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三國演義中什麼最讓人意難平?諸葛亮最後一次巡視軍營

三國演義中什麼最讓人意難平?諸葛亮最後一次巡視軍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三國演義》中,最讓人心緒難平的情節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時,諸葛亮祈禳增壽之術失敗,知道自己命不久長。於是諸葛亮交代後事,把一切安排停當。但是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依然心裏有所不甘,他強支病體,坐上小車,遍觀全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諸葛亮長嘆道,“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每當看到此處,就讓人浮想翩翩,心意難平。

一、有心殺賊的諸葛亮。

諸葛亮在與孫權談論天下大事時,曾經明確地說過,“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亮是這樣說的,也是用一生去實踐自己的諾言。在諸葛亮的一生中,兢兢業業,始終在爲蜀漢政權操勞。他的精神,得到了當時所有人的認可。

在荊州時期,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的時間其實很短。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時候,是在曹操南下荊州的前一年。在這個時候,劉備的實力還很弱小。儘管劉備苦心經營,可是依然見效不大。這一切在諸葛亮加入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國演義中什麼最讓人意難平?諸葛亮最後一次巡視軍營

諸葛亮以他超人的治國理政的才能,使得劉備的實力急劇擴張。在文臣之中,諸葛亮利用他在荊州士人中的號召力,爲劉備收集了大批人才。在軍隊發展方面,諸葛亮清查戶口,發展經濟,使得劉備的軍隊很快擴張爲擁有一萬多人的水陸大軍。

在長阪坡之戰後,諸葛亮親自前往東吳,說服孫權締結了孫劉聯盟。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此後,諸葛亮坐鎮劉備後方,安定治理地方,足食足兵,堪比當年劉邦手下的蕭何。連他的敵人都說,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爲相。

但是隨着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的失敗,使得諸葛亮走上了戰場。在白帝城接受託孤之後,他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了南中的叛亂。隨後,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他連續向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直到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的軍營,他一直是爲了蜀漢統一天下而奮鬥着。

二、無力迴天的諸葛亮。

但是令大家惋惜的是,諸葛亮雖然有心殺賊,可卻無力迴天。他加入劉備陣營時,爲劉備策劃了《隆中對》的戰略計劃。這個計劃十分精彩,可是由於實現的難度太大,最終還是半道夭折了。這個戰略計劃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劉備的實力太弱了。

劉備在中國北方征戰多年,也曾經佔有過徐州爲根本。可是由於他手下沒有治國理政的人物,最終被曹操打敗,逃到了南方。在荊州,劉備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得不到劉表的信任。諸葛亮在這個時候加入他的陣營,其實對他的處境十分清楚。這纔會爲他量身打造了《隆中對》的戰略。

諸葛亮之所以會把《隆中對》策劃得那麼複雜,先是奪取荊益,然後戰略休整,等待時機,最後發動兩路北伐。還要對內修好政治,對外結好孫權。說穿了,就是因爲劉備的實力真的是太弱了。面對強大的曹操,早有根基的孫權,劉備還是一個沒有立錐之地的君主。因此,要和曹操、孫權爭鋒,劉備只能迎頭趕上,一邊發展勢力,一邊完成戰略計劃。

當劉備每得到一塊地盤,就把它交給諸葛亮來治理。依靠諸葛亮的治理,劉備帶領着擴大的軍隊,再去征服新的地盤。在劉備陣營中,諸葛亮就是推動劉備陣營發展的發動機。如果沒有他的努力,蜀漢根本就沒有發展的動力。這也就是諸葛亮爲什麼在初期沒有親自征戰沙場,這是因爲他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但是即便如此,劉備還是被曹魏和孫權聯手打敗,《隆中對》的計劃也隨之破滅。先是關羽擅自發動襄樊之戰,被曹操和孫權聯手打敗,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後事劉備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夷陵之戰中劉備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多年積攢的軍事實力也付之一炬。

三國演義中什麼最讓人意難平?諸葛亮最後一次巡視軍營 第2張

原本就實力最弱的蜀漢政權,它本來用於北伐的兩支主力都毀於一旦。這使得蜀漢陷入了風雨飄搖的狀態。在白帝城接受託孤後,諸葛亮費盡心力,也只建立了一支十萬人的蜀軍。就是依靠着這支數量弱小的軍隊,諸葛亮向比自己強大幾倍的曹魏發動了北伐。

