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世民爲何要修訂《氏族志》?李治和武則天有爲何要重修?

李世民爲何要修訂《氏族志》?李治和武則天有爲何要重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氏族志》由唐太宗李世民令人修訂,後又被唐高宗李治、武則天修改爲《姓氏錄》,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做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門閥士族起源於東漢,經三國時期的發展,到兩晉時趨於鼎盛,南北朝所衰落,隋唐時期走向了衰亡。時間跨度長達七百餘年。

門閥士族是由官僚集團組成,對時局起着主導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大部分時期連皇權都得避讓三分,東晉甚至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門閥士族卻屹立不倒,可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門閥。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叛亂,在混戰中形成了以宇文泰爲首的西魏八柱國,他們憑藉強大的武力在關中打出一片天地,之後他們重用並團結漢人士族,形成了“關隴集團”這一強有力的門閥士族集團。隨後,關隴集團成爲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政權的統治基礎

隋末羣雄混戰時,楊玄感、李密與李淵之所以能振臂一呼,應者如雲,正是因爲他們頭上有“上柱國”之後,這頂炫目的帽子,就像討伐董卓時,袁紹憑藉“四世三公”的高貴出身,一舉成爲聯軍盟主一樣。可見,唐初門閥士族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高祖李淵建唐後,所用的宰相楊恭仁、宇文士及、封德彝、蕭瑀、陳叔達等人清一色門閥貴族,且大部分是關隴門閥貴族。當時國家初定,如果沒有門閥士族的支持,統治很難有穩定下來。但這種行爲無異於雙刃劍,既然依靠門閥士族穩定統治,便得讓渡部分皇權作爲交換。而過度讓出權力,是不利於封建統治的。所以,沒有一個皇帝願意坐看門閥士族壯大。

李世民爲何要修訂《氏族志》?李治和武則天有爲何要重修?

李世民修《氏族志》,武則天訂《姓氏錄》,便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行的。可以說,兩位帝王的打擊門閥士族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不同。他們可能在意識上對促進社會進步與否,沒有明確的認識,但他們均是優秀的帝王,對干預皇權的勢力敢於不遺餘力的打擊。所以,李世民修《氏族志》,武則天訂《姓氏錄》的行爲,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因爲隋朝時,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進步,門閥士族對於土地,這一封建統治的基礎,已不再有壟斷的條件。農民輕鬆可以獲得高效簡易的鐵犁與耕牛,從而實現深耕易耨,出產的糧食交夠賦稅之後,足以豐衣足食,不需要庇護於士族大家之下。隨之,政府大力施行均田制,越來越多的農民脫離門閥成爲自耕民,所以,門閥制度從的根本已經失去,必將走向衰亡。

唐朝基本接過了隋朝的制度,還將科舉取仕這一發端於隋朝,打擊門閥士族的又一辦法發揚光大。不但如此,李世民還大力提拔漢族馬周、張亮、張行成等寒族爲宰相,進一步削弱門閥士族的力量。

李世民爲何要修訂《氏族志》?李治和武則天有爲何要重修? 第2張

而修《氏族志》是也是打擊門閥士族的一項重要手段。貞觀十二年,李世民令吏部尚書高士廉等人修《氏族志》,但高士廉顯然沒有理解李世民的意圖。修成之後僅僅是四品官員的黃門侍郎崔民幹,位列第一。因爲博陵崔氏是山東士族大家,世代顯赫,北方“崔盧李鄭”,博陵崔氏位居第一,按傳統就應該這樣。這個結果令李世民火冒三丈。將高士廉一頓臭批,說:“我與山東崔盧李鄭並無仇恨,但他們已經衰微,幾代沒有官宦,憑什麼還自稱士大夫?以婚姻爲名,多要財物。才疏學淺,還自高自大。我不瞭解世人爲何看重他們。我修《氏族志》是爲了推崇今朝冠冕,難道你們不看重我給你們的官爵嗎!”

李世民這番話將修《氏族志》的目的說的很清楚:不論你是關隴門閥也好,山東貴族也罷,或是寒門庶族,只有當上我的官,纔是豪族。不管你們前代有多深的背景,只有團結在皇帝的周圍才能富貴!維護皇權的目的溢於言表。

但李世民所修的《氏族志》仍然比較折中,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第一等爲皇族,第二等爲外戚,第三等中崔盧李鄭、王謝袁蕭等豪族不管有無當朝官職,仍名列前茅。畢竟當時門閥士族的影響仍然很深,證明李世民對士族還有所顧忌。

李世民爲何要修訂《氏族志》?李治和武則天有爲何要重修? 第3張

高宗顯慶四年,以長孫無忌爲代表的關隴門閥徹底垮臺。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許敬宗與李義府上表要求重修《氏族志》。這次重修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期,

其一:在王皇后與武則天爭奪皇后位置的過程中,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貴族集團堅決反對立武則天,其中一條理由便是,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豪門大族,而武氏爲文水小姓,《氏族志》不敘其本望。這種婚姻的壟斷是門閥士族一直所恪守的,這種本位主義既是皇帝李治所反對的,也是武則天所厭惡的。

其二:許敬宗、李義府二人均爲寒門庶族,《氏族志》也不可能有二人姓氏,二人雖在歷史中聲名不佳,但均是善於鑽營巴結的聰明人。像他們這樣的精明之人尚且無法進入帝國高層,其他富有才幹而門第不高的老實人,被埋沒的絕不在少數。所以,重修《氏族志》也代表了寒門庶族的心願。

所以,李治完成了父親未竟之志,重修《氏族志》,改名爲《姓氏錄》,五品以上官員全部進入,皇后爲第一等,許敬宗與李義府因是宰相名列第二等,而傳統的崔盧李鄭王謝等一概不論。

此舉,在官方法規上確定了以皇權爲核心的統治。代表着門閥士族不再有生存在土壤,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