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邦與樊噲之間的關係根深蒂固,爲何劉邦臨終前要殺了他?

劉邦與樊噲之間的關係根深蒂固,爲何劉邦臨終前要殺了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即漢高祖,字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西漢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劉邦病重危亡時,內心很脆弱,時而悲傷,時而絕望,時而暴躁,時而恐懼,在這樣的情緒下決策大事,欲殺樊噲,這完全是一怒之下的衝動之舉,老糊塗固然算不上,但在當時的情勢下卻當不得真。

劉邦與樊噲之間的關係根深蒂固,爲何劉邦臨終前要殺了他?

將歷史的時針朝前撥一撥,更利於看清劉邦與樊噲之間根深蒂固的關係。

英布造反時,病重的劉邦內心很悲涼,甚至有些孤僻,他躲在宮中,不願見人,整日叫身邊的宦官陪着。羣臣見他頹廢不朝,很想進宮勸一勸,但即便周勃、灌嬰這樣的心腹重臣也不敢擅自入內。

忍了多日,大家都覺得只有樊噲有資格闖宮,樊噲也不推脫,果真率領一幫兄弟推門徑直闖了進去。

闖進去立在劉邦的病榻前,樊噲痛哭流涕說的一席話,不僅識大體顧大局,而且很有人情味。

“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

樊噲這個人雖是屠狗輩,但在關鍵時刻卻不是尋常人,有見識,有膽略,有性情。劉邦剛入關時,是他力勸劉邦還軍霸上,勿貪秦宮奢華的享受 ;鴻門宴上,劍拔弩張,險象環生時,是他闖進項羽大帳,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不懼霸王天威,破掉了范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圖謀。

這樣的一個樊噲,在劉邦的心目中自然分量極重,不是一般功臣可以比擬的,這從諸多歷史事件中也能看出來——劉邦做沛公時,樊噲就是他身邊的隨從侍衛;劉邦四處開始征戰後,樊噲在其麾下扮演的始終是心腹先鋒的角色;到了劉邦定天下,平異姓王叛亂時,樊噲更是其信得過的自己人,征討叛軍的主將,討伐燕王臧荼,他是主將;誘捕楚王韓信,他是主要隨從;討伐韓王信,他是劉邦手裏的硬牌······因爲是絕對嫡系,又不斷立有戰功,大漢開國後,樊噲並未遭遇到劉邦的猜忌、打壓,相反是一路上揚,賜爵列侯。

劉邦與樊噲之間的關係根深蒂固,爲何劉邦臨終前要殺了他? 第2張

劉邦與樊噲關係非同尋常,還有一個佐證,他倆是連襟,樊噲的正妻是呂后的親妹妹。劉邦對帝王術是很精通的,若是他對樊噲不放心,大漢開國後,鑑於樊噲身上有一層外戚的身份,劉邦絕不可能信用他,而信用他只能說明,劉邦認爲樊噲作爲自己人恰恰能起到在呂后勢力中摻沙子的作用。

有一種說法,劉邦病危時,有打掉呂后勢力的念頭,只是呂后羽翼已豐,動不了罷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歷史上就不會有劉邦病危時和呂后的那一番對話。

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

劉邦曰:曹參可。

問其次,劉邦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爲太尉。

呂后復問其次,劉邦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翻譯成大白話,再往後也不是你操心的事了。)

由這段臨終交代可以看出來,對於呂后操持國政,劉邦也認爲這樣最穩妥,否則兩人不可能這樣對話,一個無所顧忌地問,一個用心良苦地答。

但在一個關鍵環節上,劉邦出現了誤判,他認爲對大漢江山有可能構成威脅的是異姓功臣,呂后絕不可能幹“以呂代劉”的事,所以他才提到了重厚少文的周勃。

這樣講,有人可能要問了,既然這樣,劉邦就更沒有理由要殺樊噲了。

劉邦與樊噲之間的關係根深蒂固,爲何劉邦臨終前要殺了他? 第3張

問題出在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和愛子劉如意身上。如果說劉邦對呂后不放心,只在這一點,他擔心自己死後,呂后會因爲昔日的嫉恨對戚夫人和劉如意下狠手。

許多人對此有疑惑,既然如此,劉邦死前爲何不下詔保護戚夫人和劉如意呢?

站在一國之君的角度,劉邦是有此心,卻無法這樣做,一來戚夫人、劉如意沒江山社稷重要,二來女人的嫉恨心理,劉邦根本沒有辦法扼殺。他能做的只有悄悄地給趙王劉如意安排一個對呂后有恩的強相周昌,除此之外,只能寄希望於呂后的仁慈。

話雖這麼說,但如果劉邦在臨死前聽說有人要害戚夫人和劉如意,那就另當別論了,這等於是一刀捅向了他心理最脆弱的地方。

劉邦欲殺樊噲就是因爲這個。

史書上沒有記載是誰放出了這樣的謠言,說樊噲已經與呂后結成同黨,一到皇上駕崩,就立刻發兵將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等全部殺死。

此時的劉邦即將撒手人寰,他的理智已經消耗完了,只剩下脆弱不堪的情緒,所以當他聽到此等謠言時,立刻就發作了,一方面,他覺得樊噲在咒他死,另一方面這樣的謠言實在讓他心裏滴血。

憤怒之下,劉邦急召陳平入宮,要其獻策。

因爲事關呂后,陳平不敢草率表態,最後含糊其辭地說,可否命周勃替回樊噲,然後問罪。

劉邦根本聽不進去,又令周勃入宮。周勃到來後,劉邦直接對兩人下令,急赴燕地斬殺樊噲,由周勃代樊噲之兵,陳平火速提樊噲的人頭來見。

陳平、周勃二人面面相覷,驚詫莫名,卻又不敢違抗,只好領命而去。

劉邦與樊噲之間的關係根深蒂固,爲何劉邦臨終前要殺了他? 第4張

這裏有一個細節十分的耐人尋味,按說這樣的謠言很容易被揭穿,不管是呂后站出來,還是陳平站出來,但這時候卻無人這麼做,這是爲何呢?

只能有一個解釋,生命垂危的劉邦因爲戚夫人、劉如意,情緒已經徹底失控了,從呂后到重臣,沒人願意節外生枝。

呂后的真實心理還不止如此,她是寧願看着妹夫樊噲有被殺的風險,卻始終保持沉默,不出手相救,這說明這個女人定力十足,也很剛。

當然,看歷史要多個側面的看,史書上的記載是,陳平接到劉邦的詔命後,耍了一個滑頭,他深知樊噲殺不得,於是夥同周勃玩了一個拖延戰術,只抓不殺,然後將樊噲帶回京城。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萬一劉邦轉危爲安,恢復理智後悔了,陳平能有所交代;萬一劉邦駕崩了,將活着的樊噲交給掌權的呂后,陳平等於是立了大功。

然而有沒有這種可能呢,陳平接到劉邦的詔命之後,就請示或者向呂后表明了意思,史書上的記載不過是他們共同演的一齣戲。

憑陳平做事不擇手段,極善自保來看,他很有可能這麼做,但也有可能,這齣戲本就是心照不宣,不用挑明的。

說回劉邦,在即將離世的那一刻,在個人情感上他是個可憐人,他是真擔心戚夫人和劉如意,但他能做的也僅限於此。

歸根結底,還是江山社稷重要。

再說樊噲,從此之後也是可憐人,劉邦死時,差點人頭落地,呂后死後,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