!

不過,此定律還有一個特徵:一個貪官即能亡國!

一羣貪官能造成什麼效果?貪腐成了普遍現象,民族即大禍臨頭!

第二天,越國“全權大使”文種再次拜見吳王夫差,這次態度大變:“願大王赦勾踐之罪,則越國盡獻舉國之寶器;倘若不肯赦越,勾踐將盡殺妻、子,焚燬寶器,率五千將卒與您拼命!”

求和口氣如此強硬?看來越國準備玉石俱焚,夫差權衡利弊,猶豫不決。

伍子胥大怒;“吳國與越國,世仇之敵!今不滅越,悔將無及!”

戰爭與和平在碰撞,夫差面臨名利雙收與報仇雪恨兩難,有魚與熊掌一口吞的最佳方案嗎?

關鍵時刻,太宰伯嚭開始說話:“我聽說古代討伐敵國的,也不過迫使敵國臣服而已。現在越國已經臣服,我們還有什麼苛求?”

吳王夫差本就志驕氣傲,不把越王勾踐放在眼裏,內心深處又有個大結未解:闔閭臨終雖囑咐復仇,但也曾表明志向在於北向爭霸,現在究竟該聽老頭兒的哪句遺言?

聽了伯嚭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夫差深受啓發,點頭決斷:戰爭就是爲了和平,自古和爲貴,報上投降條件吧。

越國極爲謙恭,無比大方,主動稱臣,越王願爲吳王奴僕,人民願爲吳國奴隸,從此一切看行動吧,保證兌現承諾!

伍子胥仰天長嘆:“越王得此緩解之機,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必能捲土重來。二十年之後,吳國恐怕要化爲一片荒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