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尼古拉·普桑歷史 尼古拉·普桑歷史百科

尼古拉·普桑歷史 尼古拉·普桑歷史百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尼古拉·普桑簡稱普桑,外文名Nicolas Poussin出生於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去世,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古典主義畫派。代表作是《阿爾卡迪的牧人》,古典主義代表作是《摩西的發現》。

尼古拉·普桑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

尼古拉·普桑歷史 尼古拉·普桑歷史百科

  尼古拉·普桑

生平

早年時期

1594年6月尼古拉·普桑出生於法國諾曼底大區安德利鎮(Les Andelys)的一個小村莊。父親讓·普桑來自蘇瓦鬆的一個小貴族家庭,並於1590年宗教戰爭期間在弗農被捕後抵達諾曼底;母親是普通市民階層家庭的女兒。尼古拉·普桑是家中唯一的兒子。1609年至1612年間曾外出求學的普桑回到家中開始練習繪畫。

1612年,普桑未經家人許可就離開家去了巴黎。在毫無人脈的巴黎,普桑可能是受到了一位普瓦圖貴族的扶持,貴族讓普桑在自己家中安頓下來,並想辦法讓他繼續學習繪畫。正式在這一時期,普桑先後在喬治·拉勒曼德洛林(Georges Lallemant)及當時著名的肖像畫家Ferdinand Elle的工作室中學習了繪畫。在這個時期,普桑還認識了一些著名的收藏家,再他們的藏品中,普桑欣賞到了拉斐爾與朱利奧·羅馬諾的畫作,這是他第一位意大利藝術所驚豔。1614年,普瓦圖貴族將普桑帶到普瓦圖。在當地並沒有受到很好對待的普桑一個人偷偷逃回了巴黎,不久後,沒錢且身患重病的普桑回到安德利鎮的家中。健康問題從此開始困擾了普桑一生。

早年的巴黎生活

1622年,受巴黎耶穌會的委託,普桑接到了最初的工作訂單,爲當時封聖的聖伊格那修·德·洛躍拉和聖弗朗西斯科·沙勿略繪製六幅大型組畫(作品現已失傳)。據說普桑在令人吃驚的很短時間裏(貝洛利說只花費了六天時間)完成了該作品。繪畫受到極大好評,這名年輕畫家的名聲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久後普桑結識了畫家菲利普·德·香玢(Philippe de Champaigne),兩人很快成爲好友。1623年,普桑爲巴黎聖母院畫了《聖瑪利亞的安眠》,作品風格明朗、典雅而獲得好評。這期間有幸結識了意大利詩人馬裏諾,馬裏諾向普桑訂購了素描神話系列作品。現存的十一幅作品均爲英國溫莎城堡的皇家圖書館所有。作爲普桑早期在法國創作的真跡,這是惟一現存的作品。在詩人的影響下,普桑決心前往羅馬。

早年的羅馬生活

1624年春天,普桑先到威尼斯,隨後來到羅馬。羅馬是歐洲當時的藝術之都,普桑得以悉心研究古羅馬藝術和拉斐爾的作品,以及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和更近代一些的圭多·雷尼和卡拉瓦喬(不過普桑並不欣賞他的繪畫)。普桑這個時期的創作,既有巴洛克的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還帶有學院派影子。他還頻繁出入於聖盧克學院。學院聚集了羅馬當時最重要的畫家,其中最著名是另外一名法國畫家西蒙·烏埃(Simon Vouet),他當時給普桑提供了租房的津貼。

1626年12月巴貝利尼紅衣主教回到意大利,並委託普桑創作了《格馬尼庫斯之死》,這幅作品被視爲普桑的最初傑作。1629年2月,普桑得到了一個更加光榮的創作訂件,描繪基督教最大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大祭壇畫《聖伊拉斯謨殉教》。作品完成於1629年秋,但公開時人們的反應十分冷淡。此外,第二年普桑在羅馬的法國人教堂聖路易吉·迪·法蘭切吉教堂壁畫創作競賽中也遭到了失敗。加上人們對前一次《聖伊拉斯謨殉教》的評價,普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不具備創作公衆場合大型作品的才能,之後便開始專門爲個人收藏家創作較小的繪畫。

在羅馬大獲成功

17世紀30年代,普桑戰勝了困難,有了飛躍性進步。他的大多數成功都是著名學者、古董研究和收藏家卡希亞諾爲他帶來的。卡希亞諾無疑是普桑在羅馬的最大資助者,他訂購了很多繪畫,還將普桑介紹給與自己擁有同樣知識興趣的其他顧客。

