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朝時期士兵的待遇如何?都有什麼樣的補貼

唐朝時期士兵的待遇如何?都有什麼樣的補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文章。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十分風靡,不僅再一次印證了馬伯庸老師“鬼才”般的文字天賦,更掀起了觀衆和讀者對唐朝文化、制度的研究熱潮。在劇中,主角張小敬是第三十三折衝府第八團的一員,曾當過十年的西域兵。需要說明的是,在原著中,張小敬是受傷的士兵,他的左眼在打仗時受傷,僅存一隻右眼,這和劇中有所不同。

《長安十二時辰》原著第一章《巳正》中第一次出現張小敬的名字,當時徐賓對李泌介紹張小敬時曾說:

他叫……叫張小敬,從前在安西都護軍中做一個什長,後來敘功調回長安,在萬年間擔任不良帥已有九年,我想或許合李司丞之意。

張小敬是在軍中受傷之後,到了長安萬年縣擔任“不良帥”的,作爲一個傷兵,他在唐朝如何立足的呢?本文不談劇情,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以及聞無忌等人從戰爭上受傷返回,來看唐朝對傷亡將士的處理制度。

一、唐朝以前對傷亡士兵的處理方式

冷兵器時代,戰爭的殘酷不言而喻。有戰爭,就意味着會出現傷亡的將士,這是戰爭無法迴避的問題。因爲有將士傷亡,從最遠古的戰爭開始,戰場救助、軍事醫學就應運而生。這就意味着,將士傷亡問題的處理,有較爲漫長的發展歷程。

早在商朝末年,武王伐紂,周武王就對軍隊中傷亡將士非常重視,命令軍中必須配有“醫官”和藥品。據姜尚在《六韜》中記載:

(軍中)方士三人,立百藥,以治金瘡,以痊萬病。

這裏的“方士”指的是醫官,也就是說,在商朝末年,西岐的軍隊中就已經配備了3名醫官,並且配備各種藥品,用來治療將士們的傷病。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相互攻伐,士兵傷亡對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孫子兵法·行軍篇》有云:“軍無百疾,是謂必勝。”當時已經普遍意識到,把士兵傷亡的問題處理好,是增強戰力的保證。春秋時期,墨家學派在《墨子》中曾大篇幅來呼籲統治者來關注將士傷亡問題,甚至提出,戰場結束後,戰爭雙方應該暫停兵戈,派人到戰場上帶走各自的傷員,並且埋葬各自的陣亡將士。《墨子》的思想體現了他“兼愛、非攻”的核心思想,戰爭雖然殘酷,這種呼籲是人文關懷中的一大進步。

唐朝時期士兵的待遇如何?都有什麼樣的補貼

戰爭結束後,對傷亡士兵的安置問題,在春秋時期也有相關記載。《墨子》曰:

傷甚者令歸治病,家善養,予醫給藥,賜酒日二升,肉二斤,令吏數行閭,視病有瘳,輒造事上。詐爲自賊傷以闢事者,族之。事已,守使吏身行死傷家,臨戶而悲哀之。

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受重傷而不能參加戰鬥的,要讓他回家養傷,並且賜他們藥、酒、肉等,還讓官吏去探視。

到了秦漢時期,傷患的處理制度日漸完善。在敦煌曾出土大量的漢簡和藥函,上面記載了秦朝和漢朝時期對將士傷患的治療和處理。包括傷情診斷過、治療過程等,非常詳細。這說明,在秦漢時期,軍事醫學的發展已經成熟。

除了受傷的士兵,對於陣亡士兵的處理,也有相關記載,在《吳子·尉繚子兵法》中記載:

有死事之家,歲使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

注意,這裏的“歲”,是指“每年”,不是一次性的慰問。在《秦律雜抄》中也曾記載: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陣亡人的兒子或兄弟,可以繼承前人的爵位和財物。

漢朝時期,對於陣亡將士,朝廷會給予衣棺,給家屬撫卹金。對於失去父母的戰場孤兒,朝廷也會給予撫養。最著名的,莫過於漢武帝撫養的羽林孤兒,漢武帝曾說過“孤不能自活”,因此收養這些烈士遺孤。

當然,不管是秦朝還是漢朝,陣亡將士的級別越高,受到的撫卹待遇將會也高。普通士兵和將領還是有區別的。

三國時期,曹操曾頒佈《軍譙令》,專門用於撫卹傷亡戰士,文曰:

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

也就是說,對於傷亡的戰士,朝廷不僅賜予他們土地,還會賞賜耕牛,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受到優待。

兩晉和南北朝時期,普遍採用減免賦稅的方式來撫卹傷亡士兵和其家屬。有傷殘的士兵,如果還能爲朝廷出力的,也會優先錄用。

綜上所述,在唐朝之前,統治者已經非常注重將士傷亡的問題。在照料傷患、撫卹家屬等方面,都在進步。這給唐朝處理傷亡將士提供了經驗。

有唐一代,戰事頻發,有對外於東西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龜茲、高句麗、大食、日本的戰爭,對內有統一中原、農民起義、安史之亂、宗室內亂等戰爭。所以,在唐朝,對傷亡將士的處理,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接下來,從受傷將士和陣亡將士兩個方面來論述。

二、唐朝對受傷將士的處理

唐朝時期士兵的待遇如何?都有什麼樣的補貼 第2張

唐朝建立了較爲完善的法律體系,對於受傷將士的處理,也有法律保證。例如《唐律疏議》規定:

諸丁匠在役及防人在防,若官戶、奴婢疾病,主司不爲請給醫藥救療者,笞四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

