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趙匡胤爲什麼能在陳橋兵變中成功奪取柴氏的江山?

趙匡胤爲什麼能在陳橋兵變中成功奪取柴氏的江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橋兵變,又稱黃袍加身,在歷史上是個存在爭議性的話題,關於這件事的討論從北宋開始就沒有停止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北宋的官方說法是趙匡胤在率軍出師抗擊入侵的遼軍之時,行軍到陳橋驛之時被下屬的部將黃袍加身推爲皇帝;而也有人認爲整個陳橋兵變這件事從頭到尾就是趙匡胤一手策劃的政治表演,目的就是爲了奪取皇位。

但不論哪種說法,其實都無法否認的一件事是,陳橋兵變最後進行得非常順利,趙匡胤登基稱帝的目標實現得很成功,甚至幾乎是在完全不流血的情況下實現的一場政變,這在充滿了刀光劍影的中國古代權力鬥爭史上確實是非常罕見的。但這同時也難免讓人感到一絲違和感。

這一絲違和感就在於,趙匡胤的這場政變實在進行地得太順利了以至於讓人有些難以置信。因爲一般來說,當王朝發生政變時,總會有忠於王朝的大臣站出來反抗,以此來維護王朝的統治。但陳橋兵變中,趙匡胤幾乎沒有受到來自後周重臣的反抗,這在中國古代史中顯得有些不可思議。

趙匡胤爲什麼能在陳橋兵變中成功奪取柴氏的江山?

要知道,後周世宗柴榮,可以稱得上是五代第一明君,雖然在位只有短短六年,但是他對於整個後周的發展和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爲之後北宋能夠統一全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如此英明的皇帝居然沒有擁躉和心腹,似乎讓人難以想象和接受。

但是,當我們帶入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就會發現,趙匡胤之所以沒有怎麼受到來自後周大臣的抵抗就輕鬆登上皇位實際上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首先就是關於柴榮爲什麼沒有心腹和擁躉的問題,事實上,不論我們怎麼來論述柴榮在五代的卓爾不羣、英明善治,我們都無法迴避一個現實:柴榮在位的時間其實也只有短短的六年,而且柴榮還是突然去世的,這導致柴榮其實根本沒有機會對自己死後的政治局面作出預先的設計。

然後就是五代時期的政治風氣問題。六年的時間似乎能幹很多事,而柴榮也的確達成了很多成就,但對於改變一個時代的風氣來說,還是過於短暫了。柴榮所處的時代,也就是我國著名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但中國北方卻換了五個朝代以及經歷了十餘位帝王的統治。哪怕我們將這五十餘年平均分配到這十餘位帝王的頭上,每一位帝王的在位時間都無法達到十年。

趙匡胤爲什麼能在陳橋兵變中成功奪取柴氏的江山? 第2張

這就使得五代時期的大臣,對於朝代的更替以及皇位的變遷,這種在中國大一統王朝時期算得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失去原本應有的敏感度。對於五代的這些朝廷大臣來說,皇位的易主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也就犯不着爲了這麼一次在五代時期常見的朝代的更替,而選擇冒着身死族滅的風險拼死抵抗。而這一點從陳橋兵變後,後周宰相範質等人被稍加威逼便納頭便拜的反應。其實便能窺見一二。

當然,陳橋兵變如此順利,趙匡胤的政治考量十分到位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雖然關於陳橋兵變到底是不是一場預先謀劃後政變一直衆說紛紜,但有一件事是後世無法否認的,趙匡胤在政變過程中確確實實基本上做到了不流血。這一點與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初和部將事先定下入城後的必須遵守的軍紀是分不開的。

中國古代史上的大部分的軍事政變,如果控制在宮廷內,那就會像是玄武門事變那種宮廷政變;如果在全國範圍內,那就是會像是靖難之役那種大規模戰爭。無論是哪一種都很難避免不進行大規模的殺戮。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軍事政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激烈政治衝突,在這樣的衝突中,流血和殺戮自然是無法避免的。

但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之初就定下軍紀,嚴禁自己手下的部將在進入京城後擾民以及欺凌大臣,更不允許劫掠。這使得原本人心惶惶的後周朝堂以及後周百姓對趙匡胤政變這件事的牴觸感大大減少,既然趙匡胤的政變不會威脅到原有的秩序,一切幾乎照舊,那麼自然也就沒有人會願意冒着危險站出來與掌握軍權的趙匡胤作對。

趙匡胤爲什麼能在陳橋兵變中成功奪取柴氏的江山? 第3張

所以,我們綜合一下會發現,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能夠如此順利就獲得成功,與柴榮在位時間過短加上突然去世和五代時期“城頭變化大王旗”的政治局面以及趙匡胤本人在兵變前對軍隊紀律的嚴厲管控等因素是息息相關的,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被北宋取代,也成了一件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