重返巴黎(1640-1642)

17世紀30年代末期,普桑在畫壇的名聲已經很大,黎塞留認爲如果能夠讓他回法國工作,會給本國帶來名譽,因此他熱切盼望普桑的回國。1639年1月,他爲了讓普桑爲國王路易十三世工作請他前往巴黎,並在滿是恭維言辭的信中列出了慷慨的僱用條件。普桑對於離開羅馬非常猶豫,他找到一個很好的藉口企圖留在羅馬,但1640年8月他收到了一封近似於恐嚇的信件,上面說“如果是法國人,就應該注意不要冒犯國王”。1640年12月普桑如黎塞留所願回到了巴黎,任宮廷首席畫師,並指揮裝飾盧浮宮豪華畫廊,但其他畫家的敵視與不合作使他憤然離去。

成熟期及晚年生活

1642,普桑以接妻子爲藉口離開巴黎前往羅馬,從此再也不願返回巴黎。普桑回到羅馬以後,不再追求榮譽,只是潛心作畫,在永無止境的藝術道路上探索,創作了《七件聖事》、《所羅門的判決》、《利百加》及歷史風景畫《福西戎的葬禮》、組畫《四季》等,這些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後20年中創作出的傑作,其中,組畫《四季》更是超越了傳統繪畫的寓意語言。

巴黎之行也爲普桑帶來了好的結果。他得以結識衆多有教養的崇拜者,此後,他們成爲普桑的主要資助者。事實上,回到羅馬後,普桑的主要作品中,法國顧客委託創作的訂件超過了意大利人。由於他在工作中花費很多時間,他手裏常常有很多的工作。普桑生活簡樸而有規律,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創作和文靜的活動中一讀書、與朋友交談。普桑年輕時候多少有些性格急躁,但成年之後,他感到“精神的平和與安穩是任何事物都無法取代的財寶”。

17世紀40年代初,普桑的手時常顫抖,到了50年代,這一症狀愈發惡化,有時創作十分困難。那可能是今天稱爲“帕金森氏症”的疾病。1664年10月,普桑的妻子去世,畫家也處於“臥牀”狀態,創作已經不可能。

1665年11月19日,七十一歲的普桑逝世。按照他的遺言,他被“不奢華地”安葬在所屬教區的聖羅倫佐教堂。

軼事

據說在他創作的旺盛期間他經常與友人到羅馬郊外旅行,發思古之幽情,創作一些情感高雅的宗教、神話故事和文學題材的畫,他的很多名作是在這時期創作的。

46歲的普桑收到路易十三和首相黎世留的邀請信,以宮廷首席畫家和高薪請他回巴黎爲王族服務,回國後受到熱烈的接待,住進宮裏豪華宅邸,但是失去了藝術上無拘無束的創作自由,他自己說過“像絞索一樣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宮廷的禮節、專橫的制度和命令,同行的嫉妒和陰謀等等割斷了他藝術的翅膀,這使他十分後悔回國。他說:如果我在這個國家留下來,我就會變成一個拙劣的畫家。

一直忍受到1642年首相黎世留去世,他乘機請假回羅馬,藉故看望有病的妻子,這一去決不再回巴黎,與妻爲伴,不求名利,潛心作畫,又過起那野鶴雲間的自由生活。畫家以很大的精力集中於風景畫的創作。在他62歲時還拒絕了羅馬的聖路加學院的院長之職。

作品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藝術素養決定他選擇一些具有“崇高風格”的繪畫題材,他畫的人物也是按照希臘、羅馬的雕刻形象來塑造的。他認爲這些形象的可貴處,在於符合了一種“典範”,所以他畫的人物從不來自實際生活。著名的《阿卡迪亞的牧人》含義較晦澀,一直是美術史上莫測高深的難解作品。“阿卡迪亞”,即古代傳說中一個世外桃源式的“樂土”。畫上展現一塊寧靜的曠野之地,和煦的陽光照在僅有幾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淨的藍天。四個牧人,頭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圍在一塊墓碑前在研讀着銘文。一個連腮鬍鬚的牧人跪着讀出碑上銘文,並回過頭來向右側的一個女牧人說着什麼,石上的拉丁銘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亞也有我。”

