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時期的寧錦大捷最大的功臣是誰?與廠衛調動有何關係

明朝時期的寧錦大捷最大的功臣是誰?與廠衛調動有何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寧錦之戰發生於1627年,是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明遼東巡撫袁崇煥等率軍擊退後金大汗皇太極圍攻錦州、寧遠的作戰。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關於寧錦之戰的功勞問題,目前的確有爭議,根據《明史》記載來看,這份功勞毫無疑問是袁崇煥的;但是根據《明熹宗實錄》來看,這份功勞卻幾乎跟袁崇煥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屬於另外一個我們不怎麼了解的人,那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總督忠勇營兼掌御馬監印務的劉應坤,其時任總督鎮守遼東監軍,且袁崇煥已經處於被架空的狀態,這想必纔是天啓皇帝歸功於“廠衛調動”的原因。

明朝時期的寧錦大捷最大的功臣是誰?與廠衛調動有何關係

天啓帝恢復監軍制度,劉應坤等太監深受重用

按照《明熹宗實錄》的說法,寧遠之戰後,明熹宗原本對袁崇煥是抱有很大期望的,這也是提升其爲遼東巡撫的原因。不過,在發現永樂、宣德年間朝廷曾有設立鎮守、分守太監的先例後,爲了監督和遏制軍隊將領中的各種腐敗現象,天啓帝還是不顧袁崇煥等人的反對,恢復了監軍制度。

天啓六年(1626年)三月,明熹宗在遼東設立鎮守山海關等處太監一員,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總督忠勇營兼掌御馬監印務劉應坤擔任,設左右鎮守太監兩員,由乾清宮管事提督忠勇營御馬監太監陶文和紀用擔任,另設分守中軍太監三員,由乾清宮打卯牌子忠勇營中軍御馬監太監孫茂霖、武俊、王蒞(li)朝擔任,而天啓帝所說的“廠臣”便是指這些監軍太監。

至於天啓帝對袁崇煥失望,則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與後金議和導致蒙古部落離心,與後金議和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夾在明、金之間的蒙古各部對明廷越來越寒心和失望,不再與明廷同仇敵愾,且最終導致東部蒙古各部開始向後金靠攏。二是在後金進攻朝鮮之際無動於衷,當時後金主力已經進入朝鮮,袁崇煥卻執意不去進攻已經空虛的瀋陽,而且也不對朝鮮進行救援,更是拒絕策應東江鎮,最終導致朝鮮對後金臣服,而東江鎮在失去了朝鮮提供的屯田土地、軍械糧餉之後,則已經處在了崩潰邊緣。

明熹宗對袁崇煥的這些行爲極爲不滿,因此在天啓七年(1627年)二月,當袁崇煥將薊遼督師王之臣從遼東排擠走之後,明熹宗在遼東軍政事務上不但沒有更加倚重袁崇煥,反而對劉應坤信任有加。

寧錦之戰前,袁崇煥已經被架空

天啓七年(1627年)四月,就在寧錦之戰即將開打之際,劉應坤立即向天啓帝彙報了自己的戰略部署:以杜文煥駐寧遠,尤世祿駐錦州,侯世祿駐前屯,左輔加總兵銜駐大凌,滿桂則依舊駐守山海關。明熹宗予以照準。

明朝時期的寧錦大捷最大的功臣是誰?與廠衛調動有何關係 第2張

而由於前線總兵太多,爲了確保軍隊統轄,《明熹宗實錄》明確記載,“滿桂炤舊駐關門,節制四鎮及燕建四路,仍賜劍以重事權,從劉應坤請也”。也就是說劉應坤請求加大滿桂權利,而天啓帝也予以了同意,如此一來前線各路人馬包括袁崇煥的嫡系部隊都必須服從滿桂指揮,袁崇煥至此已經被架空。

不過,到了《明史》之中,滿桂的“節制四鎮及燕建四路”卻變成了“兼統關外四路及燕河、建昌諸軍”,明朝軍制“四路爲一協,三協爲一鎮”,不僅滿桂的權利被大幅度降低,而對於劉應坤的舉薦更是隻字不提。如此一來,滿桂和劉應坤在寧錦之戰中的作用被大大降低,而袁崇煥則反而被凸顯了出來。

五月十一日,對於劉應坤提出的最新軍事部署,明熹宗“俱如內鎮臣議”。前線的左輔、尤世祿加官一級,並賜赦書鼓勵;滿桂移駐前屯,孫祖壽移駐山海關,黑雲龍移駐一片石,閻鳴泰移鎮關門。兵力分佈則爲關內四萬,關外八萬,內外呼應,脈絡相聯。同時令錦州兵馬不得退並寧遠,要堅壁清野,相機堵剿。

從《明熹宗實錄》的記載來看,整個寧錦之戰期間,劉應坤與天啓帝之間的聯繫極爲頻繁,錢糧、人事和軍事部署等事務幾乎均由劉應坤所掌握,而袁崇煥在這期間除了上報戰況之外,卻很少參與直接謀劃和指揮。

戰後,明熹宗對相關人員嘉獎時,對劉應坤是“着加恩三等,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指揮同知世襲,給與應得誥命,賞銀六十兩、綵緞四表裏”,僅次於魏忠賢。而袁崇煥卻僅僅獲得“加銜一級,賞銀三十兩、大紅紵絲二表裏”。

綜上所述,說寧錦大捷是“廠臣調度以建奇功”或許有所誇張,但根據《明熹宗實錄》的記載來看,也並非沒有道理。

當然,《明熹宗實錄》和《明史》所載多有出入,大家認爲哪個更爲可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