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末四大罪臣的結局分別是什麼?

明末四大罪臣的結局分別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四大罪臣的結局分別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第四位:祖大壽

(一)籍籍無名的他也曾風光一時

公元前1579年出生在遼東寧遠,因爲他的祖父祖承訓,所以他家的家世在當時是十分顯赫的了。自小受到祖父薰陶的祖大壽終於也踏上了仕途做官,並且授職靖東營遊擊,這一不算太大的職位給了祖大壽足夠的動力去堅持下去,隨後他的職位也不斷上升,仕途也越來越順暢。1622年,後金與明朝發生了戰爭,可惜的是明朝在戰爭中慘遭失敗,後金軍隊乘勝追擊佔領了廣寧,祖大壽帶領的軍隊不得不四處躲避。1626年,祖大壽參與了寧遠保衛戰,次年保衛戰反殺後金贏得勝利。1628年,祖大壽因爲保衛戰成功升職,掛徵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

明末四大罪臣的結局分別是什麼?

明熹宗駕崩後,明崇禎上位,祖大壽的日子也是越來越好,而且祖大壽的“風光”也讓他們家族“與有榮焉”,幾個兄弟也藉着祖大壽的光生活那可真是節節高。爲表彰祖氏家族人員爲明朝做出的貢獻,明崇禎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

安穩的日子也沒過幾天,清軍又開始按捺不住自己的“慾望”了。1631年,皇太極這次親自領兵上戰,很快包圍了大淩河城,祖大壽不得不倉促迎戰。但城中糧食因爲準備的倉促根本撐不了幾天。很快,士兵們開始因爲糧草的短缺而恐慌不已,祖大壽也多次嘗試衝出去,但都以失敗告終,之後皇太極故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壽也果不其然上了當,也正是因爲這次戰爭,導致本不充足的軍隊人數更加稀少了。皇太極見此,便不停地寫信給祖大壽等人勸說他們投降,儘管祖大壽當時並沒有同意投降,但在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初七,祖大壽受不住如此巨大的壓力,終於跟另外三人一起繳械投降。之後雖然重新迴歸過明朝,但沒多久在鬆錦大戰中再一次投靠了清朝。而且在這之後他可真對得起他的決定啊,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在降清之後他對待“工作”可是十分的賣力,而他的投降也“成功”點燃了明朝滅亡的導火索。

明末四大罪臣的結局分別是什麼? 第2張

第三位:吳三桂

這個吳三桂跟前面介紹的祖大壽,兩人還頗有些淵源。怎麼說呢?吳三桂是祖大壽的侄子,倆人是親得不能再行的親戚了。看了他倆,我不由得感慨一下: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那他是做了什麼才能超過祖大壽排名第三呢?

(一)出身將門,考中武舉,平步青雲

吳三桂自幼習武,擅長騎馬射箭,但他的家庭卻並不完整,他一直不知道他的生母是誰,在哪裏,而他的父親吳襄之後又娶了祖大壽的妹妹做續絃,也算給了他一個“完整”的家庭。這場婚姻給祖、吳兩家都帶了很可觀的利益,而吳三桂也因爲祖家開始習文習武,不到二十歲的他就成功考中武舉,於是就跟着父親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

1631年(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中,吳襄被安排率四萬大兵前往戰爭地點支援祖大壽,結果吳襄半路逃走,因此被削職。1632年(崇禎五年),吳襄被複職,吳三桂也成功任職遊擊。之後的幾年裏,吳三桂真的可以說是平步青雲,職位也是一次比一次高。

(二)背叛明朝,投靠清軍

1640年(崇禎十六年),已經投清的祖大壽收到了吳三桂的來信,而信在被皇太極看過之後,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雖然吳三桂沒有明確自己對降清的態度,但字裏行間都表達了自己已經把降清這件事當做了自己的退路。1644年(崇禎十七年),吳三桂手握重兵,當時的明朝可以說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幾乎將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吳三桂的身上。李自成多次招降,吳三桂也因爲他的舉動多次想過投降,雖然吳三桂沒有明確表露自己是否願意投降,但大家都知道吳三桂的心已經不堅定了。在聽到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消息後,吳三桂急急地派遣手下去迎接他,表示自己的投降之意,不過當時爲了拖延時日等待清軍的救援。但4月21日,多爾袞趁吳三桂“身處險境”逼迫吳三桂投降,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吳三桂的去向,但吳三桂最終定是服從了清軍,因爲在清朝定都北京後,吳三桂直接就被冊封爲平西王。

