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昭陵六駿石刻有什麼文化寓意嗎?

唐昭陵六駿石刻有什麼文化寓意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唐昭陵六駿石刻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立於陝西省禮泉縣唐太宗昭陵北司馬門內的6塊大型浮雕石刻,分別名爲“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一作特勤驃)”“青騅”“颯露紫”。

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4年時被盜,輾轉於文物商之手,最後流失海外,後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簡介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爲紀念六匹隨唐太宗征戰疆場的戰馬而刻制的。傳爲當時工藝家閻立德、畫家閻立本所作。唐昭陵六駿石刻採用高浮雕手法,六駿每件寬約204釐米,高約172釐米,厚約40釐米,均爲青石質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歐陽詢書丹的唐太宗親題讚語,現已風化不存。

唐昭陵六駿石刻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該雕刻線條流暢,刀法圓潤,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馳名中外的石雕藝術珍品。2013年8月19日,唐昭陵六駿石刻中的“青騅”“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四駿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發現環境

唐昭陵六駿石刻有什麼文化寓意嗎?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九嵕山的絕峯上。昭陵的建設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昭陵同時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兩側有廊廡,“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

文化寓意

李世民組織創作浮雕“昭陵六駿”,其意義不僅僅在於紀念戰馬,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人類歷史上,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家畜。由於它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古今中外以馬爲題材的藝術作品經常出現,並逐漸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時代精神氣質的反映。唐初的“昭陵六駿”不是直接對實際紀念者進行正面的描繪,而是以其所騎之馬作爲代替、象徵來表現重大的歷史事件。它以寫實手法和象徵意義,充分顯示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雄風。

唐代注重美術的政教功能,尤其是在早期。與“昭陵六駿”性質最接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今已不存),李世民爲了表彰開國功臣,將他們的形象繪製在凌煙閣中,一方面肯定了他們的功績,另一方面在社會上樹立起忠君的榜樣。

“昭陵六駿”的出現與上述作品的出現道理是相同的。李世民本人善於向當時人以及後人誇耀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開國“明君”。最終他做到了這一點。爲了做到這一點,他在許多方面採取措施,比如歷史文獻記載以及用藝術作品表現。“昭陵六駿”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首先,他突出自己的功業,淡化父兄的影響。起兵建立唐王朝是李淵父子共同完成的,李世民在自己陵前設置“六駿”,其目的在於向世人突出自己在開國過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