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曹操的銅雀臺究竟是爲誰而建?

曹操的銅雀臺究竟是爲誰而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的銅雀臺究竟是爲誰而建?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杜牧拾得一枚殘戟,不僅磨洗出前朝舊事,還給後世留下一首好詩!杜牧的隱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曹操的銅雀臺,真的是爲了“鎖二喬”而建嗎?杜牧誤會曹操了!

引語

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的杜牧,是失意,因爲,他被人趕出京城,外放爲黃州刺史。黃州在唐代屬下等州,京官皆視其爲“鄙陋州郡”,發往黃州,就是被貶。距杜牧被貶黃州237年後的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著名文學家蘇軾也因“烏臺詩案”遭貶,出爲黃州團練副使。

團練副使是相當低微的小官,一無實權,薪俸又薄,爲了生存,蘇軾便帶領家人將城東的一塊坡地開墾出來,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耕種東坡時起的。雖然仕途維艱,但是,幾年的貶謫生活,卻讓蘇東坡有了意外的收穫——心情鬱悶的東坡居士,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因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不朽名作。

黃州刺史偶遇“折戟”

同樣是遭貶,杜牧的境況比蘇東坡強了許多,雖然是“鄙陋州郡”,但是作爲一州之長的杜牧,裹腹之糧還是能保證的,所以,他不會淪落到像他的後輩蘇東坡要親自開荒種地的地步。赴任後的杜牧,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有句俗語,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是,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三年,並沒有藉機搜刮民財以肥自己。總的來說,他爲政清廉,《唐書》本傳中稱他“剛直有奇節”。這一點,從他在黃州的寓所就可以看出,此言非虛——時人有言,稱其寓所“使君家似野人居”。三年之期,他把黃州治理得井井有條,明弘治《黃州府志》贊其“有才名,多奇節,吏民懷服之”,是難得的好官。

作爲一個詩人,身在黃州的杜牧肯定不會放過周邊的勝蹟,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古戰場赤壁,公務之餘,他亦會趁興遠足。一天,他來到江邊,蹚水玩沙,偶然在泥沙下面發現一截鏽跡斑斑的“折戟”。所謂“折戟”,就是一折斷的殘戟。戟是戈和矛的結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是一種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據《史記》《項羽本紀》所載,項羽的兵器就是戟:“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再如《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他使用的兵器就是一杆戟——方天畫戟。戟又分爲單刃和雙刃,其中方天畫戟爲雙刃。至於單刃戟,也有人使用,曹操的貼身侍衛典韋,使用的雙鐵戟就是單刃戟。

杜牧寫《赤壁》替古人擔憂

作爲古戰場的赤壁,能“出土”這樣的古代殘兵,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擱一般人眼裏,這也就是旅途中的一個小插曲,一腳踢開也就完了。但是作爲詩人的杜牧卻對其充滿了好奇,不僅將它從泥沙中撿出,還小心地用水將它清洗乾淨,又仔細地磨礪出它的刀鋒。這一磨,就磨出了故事與感慨——原來這是一枚被時光淹埋了六百多年的斷戟。

雖然,它的主人是誰已無從尋覓,但是,那場驚天地、泣鬼神,一舉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勢的赤壁大戰,卻再一次攪動了詩人的心靈。於是,杜牧才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發生在赤壁這個著名古戰場上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獲得天助,火趁風勢燒燬曹營、擊敗了曹軍。時年34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纔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一邊玩味古戰場的遺物“折戟”,一邊對六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產生了濃厚興趣,並思遊八方、詩興雄起。

只是,詩人寫赤壁之戰、發思古之情,並沒有從正面戰場的慘烈來寫,而是將落腳點放到兩個女子的身上——大喬(孫策之妻)與小喬(周瑜之妻)。“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中的“銅雀”即銅雀臺,是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裏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的行樂處。

曹操的銅雀臺與“建安文學”

其實,曹操之建銅雀臺,並非是爲“鎖二喬”的。曹操建造銅雀臺的本義,是爲了彰顯武功的。據史實記載,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後,夜宿鄴城 (今河北臨漳鄴城鎮) ,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隻。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於是決意建銅雀臺於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除銅雀臺外,曹操同時還修建了金虎臺與冰井臺,即史書中之“鄴三臺”。

銅雀臺(前爲金鳳台、中爲銅雀臺、後爲冰井臺)始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此時已經是赤壁之戰的兩年後了。傳說中的“鄴三臺”,均臺高10丈,有屋百餘間。

曹操的銅雀臺究竟是爲誰而建?

“鄴三臺”建成後,曹操命長子曹丕登臺作賦,曹操的次子曹植也不甘示弱,援筆立就,也寫下了《登臺賦》一篇,文采更甚乃兄:

從明後而嬉遊兮,聊登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欣羣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天功恆其既立兮,家願得而獲逞。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上京。雖桓文之爲盛兮,豈足方乎聖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齊日月之輝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其後,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幀、陳琳、徐幹、蔡文姬、邯鄲淳等,經常聚集在銅雀臺,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在銅雀臺上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爲“建安文學”。

杜牧的“東風”喚不回

但是,杜牧仍然爲江東的孫權與周瑜捏了一把汗:假如東風不助周瑜一臂之力,一把火燒跑了曹操,那場戰爭的勝負恐怕就要改寫;如果真讓曹操贏得了勝利,那江東二喬的幸福難保,肯定會被曹操捉到北方,關進銅雀臺了。

由一件殘兵引發的思考,他最關注的就是那場大火了。如果不是“火燒赤壁”得逞,孫、劉聯軍與曹操之間,輸贏還真難料。所以,幸運的周郎應該感謝那場適時而至的東風。不僅僅是周郎,就連大喬、小喬也該對風遙拜,讓她們免遭凌辱。

曹操的銅雀臺究竟是爲誰而建? 第2張

詩中的大喬、二喬兩位女子,並不是平常的人物: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時爲東吳軍主帥周瑜的夫人。東吳不亡,她們是絕不可能被曹操虜走的;如果連她們都受到了凌辱,那肯定是東吳不保之後的事了。

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來描寫在“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後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後的屈辱,這是從細處入手。英雄美人,戰事家國,是連爲一體的,這樣的構思與寫法,可謂是神來之筆,比起直接寫戰敗的後果,更能發人深思。

杜牧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鬥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瞭解,並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但是,當權者卻偏聽偏信,不納其言,還無故遭貶,內心無怨,那是不可能的。

杜牧所生活的時代,早已沒有了盛唐的榮光,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國家和人民一同遭受了很多苦難。所以,詩人在發思古之情時,同時也在關照現實,希望能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結語

有一點讀者或許感到困惑,通曉軍事的杜牧,爲將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取得的巨大勝利,完全歸功於偶然的東風呢?他之所以這樣地寫,其真實用意恐怕還是要借史事以吐其胸中的抑鬱不平之氣。因此,《赤壁》一詩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一方面是運用即物感興的手法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另一方面,也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辜負了大好“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