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俄羅斯歷史簡介 俄羅斯歷史名言

俄羅斯歷史簡介 俄羅斯歷史名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俄羅斯歷史,外文名叫做The History Of Russia,開始於東斯拉夫人,開始時間是在988年,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最終東正教傳入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

俄羅斯歷史簡介 俄羅斯歷史名言

簡介

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即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佔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爲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13世紀以後,莫斯科逐漸成爲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稱帝,改稱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到太平洋的廣袤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隨後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急劇加大了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了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憲法和國家杜馬,極大地改變了其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依然沒有意願放棄獨裁統治。

軍事戰敗和食物短缺引發了1917年俄國(10月)革命,此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無產階級)登上權力的舞臺,建立了蘇聯。從1922年至1991年,蘇聯逐漸成長爲一個超級大國。但隨着經濟和政治體制的缺點所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91年蘇聯解體。

1991年後,俄羅斯聯邦成立並繼承了蘇聯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然而,俄羅斯已不再是超級大國。直至今日,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結構依然帶有沙俄和蘇聯的特點。

早期歷史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爲具有“液態因素”。作爲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爲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着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

基輔羅斯

大約在8至9世紀,東斯拉夫人部落戰爭頻繁。在862年維京人留裏克的軍隊佔據了諾夫哥羅德,並登上諾夫哥羅德大公的寶座,建立了羅斯王國。879年留裏克去世,奧列格繼任王公並南征斯摩棱斯克和波洛茨克。882年佔領基輔並遷都基輔。基輔羅斯公國時期正式開始,這也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個政權。

早在公元1世紀,在中、東歐的第聶伯河、奧得河、維斯瓦河及布格河流域便住着了斯拉夫人。至6世紀,斯拉夫人分爲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分佈在第聶伯河中、上游,奧卡河、伏爾加河上游,西德維納河一帶,成爲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的祖先。到了公元7、8世紀,東斯拉夫人有兩個準國家組織,以基輔爲中心的庫雅巴及以諾夫哥羅德爲中心的斯拉維亞。862年,由於斯拉維落亞各部落爲爭奪權力而內戰不休,使各部精疲力盡,於是商議尋找一位王公來治理各部,裁決糾紛。在他們眼中,住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良格人(即羅斯人)精明能幹,秩序井然,於是邀請瓦良格人首領留裏克當他們大公。留裏克王朝由此開始。

879年,留裏克去世,大公之位由奧列格接掌。奧列格認爲諾夫哥羅德地勢偏僻,不利發展,覬覦南方的基輔。882年他率兵南下,首先佔領了斯摩棱斯克和柳別奇,然後南下基輔。奧列格定都基輔,稱爲“諸羅斯城市之母”。之後,他繼續徵克周圍的部落,將東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人、克里維奇人、德列弗利安人、謝維利安人、拉迪米奇人以及非斯拉夫人的麥里亞人、維西人和楚得人置於控制之下,這樣便形成了一個以基輔爲中心的國家,史稱基輔羅斯。

蒙古入侵

基輔羅斯在12世紀後陷入分裂,國內內亂頻仍、諸侯混戰,最終基輔於13世紀被蒙古金帳汗國佔領,基輔羅斯隨之滅亡。

1223年9月蒙古帝國軍隊在成吉思汗手下兩員大將哲別和速不臺從南高加索北向進入今南俄的一支25000人的蒙古軍隊(俄語:Баты)的帶領下偵查基輔羅斯,當時羅斯各大公與長期的仇敵欽察人組成聯盟,在卡爾卡河岸與蒙古帝國偵查軍隊交鋒。由於羅斯各公國大公對蒙古帝國不瞭解,再加上內部不和,被包圍後殲滅,5位大公陣亡,哲別和速不臺統帥軍隊向西攻入克里米亞半島和殺掠,之後繼續向西推進到德涅斯特河之後折返,東北向進軍並圍攻過基輔,後繼續東北向進軍推進到伏爾加保加利亞殺掠(1223年9月)之後,渡過烏拉爾河向東撤退。隨後蒙古帝國軍於1236年打敗欽察人之後,於1237年擊破弗拉基米爾大公國首府弗拉基米爾,經過各公國境內屠殺和折回補給,又在1239年重新侵略羅斯過境,在1240年12月6日攻佔基輔,代表着蒙古240年統治的開始。123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遠征歐洲,首先征服了羅斯全境和波蘭、匈牙利。從1240年起到1480年,俄羅斯歷史是蒙古人統治的金帳汗國時期。