諸葛亮由於兵力不足,在北伐中只能採取保守的戰術,希望與敵人在野戰中交手,消滅對方。曹魏在和諸葛亮幾番較量之後,發現了諸葛亮的弱點。他們採取堅守防禦的戰術,不和諸葛亮交鋒。依靠着這種戰術,他們讓諸葛亮的意圖落空,最終抱恨病逝於五丈原。

如果蜀漢前期遭受的損失少一些,諸葛亮的實力能夠更強一些,他就不會採取這種戰術。有了強大的實力,他也會採取魏延的建議,用奇謀取勝。可惜的是,諸葛亮手中的兵力,是蜀漢最後的希望,諸葛亮不敢用他們去冒險。這樣,諸葛亮受制於優勢兵力的敵人,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了。

三、最後時刻的諸葛亮。

在諸葛亮巡視各營的時候,他依然想的還是如何消滅敵人,復興漢室。他不以自己的身體爲意,想的是再也不能臨陣討賊了。在當時,諸葛亮已經打得曹魏不敢應戰,在這種關鍵的時刻,諸葛亮卻因爲身體原因而倒下了,而他一生爲之奮鬥的事業也因此遭到挫折。諸葛亮對此,怎麼會不發出感嘆呢?

說句老實話,諸葛亮確實感到不甘。他在沒有出山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由於諸葛亮治國理政的出色表現,他和管仲相比毫不遜色。但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則是一個一直爭議的問題。連《三國志》的作戰也認爲,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比不上他的政治才能,再加上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當年最出色的人才,這才使得諸葛亮壯志未酬。

可是,如果我們從諸葛亮北伐的表現來看,就知道陳壽寫的這些話的苦心了。因爲諸葛亮的主要對手是司馬懿,他不這樣寫,估計就無法把《諸葛亮傳》流傳下來。當年諸葛亮在北伐初期,由於軍隊實戰經驗不足,自己用人不當,在街亭之戰遭受了失敗。除此之外,諸葛亮就一直佔據着戰場的主動權。尤其是和司馬懿的交手,讓司馬懿遭受了無數屈辱,不敢和他輕易交鋒。

三國演義中什麼最讓人意難平?諸葛亮最後一次巡視軍營 第3張

在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中,他聯絡了東吳一起發動攻勢。諸葛亮自己動員了蜀漢的最大兵力,整頓了後勤,保證了自己的糧草供給。可是他的老對手司馬懿,依然採取避而不戰的戰術。諸葛亮採取了各種手段,甚至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巾幗羞辱他,可是司馬懿就是不爲所動。

爲了逼司馬懿出戰,諸葛亮採取了長期對峙的戰略。他在戰場進行屯田,擺出一副長期作戰的架勢。這樣,在那個戰場上,就出現了戰爭史上的奇觀。諸葛亮率領的蜀軍如同在自己家一樣,從容進行着自己的生產活動。司馬懿率領的優勢魏軍,則在旁邊袖手旁觀,相安無事。其實,雙方都知道,這是一場意志的拼搏,誰先堅持不住,誰就失敗。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司馬懿的處境將會越來越困難。當時東吳已經撤軍,曹魏的皇帝曹睿根本沒有理睬關隴戰場的形勢,自顧自地回到了都城。司馬懿率領優勢兵力,卻始終不能擊退諸葛亮。長此以往,司馬懿和他的部下總有堅持不住的一天。如果雙方進行決戰,諸葛亮等待的時機就到來了。

可是,就在此時諸葛亮卻因爲身體原因先倒下了。他憑藉着自己的軍事才能,壓迫着司馬懿走向失敗。可是隨着自己的去世,這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了。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怎麼不會仰天長嘆呢?

結語: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去世前最後一次巡視軍營,仰天長嘆,說自己再也不能臨陣討賊了。每當看到此處,都不禁掩卷嘆息,爲他感到惋惜。諸葛亮以畢生的精力,爲蜀漢的存亡而努力。在北伐最關鍵的時刻,他卻倒下了,他爲之奮鬥的事業也付諸東流了。

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爲他出山效力。他不顧劉備實力弱小,和敵人衆寡懸殊,依然要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即便是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後,蜀漢的軍事實力已經消耗殆盡,他還是爲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理想而奮鬥。雖然諸葛亮沒有實現他的理想,但是他的所作所爲,依然讓後人爲之感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