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朝的“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

唐朝的“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的“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大有大的難處。”這句話出自於《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之口,她想要表達的內容就是,一個家族越大,其實管理起來的難度就越大。對於這個話題似乎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似乎誰都懂,那麼爲什麼我們今天要聊這個呢?

之所以說這個,就是因爲它涉及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概念,唐代的節度使。關於唐朝節度使,相信不少人在學習階段就已經接觸過。當年筆者最早接觸這個詞的時候,就是在上歷史課知識。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唐代的節度使是一羣催命符,它們導致了唐代的毀滅,而且還導致了天下大亂。

但是,後來在真正研究唐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曾經的節度使原來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而且在這個大歷史背景下去了解王熙鳳當年說到的那句話,其實我們會有更深的感觸。

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一句很經典的名言,那就是存在即合理,所有存在並且導致某些東西毀滅的邪惡,都是因爲他剛開始的時候有其合理性。唐王朝的節度使也是如此,它當年承擔着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但可惜的是由於歷史的變遷,它的任務轉變了,所以王朝也就崩潰了。

那麼,當年“節度使”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筆者就帶着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曾經的真相。或許看完以後,大家會有更深的認知,歷史永遠都是萬花筒,我們經常性的只看到一個點。

一、節度使之起源

如果要聊節度使的起源的話,筆者以爲這應該要聊到隋唐時期的總管制度。還記得在看蒙曼老師的隋朝風雲的時候,就看到了當時三總管之亂。隋文帝楊堅就是平定了三總管之亂,才獲得了皇帝的權威,這纔有了天下一統的結局。這個所謂的三總管就是後來節度使的前身,按照隨時記載,總管是指在地方上掌握,軍政行政民政大權的絕對實權人物。這些人雖然只是在地方無法干預中央,並且必須要服從中央的命令,但是他的自主權利特別大。

因爲這些人只要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就可以在地方上組織軍隊,而且他們對軍隊有着很大的控制權,只要不反叛中央,可以進行自我選擇。正是由於這些人擁有這麼大的力量,所以當年纔敢與已經篡位的楊堅戰鬥。

唐朝的“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

到了唐王朝時期,特別是在李世民時期,貞觀三年以前基本上還是實行的總管制度。李世民帶兵出征就是一個行軍大總管,後來李靖出征的時候,也是以行軍總管的身份出戰。這一切的一切,直到杜如晦去世的時候才發生改變,因爲杜如晦在臨死之前公佈了一份軍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李世民這才廢掉了總管制度。

後來,取而代之的是節度使制度,但是這些人雖然在緩慢發展,但是也在逐漸的變成另一個新的總管,因爲他們和總管一樣擁有軍政大權,在後來的政治動盪中,也開始擁有了民政大權。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節度使變成了總管呢?這就不得不說到王熙鳳難題。

二、王熙鳳難題

開篇我們就說了王熙鳳認爲大有大的難處,其實當年的唐王朝也是如此。在太宗皇帝時期,唐王朝已經天下無敵,所以他不需要擴張,只需要維持現狀,就已經可以保證唐王朝的政治地位。

但是到了後期,天下又開始動盪,而且唐王朝的擴張慾望越來越強。按照史書的記載就是,邊遠地區的小國家經常挑釁唐朝,結果唐朝不得不對其出戰,而且再加上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要求,於是唐王朝進一步的開疆拓土。

在這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唐王朝的版圖越來越大,結果到了後來,唐朝居然已經擁有了超過大部分王朝的龐大疆域,在當時堪稱世界第一。面對着如此廣闊的疆域,封建制度還沒有真正完善到可以對各個地方直接控制的地步。

因此,唐朝統治者迫不得已,只能把節度使制度進一步擴編,也就是說原先的節度使可以在地方上鎮守軍隊,到後來爲了解決財政問題爲了軍事自主權,他們可以三大實權一把抓。

按照歷史記載,當時唐朝這一行爲,極大的解決了中央財政負擔,而且使得關於邊疆的軍事政審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但可惜的是節度使,正因爲如此發生了很大的質變,那麼這種質變是什麼呢?

三、節度使的搖身一變

根據《唐書》記載,節度使當時對於中央可謂是絕對忠誠的,因爲一個龐大的國家,一個讓所有人敬佩的偉大國家,必然會成爲所有軍人心目中嚮往的存在。因此唐王朝時期那些去參軍的人都是自覺參軍,他們都想要爲國家來出一份力。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查閱一下唐代的那些詩人所寫的詩句,巴不得邊塞詩人其實都有才華,只不過他們爲了一腔熱血,要劍斬樓蘭。

唐朝的“節度使”是個怎樣的官職? 第2張

所以一般來說,前期的節奏是個個都有着基本的忠君愛國的概念,大家也願意爲唐朝開疆拓土。但是到了後來中央越來越混亂,而且節度使離中央越來越遠,再加上他的實力越來越強,那麼這種心態開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北魏時期的北方六鎮的變化。

後來,國家越來越富裕,大家越來越有錢,但是這些在遙遠地區鎮守一方的邊塞將領們,卻得不到任何的補充。而且伴隨着時代的繁榮,很多人遺忘了邊塞的軍人,甚至遺忘了邊塞的詩人。於是,這些人對於中央的繁華與自己的艱苦產生一種不滿,這中間最爲明顯的就是安祿山之類的人。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家開始孕育着野心,但這種野心伴隨着唐朝的開疆拓土,並沒有真正展現出來,因爲只要還有擴張的動力,那麼節度使就不會對中央反水。但這種擴張的動力被破壞了,原因就是當年的唐朝與阿拉伯的怛羅斯之戰。

四、節度使的瘋狂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和阿拉伯在當時是作爲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結果後來因爲開疆拓土的問題打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那一場大戰理論上來說唐朝是沒有輸的,因爲是以少與多對戰,並且唐朝殺傷了更多的敵人。但由於那場戰爭最終還是輸了,所以唐朝放棄了擴張的動力,原先的擴張趨勢由內向外。

但是,這麼做也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那就是外部的衝突已經停止,那麼對於內部的慾望就會產生。其實大家看影視作品也能看出來,國內有着那麼多的繁華,但卻不屬於軍人,所以他們就會開始騷動。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節度使發生了叛亂,而爲了平定叛亂又以節度使來制約節度使。所以唐王朝在唐玄宗時期失去了中央的掌控能力,就開始於此。

至於說,後來就五代史中所記載的李克用和朱溫的瘋狂,那已經是大毀滅之後的業餘表現,而那時候的節度使已經徹底的超越了中央,唐王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崩潰。

小結

從這些歷史記載來看,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節度使的產生是唐朝擴張的產物。畢竟我們的封建制度是循序漸進的,並不支持大規模的擴張,因此當唐代的版圖擴大兩倍甚至三倍的時候,那麼原本穩固的中央集權結構就無法實現,於是就只能實行地方自治的節度使制度。

而由於外部敵人一直存在,所以只要擴張還在大家就可以保持和平發展。但是當唐代的擴張被外部敵人打垮以後,那麼內部的爆發就已經來了。

所以,當年羅振宇在點評唐王朝毀滅的時候,他就認爲,唐王朝的毀滅就在於王熙鳳難題,大有大的難處,國家大了固然顯得大國風範,但是太大了就變成了肢端肥大症,唐王朝也最終會因此產生癌變。

因此,這就是當年節度使發展之由來,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也有後來的崩潰,但不能單純說嫉妒是罪惡的,只能說時代變了,政策變了,所以當年的制度也發生了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