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世民因一場辯論賽找到合適的治國法門,開創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因一場辯論賽找到合適的治國法門,開創了貞觀之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貞觀之治由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是唐朝第一個治事,爲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重要基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登基爲帝。面對戰後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江山,用什麼方式治理天下,成爲李世民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他召集羣臣,親自主持題爲“自古理政得失”的辯論賽,試圖找到一條實現天下大治的治國法門。

辯論開始後,魏徵提出:大亂之後人民容易教化,應當採用行仁政,施王道的儒家治國思想。

立刻招來了以尚書右僕射封德彝爲首羣臣一致反對,他們的觀點是:夏商周三代以來,人心不再淳樸,所以秦朝專用法制,漢朝雜霸道兼用,魏徵書生之言,如用其策,必亂國家。

李世民因一場辯論賽找到合適的治國法門,開創了貞觀之治

魏徵說:“三皇五帝,商湯周武,都是經過大亂,而後以王道大治,如果說古人淳樸,後世逐漸狡詐,那麼到今天,人民都應變成鬼魅,什麼手段也無法教化。”

封德彝等人堅持亂世宜用重典的霸道思想。

辯論變成魏徵一人舌戰羣臣,但是魏徵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因爲他得到了李世民的支持。那麼李世民爲什麼要支持魏徵,施行王道呢?

首先,隋末農民起義的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遠超前代,還是在隋朝最爲富庶時爆發的,但那個輝煌一時,號稱甲士百萬的大隋,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下,顯得那麼不堪一擊,不到十年便灰飛煙滅。

李世民因一場辯論賽找到合適的治國法門,開創了貞觀之治 第2張

李世民親身經歷了這一切,在大唐建立的過程中,李氏父子很好的團結並利用了農民起義軍,李世民也曾親自打敗了竇建德、劉黑闥等義軍,對人民的力量深有感觸,也頗爲忌憚。

李世民曾經說過:“爲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李世民教導太子,見太子吃飯則說:“稼穡艱難,皆出自人力,不奪其時,我們纔有飯吃;”見太子騎馬則說:“騎馬時要珍惜馬力,不使其盡力,我們才能常有馬騎;”見太子乘舟則說:“君王就像舟,百姓就像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他還說過:“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爲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李世民對人民的強大力量有了清晰的認識,纔會認清輕徭薄賦,善待人民的意義;纔會因畏懼而支持魏徵的論點,行仁政,施王道。

其次,李世民不止一次分析過隋亡的原因,隋並未出現宦官專權,外戚專政或像唐末藩鎮割據等問題,滅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隋煬帝的暴政激化了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

李世民因一場辯論賽找到合適的治國法門,開創了貞觀之治 第3張

而儒家思想講究爲政以德,以禮儀教化萬民;講究統治階級自身剋制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的慾望,修身自律,才能治國平天下;講究輕徭薄賦,鼓勵生產,達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的理想社會。只有施行王道才能撫平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創傷,才能恢復國力穩固統治基礎。所以,李世民支持魏徵的論點。

李世民與魏徵比封德彝等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準確的看到了大亂之後,人心思定的歷史發展趨勢。所以,李世民果斷的結束了辯論,並表態:“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爲如鳥有翼,如魚在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

事實證明,貞觀之治的開創與唐朝的強盛正是建立在李世民王道思想的基礎之上。通過這場辯論賽,李世民找到了合適的治國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