16世紀初,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第五子昔班的後裔伊勒巴爾斯,在花剌子模綠洲建立了希瓦汗國,首都烏爾根奇,並很快與俄國建立了聯繫。從16-17世紀,兩國的政治經濟交往不斷加強,這種關係基本上是平等的。

莫斯科大公國

當蒙古帝國入侵基輔羅斯的時候,莫斯科還僅僅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公國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小鎮。儘管蒙古帝國軍隊於1238年冬焚燒並在1293年劫掠了這座小鎮,但由於莫斯科的偏遠及複雜的森林地形,讓它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蒙古人的攻擊和佔領。加上數條流向波羅的海,黑海及高加索地區的河流,讓這座小城得以漸漸發展起來。

但莫斯科得以最終發展成國家形態,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一連串既有野心,又有實力和運氣的王公統治者。莫斯科公國第一位統治者,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是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幼子。他奪取了科洛姆納,又繼承了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從而擴大了公國的疆土。丹尼爾之子,莫斯科的尤里,控制了整個莫斯科河盆地,並向西發展至莫扎伊斯克。他接着和羅斯王公的主人蒙古金帳汗國的月即別結成同盟,並迎娶大汗的妹妹,隨即宣稱成爲諾夫哥羅德大公,允許他藉此干涉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事務。

尤里的繼承者,伊凡一世(於1325-1340年在位),和金帳汗國保持良好關係並得到了弗拉基米爾大公的頭銜,藉此擁有向其他羅斯的公國收取貢獻和稅金的權力。和金帳汗國的關係也爲伊凡的擴張提供了機會,特別是針對北方的特維爾,該城市於1327年反抗蒙古人的統治。這次叛亂被金帳汗國和莫斯科聯合鎮壓。伊凡一世被認爲是當代羅斯最富有的人,他亦因此得到“卡利塔”(意爲“錢袋”)的稱號。他運用財富向其他公國購買更多的領地,並支援了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建設。1327年,東正教的都主教彼得由基輔遷移至莫斯科,進一步提升了這個新興公國的威望。

德米特里·頓斯科伊

伊凡的繼承人持續不斷地奪取莫斯科公國的領地,人口和財富。擴張的過程中無可避免與西鄰的立陶宛大公國發生利益衝突。立陶宛人渴望壓倒東斯拉夫人和他們所信仰的東正教。立陶宛大公國大公Algirdas與特維爾聯姻並結成同盟,於1368年,1370年和1372年三次遠征莫斯科,但未能攻下這座城市。處於莫斯科和維爾紐斯之間的城市斯摩棱斯克成爲雙方爭奪重點。

1348-1349年,國家及王族受到黑死病的嚴重打擊。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九歲的時候父母雙亡,大公之位落入他的遠房親戚蘇茲達爾的德米特里手中。由於受到立陶宛大公國的異教徒和穆斯林部落的包圍,德米特里決定和俄羅斯東正教結成同盟。當時俄羅斯東正教正因爲ius of Radonezh的改革勢力漸漸增長。

在亞歷塞斯都主教的教導和影響下,德米特里自命爲東正教的保護者,有使命聯合混戰中的羅斯諸公國對抗金帳汗國。他挑戰金帳汗的權威,並在1380年於庫利科沃戰役中大破馬麥汗的軍隊。儘管這場戰爭的勝利果實於數年後便因爲脫脫迷失的遠征而抵消,但他成功洗刷了莫斯科公國一直以來向蒙古人獻媚的形象。1389年,德米特里在沒有金帳汗的允許下把大公之位傳給兒子瓦西里一世。

