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淝水之戰最後是什麼結果?前秦失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淝水之戰最後是什麼結果?前秦失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十一月,東晉在淝水之戰中完敗前秦,“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王苻堅先後徵調步騎112萬南下攻打東晉,東晉則以謝安之侄謝玄爲先鋒,統率八萬北府兵前往迎戰。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如此懸殊的兵力配置,此戰竟然最終以前秦的戰敗而結束。那麼,前秦到底爲何會遭受慘敗呢?北府兵的戰鬥力真的如此強悍嗎?

苻堅一統北方後揮兵南下,謝玄統率北府兵大敗前秦

“永嘉之亂”後西晉滅亡,西晉宗室琅琊王司馬睿則於太興元年(318年)在建康稱帝,延續晉朝統治,史稱東晉。而北方則陷入長期的戰亂之中,直到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後滅掉燕、代、前涼等國,並攻佔東晉樑、益二州,北方這才進入短暫統一時期。

“淝水之戰”前形勢

東晉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二月,前秦天王苻堅派正南大將軍符丕率領步騎八萬進犯襄陽,同時令荊州刺史揚楊、徵虜將軍石越率兵一萬兵出魯陽關,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則率兵五萬兵出南鄉,領軍將軍苟池、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兵四萬兵出武當,合力圍攻襄陽。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面對前秦大軍,梁州刺史朱序疏於防備,襄陽於次年二月被攻陷。之後,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淮南之戰爆發,然而由於謝安準備充分,再加上謝玄率五萬北府軍來援,結果前秦軍隊死戰四敗。與此同時,由於前秦內部生亂,雙方就此罷兵,但前秦仍然對東晉保持着軍事壓力。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駐守長江上游的桓衝率兵十萬伐秦,意圖牽制前秦兵力,減輕長江下游壓力,苻堅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自己則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弟融爲先鋒,於同年八月大舉南下。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爲前線大都督,謝玄爲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

淝水之戰最後是什麼結果?前秦失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由於前秦在兵力上保持着絕對優勢,苻堅便派本爲降將、如今擔任度支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然而朱序卻暗中提示謝石應該先發制人,謝玄遂於十一月派劉牢之發動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於肥水,苻堅認爲可以誘使東晉軍隊渡河,然後趁其半渡之時發動攻擊,因而令秦軍主動後撤。

然而,就在前秦軍隊後撤之時,朱序在前秦軍中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導致前秦軍隊瞬間陣腳大亂,晉軍趁機發動猛攻,前秦軍隊大敗。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而其餘前秦軍隊則大部逃散,淝水之戰最終以東晉的全面勝利結束。

前秦真的派出了百萬大軍嗎?實際參戰的不過約十六萬人

古代戰爭史上,號稱百萬大軍的情況並不少見,當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虛張聲勢,例如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大軍八十餘萬,其實手中軍隊不過十餘萬。不過,淝水之戰中,前秦倒是的確調動了上百萬大軍,只是並沒能徹底完成集結而已。

根據史料考證,淝水之戰中前秦動用的軍隊一共多達112萬,而這百萬大軍,主要是由苻融的先鋒軍團和苻堅的主力中軍所組成,其中兵力配置大致如下:

1、苻融的先鋒軍團:25萬。這支軍隊以苻堅之弟苻融爲主帥,另以慕容垂、張蠔等人爲將,這路軍隊於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出發,向壽陽方向進軍。不過,由於慕容垂率領的五萬大軍仍然在襄陽地區對抗桓衝軍團,因此實際抵達壽陽的,只有二十萬軍隊。後來,苻融又分出五萬軍隊,交由麾下大將樑成率領,跑去進攻了洛澗的胡彬。

2、苻堅的主力中軍:步兵60萬、騎兵27萬。爲了消滅東晉,苻堅可以說是舉國動員,從建元十九年(383年)七月開始,苻堅便下令在全國徵兵,標準爲“十丁抽一”。而在苻融軍團出發之後,苻堅也開始下令各地徵調軍隊向前線集合。

我們知道,在通訊手段和交通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想要完成全國性的徵兵,並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而從苻堅下令舉國徵兵,再到軍隊出發,中間僅僅相隔了一個多月,而正因時間如此緊張,以至於苻堅的主力軍隊,並未能按照原定計劃集合完畢。

1)幽州、冀州徵調的軍隊,未能抵達戰場。要知道,幽州距離彭城長達兩千多裏,在古代那種條件下,從命令下達到徵調軍隊,再到出發前的各種準備,一個多月的時間根本來不及。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路原本計劃爲自彭城南下的軍隊,最終沒能抵達戰場。

