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初唐詩壇上,李嶠爲何能與崔融杜審言蘇味道稱"文章四友"?

在初唐詩壇上,李嶠爲何能與崔融杜審言蘇味道稱"文章四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初唐詩壇上,有四個人被時人稱爲"文章四友",他們是:崔融、李嶠、蘇味道、杜審言。四人的作品風格較接近,內容不外歌功頌德、宮苑遊宴,但在他們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卻有時透露了詩歌變革的消息,有的還對詩歌體制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從高宗後期起,即以詩文爲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審言成就最高。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李嶠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李嶠(645~714年),字巨山,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唐朝時期宰相。

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小尉、長安尉、監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臺少監等職。武周時期,依附張易之兄弟。中宗年間,依附韋皇后和樑王武三思,官至中書令、特進,封爲趙國公。唐睿宗時,貶爲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遷廬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於廬州,終年七十歲。

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爲“文章宿老”。先後歷仕五朝,趨炎附勢,史家評價以貶抑居多。

在初唐詩壇上,李嶠爲何能與崔融杜審言蘇味道稱"文章四友"?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嶠少有才名,十五歲精通《五經》,二十歲考中進士。他初授安定縣尉,因在制舉考試中以甲等擢第,調任長安縣尉,在畿尉中與駱賓王、劉光業齊名,皆以文章著稱。後來,李嶠又調任三原縣尉。

歷職臺閣

調露元年(679年),唐高宗發兵征討嶺南邕州、巖州一帶(在今廣西境內)的僚族叛亂。李嶠時任監察御史,奉命充任監軍,隨軍南征,親入獠洞,宣諭朝旨,成功招降叛軍。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擢升李嶠爲給事中。

長壽元年(692年),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大臣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下獄論罪。武則天遂命李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御史劉憲一同複覈此案。李嶠上疏皇帝,爲狄仁傑等人辨冤,因而忤旨,被外放爲潤州司馬。

長壽二年(693年),李嶠被召回朝廷,擔任鳳閣舍人,負責起草朝廷的制誥文書。

神功元年(697年),李嶠代理天官侍郎,後又進拜麟臺少監(即祕書少監)。

擔任宰相

• 首度拜相

聖曆元年(698年),李嶠升任宰相,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當時,武則天命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主編《三教珠英》,並援引一大批當世知名的“文學之士”參與修撰。李嶠與閻朝隱,徐彥伯、張說、宋之問、崔湜、富嘉謨都在其中。

久視元年(700年),李嶠改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是年七月,天官侍郎張錫拜相。李嶠是張錫的外甥,不宜與舅父同居相位,因而被罷爲成均祭酒(即國子祭酒)。後來,李嶠又代理文昌左丞,充任東都留守。

• 再度拜相

長安三年(703年),李嶠再次拜相,擔任文昌左丞、同平章事,不久又升任納言(即侍中)。當時,張易之兄弟大肆招攬文士。李嶠與司禮少卿崔融、鳳閣侍郎蘇味道、麟臺少監王紹宗皆以文才折節,依附於二張門下。

長安四年(704年),李嶠改任內史(即中書令)。他因政務繁重,數次上疏請辭。武則天遂再次任命他爲成均祭酒、同平章事。是年十一月,李嶠被免去宰相之職,擔任地官尚書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誅殺張易之兄弟。李嶠被貶爲豫州刺史,未及起程又貶通州刺史,但在幾個月後便被召回朝中,授爲吏部侍郎,封贊皇縣男。不久,李嶠又升任尚書,進封縣公。他奏請大量增置員外官(定員以外的官員,不屬正式編制),意欲以私惠獲取時望,希望能借此重居相位,結果使得官僚氾濫、國庫減耗,銓選制度陷入混亂。

在初唐詩壇上,李嶠爲何能與崔融杜審言蘇味道稱"文章四友"? 第2張

• 三度拜相

神龍二年(706年),李嶠以吏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駙馬都尉王同皎謀誅佞臣武三思,結果事泄以謀反罪下獄。李嶠參與審理,卻畏懼武三思威權而無所作爲,致使王同皎冤死,天下稱怨。是年七月,李嶠進位中書令。他因銓選混亂,上疏引咎辭職,並奏陳十餘條時政得失。唐中宗認爲李嶠能自陳失政,下詔撫慰,讓他官復原職。

神龍三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誅殺武三思父子,又攻打宮城,最終兵敗被殺,史稱景龍政變。當時,唐中宗與韋皇后在兵變時登玄武門避亂,李嶠則與楊再思、蘇瑰、宗楚客、紀處訥擁兵二千人,屯於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後來,宗楚客指使給事中冉祖雍,奏稱前宰相魏元忠犯有大逆之罪。李嶠也隨聲附和,結果遭到唐中宗的訓斥。