沙皇俄國和俄羅斯帝國

建國初期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國在十四到十五世紀逐漸強大並領導其它公國擺脫蒙古人的統治。此後俄羅斯逐漸向外擴張。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加冕爲沙皇,沙皇俄國就此誕生。16世紀下半葉,隨着專制制度的形成和伊凡雷帝在位時奉行的對外擴張的侵略政策,俄羅斯人跨過烏拉爾山挺進亞洲,並向伏爾加河下游大舉擴張,在這一過程中東北亞的韃靼汗國,如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相繼滅亡。17世紀,俄國基本完成了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俄國的東方色彩越來越濃厚。從17世紀開始,俄羅斯逐步與西方接近。

伊凡四世晚年暴虐多疑、濫殺無辜,最終失手將王儲伊凡活活打死,只得立體弱多病的費奧多爾爲繼承人。1598年,俄國留裏克王朝末代沙皇費奧多爾駕崩,留裏克王朝絕嗣。隨即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爲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

彼得時期

改革與擴張

十七世紀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在他的統治下實行近代化改革,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爲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完全剝奪貴族領主縉紳會議的殘餘名義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爲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爲50個省。彼得還頒佈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佈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菸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爲了增加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和貿易的機會並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王國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俄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現代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軍擊敗了瑞典軍。大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簽署了《尼斯塔德條約》,彼得一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的窗口。同年,俄羅斯樞密院奉彼得一世爲俄羅斯帝國皇帝,俄羅斯帝國就此誕生。

在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到聖彼得堡。使之成爲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和以後的皇帝的繼續下還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羅斯最早的大學。其中有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1724年),以及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1797年)等。

農奴制的形成

俄國農奴制創立於16世紀,在17世紀中期(1647年)成爲了法律條文。從農奴變成的農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這些土地只是被分給了農村公社,一個管理這些耕地所有權和稅款的組織。如果想切實的擁有耕地,農民需要交付附有稅率的“贖金”。而在那時候,沒有土地的農民只能去給別人幹短工來賺取“贖回”土地的錢。不過在向沙皇交了這筆錢之後,新生的農民也就正式的成爲了農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這筆錢很高,因爲是先由沙皇付給地主贖金,所以農民直接把錢還給沙皇,而後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對地主經濟上的補償理由並不是土地,而是他們損失了應該爲其義務勞動的農奴。不僅如此,很多地主還盤算着如何減少以前自己地上的農奴可以分得的已經少得可憐的土地,比如剝奪他們最需要的部分:農奴小屋周邊的牧草地。其結果就是自由身的農民依然需要爲以前的主人幹活,藉此來償還贖回土地的費用。

由於農奴制的存在和強化,俄國在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後日趨衰落,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化進程受到嚴重阻礙,俄國逐漸落後於西歐國家,這一點在災難性的克里米亞戰爭當中暴露無遺。

帝國成熟

葉卡捷琳娜時期

葉卡捷琳娜原是德意志小國安哈爾特—澤伯斯特的公主,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弗雷德裏克。1745年,她與17歲的皇儲彼得(即位後稱“彼得三世”)成親。此前,她皈依了東正教,並取教名葉卡捷琳娜。彼得三世即位後不得人心,1762年6月28日清晨,葉卡捷琳娜在她的情人和近衛軍軍官格里高利·奧洛夫的擁護下發動政變,廢黜了彼得三世。9月22日,葉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聖母大教堂加冕,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與彼得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雄心勃勃,着眼於將俄羅斯建成一個對外開放的世界強國。至35年後她逝世時爲止,俄羅斯已經向西歐的政治和社會新潮流邁進了一大步。

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疆土。1768年,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韃靼人則終止與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關係,而葉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併了克里米亞。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後,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幹半島。雖然奧斯曼帝國沒有被俄國完全趕出歐洲,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在西部,俄國則趁著波蘭立陶宛聯邦衰敗日虛之際,與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

拿破崙戰爭

1814年3月31日,打敗了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同盟軍隊進入巴黎。但是,這次勝利也給俄羅斯帝國帶來了隱患,許多參加戰爭的貴族軍官受到美國和法國大革命的啓發。1825年12月26日,3000名士兵在聖彼得堡議會廣場彼得大帝青銅雕像前,要求廢除農奴制度,但遭到沙皇政府的殘酷鎮壓,有1000多名士兵被打死或打傷,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