第二位:洪承疇

他跟前面那兩位比起來還是比較慘的,因爲家境貧寒,洪承疇早早地就輟學了,輟學之後還要照料家裏的生意。天無絕人之路,沿街叫賣的途中每每經過一家學堂他都會停下來聽聽,偶爾還會跟着寫倆對子,洪啓胤無意間發現了洪承疇的天賦和遠大的志向,決定收他爲徒免費教他學習。洪承疇從小表現出來的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讓洪啓胤十分讚賞,甚至還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足以見洪承疇在他心中的位置。

1615年,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併成功中舉,1616年赴京參加會試,再次奪得頭銜,爲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之後他的仕途也是十分的光明,不斷地升職,不停地被重用。

明朝那段時間的農民起義是十分的多的,幾乎“兩天一小起義,五天一大起義”,本來起義這種事情也輪不到洪承疇管的,但當時的負責人楊鶴手上沒有足夠的兵,不得已臨時委派洪承疇幫忙管理,而洪承疇不知道當時對於起義是剿撫兼施、以撫爲主,他一上去就殺了300個人,直接“紅”遍全國。

作爲楊鶴的下級,洪承疇非但不支持上司招撫的策略,每次還直接剿匪,更讓人震驚的是他還殺降,但他的行爲在當時的明朝其實是比較有遠見的,因爲明朝已經無力去養那些饑民,人們因此不滿紛紛再起反抗。楊鶴被罷官入獄之後,洪承疇便直接替上繼任陝西三邊總督。

1638年(崇禎十一年)九月,清軍南下進攻,鬆錦之戰開始了。戰爭開始的太突然直接給了明廷一個措手不及,不得已把洪承疇調回來。但這似乎並沒有什麼用處,在1641年清軍直接把洪承疇逼得“毫無反抗之力”,洪承疇只得決一死戰,結果葬送了近十萬士兵。次年,洪承疇被俘,皇太極多次勸說但他堅持不投降,即使范文程也沒能撬動他,無奈回告皇太極:“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瞭然,在後來的幾次見面中“自降身份”對洪承疇噓寒問暖,不過幾日,洪承疇就服從了,並且還對皇太極俯首稱臣。

第一位:魏藻德

魏藻徳這人應該是大家最好奇的一個了吧,畢竟他可是罪臣之首!看過前面三個人做的事情已經感到有些許的震驚了,那麼魏藻徳是做了什麼事情才能”豔壓羣芳“最終”獨佔鰲頭“呢?別急,我們慢慢講。

自私自利,只爲自己着想,爲了自己的家財毀了明朝也毀了自己

他的故事相比較前面三個可以說是十分的簡短了,魏藻徳此人口才十分的了得,還十分的瞭解崇禎的“小心思”,所以師出無名的他依然成功踏進了朝廷做官,且官至禮部右侍郎,東閣大學士。

崇禎末年,明朝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戰火連綿不絕,爲了那些軍餉明崇禎可以說是操碎了心。當時的國庫十分不充盈,不得已要求官員繳納軍餉錢,但視錢如命的魏藻徳怎麼肯呢?所以徵餉事情出來的時候他第一時間站出來反對,以致於徵餉之事久久不見成效而草草了事。

崇禎十七年,魏藻徳臨危受命,做了內府首閣,當敵軍逼城時明崇禎詢問魏藻徳的意見並說:你只要開口,我立馬下旨辦。但平日裏口若懸河的魏藻徳選擇了閉口不言,可以說他的不作爲間接導致了明朝的隕落。三日後,北京淪陷,崇禎自縊而死,明朝徹底被翻篇。

這時的魏藻徳在家裏靜靜等待着,等什麼呢?等待李自成找上門來聘請他出山。李自成問他:你爲什麼不去殉死?這個無恥的人回答說:“方求效用,那敢死。”但他們並沒有選擇立刻重用魏藻徳,而是要求他們繳納軍餉錢。魏藻徳迫於壓力交了幾萬兩白銀,但那邊的人怎麼肯就此罷休。於是繼續用刑,五天五夜的酷刑之後,魏藻徳終於受不了腦裂而亡。

四大罪臣的故事到這裏也算有個簡單的結束了,但明朝的覆滅真的都是他們一手造成的嗎?在我看來並不,明朝滅亡有他們自身的原因,也有這四位的“成果”,不能一概而論,但他們的確是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速度,不能說沒有過錯,但也不能把所有錯都扣到他們的頭上。但也有人說如果明崇禎可以將他們扼殺在搖籃裏,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在這裏,我並不能給你一個準確的答案,不能說沒有可能,但也不是完全有可能,這樣的疑問就需要大家自己來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