普桑深受文學滋養,對於他所描繪的詩文內容特別具有敏銳的感受。他經常從奧維德的《變形中》(Métamorphoses)中尋找主題,對於古代的傳說與美德深深着迷。然而普桑不只話山林仙女或者古代偉大史詩,他也繪製如《七聖禮》(Les sept sacrements)這樣的宗教題材。

作品鑑賞

普桑的藝術素養決定他選擇一些具有“崇高風格”的繪畫題材,他畫的人物也是按照希臘、羅馬的雕刻形象來塑造的。他認爲這些形象的可貴處,在於符合了一種“典範”,所以他畫的人物從不來自實際生活。

《阿卡迪亞的牧人》

尼古拉·普桑歷史 尼古拉·普桑歷史百科 第2張

  《阿卡迪亞的牧人》

這一幅著名的《阿卡迪亞的牧人》含義較晦澀,一直是美術史上莫測高深的難解作品。

“阿卡迪亞”,即古代傳說中一個世外桃源式的“樂土”。畫上展現一塊寧靜的曠野之地,和煦的陽光照在僅有幾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淨的藍天。四個牧人,頭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圍在一塊墓碑前在研讀着銘文。一個連腮鬍鬚的牧人跪着讀出碑上銘文,並回過頭來向右側的一個女牧人說着什麼,石上的拉丁銘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亞也有我。”

據美術史家的解釋,這裏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銘文的意思似乎是說:“在美好的樂土裏,死也是不可避免的。”顯然,這是一種“風光雖好,人生苦短”的感嘆。我們從左側一個伏在墓頂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着頭,似有緬懷之情,與左邊站立着的女牧人形成對比。女牧人身着黃衣藍裙,是全畫最跳突的色彩。這個女性形象費人猜思,據說,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徵。她雖含頜垂首,默默傾聽着銘文,卻給人以一種撫慰感。疑慮與撫慰,惆悵與哀思,圍繞着一個人生的哲理問題,讓人緊緊思索。這裏的女牧人與男牧人構成了形象化的一種情緒對比。似乎隱隱地在向觀者表白:“死何足懼?阿卡迪亞畢竟是世人的嚮往之地。”

這種非現實的牧歌式悲涼情調,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畫家當時的處境與對藝術的憧憬。畫上人物的服飾都是仿效希臘雕刻風格的。他始終把這種形象視爲藝術的崇高表現。不過對於西方人來說,也許確能發思古之幽情。

此畫作於1638~1639年(一說1636年),約85×121釐米,現藏巴黎盧浮宮。

《臺階上的聖母》

  《臺階上的聖母》(局部)

《臺階上的聖母》幾乎不象一幅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畫,對聖母、聖子、聖安娜以及施洗約翰等人物的處理,似乎都服從於一種構圖的思考。

畫家最關心的是規範性:穩定的三角形構圖,聖母的紅衣藍裙、聖安娜的黃袍,右側聖約瑟的黑色法衣,這些色彩上的鮮明對比,具有一種莊嚴的審美價值。人物是那樣矜持,象一出舞臺劇。背景還用古羅馬的建築物,整個畫面缺少宗教意味,但也不具備拉斐爾那種天倫趣味,它給人以和諧與對稱感,從構圖中透視出藝術家潛心於古典藝術規範的執着精神。

影響

普桑作爲古典主義大師,在法國繪畫史上影響深遠:德拉克洛瓦讚賞他的大膽獨創,大衛和安格爾繼承了他的嚴謹古樸,塞尚得益於他的理智……

評價

普桑的藝術生涯幾乎是在意大利度過的,他的一生有過歡樂,也有過絕望,但不管是在哪一個時期裏,他始終是理性的。普桑的理想是崇高的,但和嚴酷的現實是矛盾的,他雖然未能直接用藝術去揭示社會矛盾,而是採用寓意和曲折的古典藝術表現去譴責一切非理性和醜惡現象,決定了他藝術的積極意義,但畢竟是遠離祖國的現實,他的藝術創作有不可避免的侷限性,他的藝術對後代的法國畫家產生巨大的影響,塞尚就說過:“每次我從普桑那兒回來,我便更瞭解我是誰。”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構圖的完美,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他在法國17世紀畫壇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與倫比。如果說法蘭西民族繪畫形成於17世紀,那麼普桑可謂“法蘭西繪畫之父”。

古典畫派

古典主義畫派是17世紀和18世紀前半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流派。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爲典範,從中提取繪畫題材回繪畫技巧,推崇理性主義,追求崇高、永恆、和諧的創作原則。代表人物有洛蘭、普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