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 第14鋼琴奏鳴曲歷史

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 第14鋼琴奏鳴曲歷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14鋼琴奏鳴曲,又叫做月光奏鳴曲或者是月光曲,創作時間1801年,創作人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這首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創作

該曲於1801年夏天在匈牙利作成。據稱,此作品題獻給貝多芬17歲 的學生裘莉塔·圭齊亞蒂(Giulietta Guicciardi)。 據說貝多芬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

“月光”的別稱

貝多芬自己在該作品(以及前一首作品)的樂譜上都使用了“幻想曲一般”(意大利文:Quasi una fantasia)的字樣。“月光”的名字來源於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的一篇評論,他將該曲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與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

然而據評論家費舍爾所說,這個名字極具誤導性,並非貝多芬的本意。 他更指出貝多芬在手稿上有對莫扎特《唐·喬望尼》的備註,其中點明唐璜殺人後的音樂也是升c小調,且與貝多芬作品的第一樂章有相近之處。亦有人稱此樂曲表達了對裘莉塔·圭齊亞蒂的愛意,甚至稱後者即是所謂“不朽的愛人”。

該作品由3個樂章組成:

遲延的柔板

小快板

激烈的急板

全長約20分鐘。

第一樂章

首樂章(遲延的柔板),升c小調,二二拍,十分粗糙的奏鳴曲式(其第二主題並非在屬調上,而是在不相關的b小調上)。樂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連音琶音開頭,漸漸引入右手旋律;同時,右手的三連音固定節奏型依然不停,一直貫穿全曲。力度非常弱,多標註有“pp(很弱)”,最響處也不過是“mf(中強)”。該樂章時長約6分鐘。

該樂章氣氛沉着、朦朧、有着靜想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柏遼茲評論說:“這是人類語言所不能描述的詩篇。” 他亦將右手的旋律稱爲“追悼”,這與“月光”的解讀大相徑庭。即便在貝多芬的時代,該樂章也享有盛名,甚至到了令貝多芬煩惱的地步——他對自己的學生卡爾·車爾尼說:“我絕對寫過更好的東西。”

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 第14鋼琴奏鳴曲歷史

  第一樂章,左手八度音、右手三連音和旋律。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三四拍。是較常規的諧謔曲,包括諧謔曲主題和三聲中部,之後諧謔曲主題再現一次。採用了升c小調的和聲大調降D大調(之所以稱“降D”是爲了記譜識譜上的方便)。樂章時長僅2至3分鐘。

該樂章篇幅短小,主題簡短(四音固定音型),有多次重複;較爲平靜、優美,充當前後兩樂章之間的橋樑作用。李斯特稱之爲“兩道深邃的鴻溝間的一朵小花”。

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 第14鋼琴奏鳴曲歷史 第2張

  第二樂章諧謔曲主題,重複的節奏型。

第三樂章

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 第14鋼琴奏鳴曲歷史 第3張

  從上至下:第三樂章激烈的第一主題、較平和的第二主題、特強的高潮。

末樂章(激烈的急板),升c小調,四四拍,奏鳴曲式。該樂章是全曲的重心,也是貝多芬實驗性質的一曲。第一主題是右手爬升的琶音,左手是強烈的斷奏。第二主題較如歌,與第一主題交織細密。 發展部開頭回顧了兩個主題,並在再現部結尾處達到戲劇性的高潮。該樂章時長約5至6分鐘。

該樂章情感爆發十分激烈,有許多快速的琶音、顫音和誇張的表情記號,對於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體驗有着很高的要求。 查爾斯·羅森 ( 英語 : Charles Rosen ) 曾就該樂章說過:

藝術特點

此曲在結構上頗有革新之處:並沒有遵照傳統的規矩,採用“快—慢—快”的結構,其第一樂章也並非奏鳴曲式;反而該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爲戲劇性第三樂章。這種突破是貝多芬所追求的。德國評論家保羅·貝克撰文稱:“如果一部作品以奏鳴曲式的快板樂章起頭,那麼一上來就定下了基調,讓後面的樂章只能補充而不能改變;但貝多芬想要的是一個前奏曲、一個序幕、一個引言,而非一個概括性的呈示。”

該曲第三樂章充分利用了“sforzando(突強)”的力度記號。貝多芬經常使用這個記號來表達激烈、跌宕的情感起伏,以增強樂曲的戲劇性。因而雖然第三樂章還是以“piano(弱)”爲主,但卻有着很強的衝擊力。

全曲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小節,但大多都有着緊密的關聯,例如第一樂章中的固定節奏型,以及第三樂章中類似但有所變化的上行音組。這樣的處理增強了張力和多樣性。

解讀

對於本曲,尤其是第一樂章,歷來有着不同的解讀,包括對自然景色的描摹、對朋友的追思和對女學生單戀的宣泄等。柏遼茲認爲其氣氛如哀歌一般。費舍爾也認爲第一樂章是葬禮上的歌。 貝多芬的一位傳記作者 阿諾德·謝靈 ( 英語 : Arnold Schering ) 則稱此作品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在情緒上有所關聯。 在具體內容的詮釋上,並沒有共識。

第一樂章的踏板記號

貝多芬在樂曲開頭寫有意大利文提示“Si deve suonare tutto questo pezzo delicatissimamente e senza sordino”,意爲全樂章都應當踩延音踏板。然而這一指示是針對當時的鋼琴而言的;現今鋼琴的延遲音已經長得多,如果全程踩踏板,會造成極其不和諧的混雜聲響。有些演奏家特地使用復古的樂器,以營造貝多芬原設想的效果。

對於現代鋼琴演奏而言,大多數演奏家都儘量多地踩踏板,只要不造成負面效果即可。也有使用“半踩踏板”的,這樣可以避免太過分的混音。 巴諾維茨(Banowetz)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在第一樂章開頭輕輕按下最低的幾個音,並固定使之持續整個樂章,以達到共振的朦朧效果。

影響

波蘭作曲家蕭邦的《即興幻想曲》從該作品(尤其是第三樂章)中汲取了靈感。前者也是在升c小調寫成,中段進入降D大調,恰與《月光奏鳴曲》的三個樂章相同。

披頭士的歌曲Because也由該奏鳴曲引發。約翰·列儂當時正聆聽妻子演奏第一樂章;他要求將原來的和絃倒過來彈一遍,並據此創作出此歌曲。

該曲(尤其是第一樂章)亦常被電影電視作爲背景音樂使用。

參見

貝多芬作品列表

外部鏈接

分析

對該作品的詳細分析和錄音資源

錄音

聆聽該作品,亞瑟·施諾貝爾演奏

樂譜

IMSLP上的免費樂譜

Mutopia工程中的免費樂譜—— Mutopia ( 英語 : Mutopia Project ) 條目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