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崇禎帝爲什麼不逃離北京,在南京另立朝廷呢?

崇禎帝爲什麼不逃離北京,在南京另立朝廷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由檢,即崇禎帝,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也是明朝作爲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爲孝純皇后劉氏。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相比宋朝,是一個非常“剛烈”的朝代。但是,不論明朝的皇帝多麼努力,仍然沒有阻止李自成和滿清的崛起。最後明朝仍然失落於崇禎手中。

說起崇禎皇帝,他還有一個稱呼,那就是莊烈皇帝。

李自成將都城內城攻破之後,崇禎帝聞聽此信,毅然決然地登上了萬歲山,將白綾掛在了萬歲山的一棵老歪脖子樹上。

悲傷的崇禎帝將衣襟撕下,寫下了一幅遺書,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崇禎帝爲什麼不逃離北京,在南京另立朝廷呢?

意思是,我這個末代皇帝沒有臉面見列祖列宗,今日赴死,特意去掉冠冕,披髮覆面。死後屍體任由闖賊分屍,只求百姓不受劫掠。隨後,崇禎帝上吊自盡,結束了複雜又悲劇的一生。莊烈二字也就成了崇禎帝的諡號,被記載在了《明史》裏。連清朝人都認爲崇禎帝死得太莊嚴壯烈了。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着。崇禎帝爲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去南京另立朝廷呢?這些朋友的想法,也不失爲一個好主意。畢竟南京之前也做過明朝的首都嘛,崇禎帝跑到南京,然後重振旗鼓,有什麼不行呢?

首先,崇禎帝曾經很想遷都南京

根據《明史》記載,因爲李自成離北京越來越近了,所以崇禎帝和大臣們在平臺討論逃生事宜。崇禎帝是這樣說的,“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意思是,以前的國君面對國破家亡時,大都會選擇自盡,依各位看,朕應該去哪裏呢?

其實,崇禎帝說這話就是不想死了。熟悉歷史的都知道,自古以來,那些被抓走的亡國之君,心甘情願自殺的能有幾個?大部分還是被俘虜之後又被殺害了。還有的,沒被殺的也是忍辱負重,大部分還是想要活着。

所以,崇禎帝在這裏舉的例子,本身就表示,他其實還是不想死的,還是想遷都的。

崇禎帝爲什麼不逃離北京,在南京另立朝廷呢? 第2張

不過,大臣們好像不喜歡皇帝的求生意識,他們有的想自己苟活,有的想拉着崇禎帝一起自盡。於是,李邦華等大臣就提出了這樣一條特別的建議,那就是:遷都可以,但是崇禎帝自己要留在北京,太子可以先去南京。言外之意,皇帝被剁了或者自殺都沒關係,但是太子必須活下去。

崇禎帝一聽就生氣了,堅決表示不行,還是想遷都。結果,大臣們也是暴脾氣,強烈表達反對。

崇禎帝這個人,疑心重,決斷力也不行。一看到大臣們使這招,沒辦法,只好留在京城。然後,派杜之秩和王承恩擔任守城官。可是,這麼兩個守城官,怎麼可能抵抗得了李自成的入侵呢?

其次,外部環境的動亂,使得崇禎帝喪失了逃生的信心。

明明特別希望遷都的崇禎帝,並不是全都因爲大臣改變了想法,還有一點是因爲崇禎帝已經喪失了南遷的信心。

古代不像現代,有高鐵或者飛機,一天功夫就到了南京。當時即使是皇帝,奔波起來也十分辛苦。從北京到南京,距離很遠,路上遇到的風險也很多。畢竟遷都不是一個人搬家,而是一羣人搬家。浩浩蕩蕩,動靜太大。一路上萬一財寶被搶走了怎麼辦?萬一被起義軍抓走怎麼辦?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

崇禎帝爲什麼不逃離北京,在南京另立朝廷呢? 第3張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李自成帶領的起義軍,只要見到朱家的宗室,大部分就一個選擇:剁了。根據《明史》記載,李自成起義期間,福王朱常洵,襄王朱翊銘以及貴陽王朱常法,相繼遇害,都是死在了李自成的手上。這些藩王落到起義軍手裏,尚且不能自拔,可想而知,崇禎帝等皇親國戚一旦在遷都途中被起義軍抓住了,那下場只會更慘。

更糟糕的是,在李自成起義這段時間,已經有一些京城的官員也已經投降李自成了,也就是說,崇禎帝已經失去了遷都的最佳時機。李自成的人只要在沿途稍稍阻攔,大明朝的遷都必然失敗。

最後,遷都很容易帶來風險

其實,帝王遷都的前例在之前有很多。比如說,明朝的成祖朱棣,就曾經爲了拱衛北方,遷都北平,當時的大臣們也反對遷都。同樣還是在明朝,瓦剌人進攻北京的時候,景泰帝也曾經打算遷都。不過,這種想法被于謙等大臣們拒絕了。理由也很簡單,因爲戰略主動權還在明朝手裏。一旦遷都,瓦剌就真的會取得天下了。

李自成最初起義的時候,崇禎帝也沒非常確定的要遷都。因爲,當時,孫傳庭等將領還在,崇禎帝也相信自己還有勝算。不過,後來,因爲將領們戰死地戰死,投降的投降,李自成的隊伍又越來越壯大,崇禎帝的勝算逐漸沒有了,這纔打算遷都。

崇禎帝爲什麼不逃離北京,在南京另立朝廷呢? 第4張

然而,通過遷都使朝代更加興盛的情況並不多,反而是遷都之後,失去王氣的朝代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西周末年,平王在慌亂之中遷都雒邑,建立了東周。可是,周王室也隨之日漸衰落了。南宋也是因爲北宋政權在慌亂之中遷都,才得以形成的。可是,南宋最後還是越來越衰落了。

由此可見,在氣盛之時遷都,百姓和臣子都底氣滿滿,新的都城自然更加興盛。相反,在衰落之時遷都,百姓和臣子,如同逃兵丟盔棄甲,朝廷自然也會喪失主動權,越來越衰落。崇禎帝面對的顯然是一個頹勢,當時投靠李自成的農民,官員等人越來越多,明朝已經無力迴天,去南京也還是面對一羣敵人,遷都也不是明智的選擇。

不論是大臣發對,還是李自成的攔截危險,還是未來的未知困難,這些阻力讓崇禎遲遲沒有下定決心,這條路一開始就堵死了,遷都之事哪能不失敗?直到最後一刻,面對大勢已去的敗局,崇禎只好選擇自盡於煤山,留下一個“死守社稷”的英明,也算是對得起明朝之前諸位皇帝的深深寄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