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格奧爾格·畢希納歷史 格奧爾格·畢希納歷史百科

格奧爾格·畢希納歷史 格奧爾格·畢希納歷史百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格奧爾格·畢希納,德國劇作家,外文名叫做GeorgBüchner,生卒時間1813年10月17日-1837年2月19日,代表作品萊翁採和萊娜、《沃伊採克》。

格奧爾格·畢希納歷史 格奧爾格·畢希納歷史百科

格奧爾格·畢希納1813年生於達姆施塔特附近的黑森。19歲時開始學習醫學。在學習自然科學之外,他也撰寫了許多文學作品和政治宣傳冊。

21歲那年,畢希納通過一篇名爲《Der hessische Landbote》的政治小冊子而出名。在這份傳單中,他和其他的作者號召民衆起來革命。在傳單中可以找到許多引用的詞句“和平的人民!戰爭的宮殿!”他認爲故鄉的社會秩序是勞動者貧窮和苦難的根源。在傳單散佈之後,他和其他的作者也將遭到逮捕。

畢希納逃到了法國的斯特拉斯堡,之後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丹東之死》(《Dantons Tod》)上演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畢希納也把自己的政治觀點寫進其中。在完成喜劇《萊昂斯和萊娜》(Leonce und Lena)之後,他撰寫了戲劇《Woyzek》。在這第三部也或許是最重要的著作中,他深入剖析了社會的苦難和不公平性。

格奧爾格·畢希納生命的最後兩年是在蘇黎世度過的,期間他完成了關於魚類神經網絡的科學論文。不久之後,年僅23歲的畢希納死於傷寒。他的劇本至今仍然活躍在舞臺,也將繼續在全世界上演。

德語文學的最重要文學獎格奧爾格·畢希納獎以他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