2)梁州、益州抽調的軍隊,未能順利出發。這路軍隊原定計劃走水路,順流而下進攻荊州,然而由於時間太過倉促,這支軍隊最終非但沒能順利出發,就連運輸軍隊的戰船,都沒能湊齊,戰爭便已經結束了。

淝水之戰最後是什麼結果?前秦失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第2張

3)苻堅親率的主力軍團,只有八千抵達戰場。這支軍隊數量最爲龐大,其中由苻堅親率麾下軍隊自長安出發,然後在項城與各地軍隊會合。然而,當苻堅率軍抵達項城之後,卻發現各地抽調的軍隊根本沒能按時完成集結,而已經抵達的軍隊也是一團亂糟糟的局面。與此同時,苻堅接到了苻融已經攻克壽陽的消息,眼看大軍根本來不及出發,於是便“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

如上所述,苻堅原本計劃的八十七萬大軍,實際上最終抵達前線參戰的,僅僅只有八千人而已。至於苻融率領的先鋒軍團,最後留在決戰前線的,滿打滿算也不過15萬而已。也就是說,雖然苻堅先後調動了上百萬軍隊,但實際最終參戰的,僅僅只有16萬左右。

前秦之所以遭遇慘敗,苻堅本人責任重大

即使前秦軍隊沒能最終完成集結,但前線的軍隊仍然比東晉多出一倍,如此情況之下,前秦之所以最終兵敗,身爲前秦天王的苻堅,可以說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前秦內部不穩,東晉衆志成城。淝水之戰爆發時,距離前秦統一北方不過剛剛過去六七年,由於此前北方政權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過複雜,此時的前秦更多隻是軍事層面上的統一,內部尚未完全穩固。當時前秦內部不少人都堅決反對再起戰端,其中便包括重臣王猛,他在臨死之前還在勸阻苻堅放棄南下。然而,苻堅卻根本沒有給國家休養生息的時間,反而在“糧草不豐、人心厭戰”的情況下大舉進攻東晉。事實也是如此,就在前秦南下之際,負責鎮守洛陽的北海公苻重便翻盤了,雖然這次叛亂很快就被平息,但足以說明前秦內部的不穩。而東晉方面,雖然長江防線分別由桓氏和謝氏掌控,但謝安早在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執掌朝政後,便開始調和雙方的矛盾,從而使得淝水之戰時雙方能夠攜手抗敵,肥水決戰前桓氏精銳盡出牽制前秦軍隊,便是謝安努力之下的結果。

2、前秦軍心不穩,東晉精銳軍隊。前秦雖然號稱出兵一百多萬,然而不僅抵達前線的軍隊數量較少,且這種舉國徵兵,“十丁抽一”的徵調,雖說能夠迅速凝聚起龐大的兵力,但那種從民間臨時徵調的軍隊,軍心士氣又如何保證。事實上也是如此,當苻堅的前鋒在肥水戰場遭遇慘敗之後,原本在項城集結的大軍,便迅速逃散的一乾二淨了,僅僅只有鮮卑慕容垂部的幾萬人馬還算完整。而東晉方面卻不同,雖然兵力方面處於劣勢,但卻是在精心挑選之後,經歷了長達六七年訓練的精銳北府兵,這是一支戰鬥力極爲強悍的軍隊,在前秦軍隊潰敗之下,基本可以說是單方面的屠殺了。

淝水之戰最後是什麼結果?前秦失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第3張

3、前期輕敵狂妄,後期草木皆兵。苻堅對於內部的問題其實也並非沒有意識到,但他卻寄希望於“有衆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優勢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龐大軍威,從而意圖嚇退或迅速征服東晉,這顯然就是一種極度輕敵而又自傲狂妄的表現。然而,當樑成所率的五萬軍隊被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眼看軍心士氣迅速下降,包括苻堅在內的前秦軍隊又產生了畏敵的情緒。當苻堅與苻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的情形後,竟然對苻融說“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甚至已經是“憂然有懼色”。主帥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普通士兵,而這也是當朱序一通擾亂軍心的舉動之後,前秦大軍便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苻堅用人不擇賢愚、賞罰失明也是個重要因素,他對於漢族官員始終懷有戒心,卻太過寵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機分子,不聽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議,反而對慕容垂等人的阿諛奉承倍加讚賞,結果不僅導致自己戰敗,最終就連前秦也就此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