景龍二年(708年),李嶠兼任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進爵趙國公。

景龍三年(709年),李嶠被免去中書令之職,改任特進(散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宗楚客與紀處訥潛懷奸計,廣結朋黨。李嶠身爲宰相,卻以唯諾自保,對朝政無所匡正。

晚年顛沛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暴崩。韋皇后祕不發喪,連夜召宰相李嶠、蘇瑰、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議後事。當時,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起草遺詔,命溫王李重茂即位,由韋皇后臨朝理政,並讓相王李旦輔政。但宗楚客等韋氏親信,卻以“嫂叔不通問”爲由,建議削去李旦的輔政之責。諸宰相中只有蘇瑰表示反對,李嶠等人皆一言未發。最終,李旦被削去輔政之責,韋氏以皇太后臨朝攝政。李嶠還密奏韋后,認爲不宜將相王李旦之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

是年六月,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及其親信黨羽,擁立李旦爲皇帝,史稱唐睿宗。七月,李嶠被貶爲懷州刺史,不久以年老致仕。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退爲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稱唐玄宗。他在宮中發現了李嶠當初的奏表,將其宣示於朝臣。中書令張說認爲“桀犬吠堯,各爲其主”,不應追究李嶠的罪責。唐玄宗遂讓李嶠隨其子虔州刺史李暢到虔州赴任。

開元二年(714年),李嶠又遭到監察御史郭震的彈劾,被追究韋后之亂時“身爲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責。他雖已致仕,仍被貶爲滁州別駕。後來,李嶠又被改任爲廬州別駕,不久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歲。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平定嶺南僚亂:李嶠在高宗年間曾隨軍征討嶺南僚亂,併入僚洞宣撫,成功招降叛軍。

抑制酷吏政治:李嶠不懼酷吏淫威,上疏爲含冤入獄的狄仁傑等大臣辯冤。他在武則天晚年時,又與桓彥範先後上奏皇帝,建議爲在酷吏政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終得到皇帝的批准。

文學成就

李嶠是武后、中宗時期的文壇領袖,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崔李蘇杜),晚年更被尊爲文章宿老,深得時人推崇。他的文章善於隸事用典,講求駢偶,辭采華美,堪稱大手筆。開元名相張說贊其文“如良金美玉”,《舊唐書》則稱其文學爲“一代之雄”。

李嶠曾作《雜詠詩》一百二十首,分爲乾象、坤儀、居處、文物、武器、音樂、玉帛、服玩、芳草、嘉樹、靈禽、祥獸十二大類,各以一字爲題,又稱《單題詩》,一詩詠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詩歌的類書形式。這組《雜詠詩》在天寶六載(747年)已有張庭芳爲之作注,後流傳至日本,在平安時代成爲貴族及士族階層重要的幼學讀物。

後世論者對李嶠的詩作多持否定態度。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談到詠物詩的發展中認爲:“李嶠稱大手筆,詠物尤其屬意之作,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亦匠筆耳。至盛唐以後,始有即物達情之作。”喬象鍾在《唐代文學史》中稱李嶠的詠物詩:“乍看題目,令人眼花繚亂;實際上卻充滿陳腐的堆砌雕琢和連篇累牘的隸事用典,毫無生氣,使人膩而生厭。”今人多認爲李嶠的詠物詩不過是小弄巧筆,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李嶠的詩作以五律數量最多,成就最高。他改造齊樑聲律理論中的不合理因素,除講求一聯中平仄相“對”外,開始注意上下聯之間相“粘”的規則,使得一聯之間的叶韻發展爲全篇的諧暢。無論詠物、應制、寫景、抒懷,皆“風骨高華,句法宏贍,音節雄亮,比偶精嚴”。胡應麟把李嶠的《侍宴甘露殿》與杜審言《早春遊望》、陳子昂《晚次樂鄉》、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等並列爲初唐五言律詩之最佳者。

李嶠的詩作在中唐時期隨遣唐使東渡至日本,《日本國見在書目》著錄《李嶠百廿詠》一卷。今存最早鈔本爲日本嵯峨天皇親筆所鈔本,凡二十一首,在日本已被定爲國寶。鎌倉時代初期學者源光行《百詠和歌》,即據《李嶠百廿詠》翻作。《雜詠詩》及張注在日本影響極大。江戶時期學者林述齋《佚存叢書》本附跋說:“皇朝中時,甚喜此詩,家傳戶誦,至使童蒙受句讀者亦必熟背焉。以故諸家傳本,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