也就是說,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在邊防駐守,如果士兵有傷病,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他的上級會受到責罰。如果因此致死,責任人可能會被判一年徒刑。

除了法律以外,帝王的詔敕也對傷患加以照顧。例如,《通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親征高句麗時,有士兵遭遇傷病:

(李世民)招至牀前,問其所苦,仍敕州縣厚加供給。

在軍事醫療方面,唐朝也有較大的發展。唐朝不僅在軍隊中設有醫官,皇宮內有太醫署,其中有一部分太醫是承擔軍隊將士的傷患救治工作。

唐朝各各州縣都設有參軍一職,主要負責境內軍對的全面工作,包括醫藥、治療傷患等。

在行軍作戰的過程中,將士們會大量傷亡,醫官的工作會非常繁重,但絕不能放棄對將士們的治療。據《大唐衛公李靖兵法》記載:

如棄擲病兒,不收拾者,不養飼者,檢校病兒官及病兒傔人各杖一百;未死而埋者,斬。

可見,如果有人遺棄病患,輕則杖責,重則斬首。

唐朝軍中設有檢校病兒官一職,士兵受傷後,他們要每天統計和記錄傷患的數量、病情,以及恢復情況。

戰爭結束後,對於受傷,不適合再上戰場的士兵,朝廷也會給予撫卹和幫助,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第一,賞賜金錢、布匹等,提高因將士們的生活質量。《長安十二時辰》中聞染的父親聞無忌,就屬於這一類。

第二,賞賜農具、耕牛等,提高將士家庭的生產力。

第三,賦稅減免,唐朝百姓需承擔賦、稅、役,對於因傷病而退役士兵的家庭,給予一定程度的賦稅減免,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

第四、給予就業幫助,對於那些不在上戰場,但仍有餘力的傷患,唐朝會優先將他們安排在地方防務、治安等職位上,儘量讓他們吃上“公家飯”。地方衙役、武職吏員等職位,都是受傷士兵較爲常見的歸宿。在《長安十二時辰》原著中,張小敬的眼鏡受傷後,便被安排在萬年縣“不良帥”的職位,協助縣令維護一方治安,就是唐朝對受傷士兵的優待之一。

三、唐朝對陣亡將士的處理

唐朝時期士兵的待遇如何?都有什麼樣的補貼 第3張

在戰場上,受傷固然是一件悲傷之事,但相比起來,陣亡士兵則更爲讓人悲痛。唐朝對陣亡士兵的處理,也有相對成熟的制度。這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對陣亡將士的處理,第二是對其家屬的撫卹。

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說的陣亡將士,指的是在戰場上與敵軍搏殺而亡的,並不包括違反軍紀、叛逃等被本方誅殺的將士。

首先,若是將士當場陣亡、或是受傷不治而亡,第一步要做的是如何處理他們的屍體。據《唐律疏議》規定:

諸從徵及從行、公使於所在身死,依令應送還本鄉,違而不送者,杖一百。

即:按照唐朝的法律,陣亡將士的屍體應該運回他的故鄉安葬,《冊府元龜》也曾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詔:

遞其屍櫃還鄉,棺斂而葬焉。

可見,唐朝陣亡將士的屍體,大多還是被要求運回故鄉安葬。

其次,對於陣亡將士們的遺物,也應該隨屍骨一起,被送回他的家鄉,交給他的家屬。然後,當地官府要負責幫助家屬來安葬陣亡將士,主要是官府承擔喪葬費用。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陣亡將士的屍首都能帶回家鄉埋葬。因爲在戰爭中,總會有因天氣儼然、戰場失利、路途遙遠等因素,導致了陣亡將士屍體的另一種處理方式——祭埋。在《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記載了對祭埋將士的要求:

埋不必備以棺槨,務令權宜,輕重摺衷。如賊境死者,單酌祭酹,墓深四尺。

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採用祭埋的方式來處理陣亡將士,必然是因爲事急從權,但所葬之處,會留下標記,以供兵部派人專門祭祀。有時爲了鼓舞士氣,肯定戰死的將士們的功績,唐朝還會爲這些陣亡將士立碑、建廟。例如,唐朝的昭福寺、普濟寺等,最初都是用以悼念陣亡將士而建的。

除了將士本人外,將士的家屬的撫卹工作,也是重點工作之一。如賞賜土地、財物等。唐代,軍官和士兵都可以擁有一定的田地,如永業田、勳田等。軍人如果陣亡以後,他們的土地可以繼承給他們的家屬。《通典》就曾說:

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孫雖未成丁,身分地勿追;其因戰傷篤疾殘廢者亦不追減,聽其終身也。

關於物資方面的撫卹,唐朝除了令當地官府負責士兵的安置意外,還會賞賜家屬糧食和布匹,同時,也有免除賦稅等優待,也可以讓其家人繼承陣亡者的職位。

《唐大詔令集》記載,武則天曾詔令說:其子孤惸者,州縣給糧安養。

就是說,對於陣亡將士的孩子,如果家中無力撫養,州縣也要給糧食來撫養。

唐朝時期士兵的待遇如何?都有什麼樣的補貼 第4張

綜上所述,不管是對受傷的將士還是陣亡的將士,唐朝都已經有了成熟的處理制度。

四、唐朝對傷亡將士處理方式的歷史意義

將士傷亡問題,不是純粹的軍事問題,它和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這千絲萬縷的關係。唐朝救治傷患、撫卹家屬的做法,對後世影響重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政治影響上,傷亡士兵看似一個單獨羣體,實際上他是軍事和戰爭的一部分,是全面考慮戰爭後果的重要一環。唐朝處理好傷亡將士的問題,實際上是對將士們的一種鼓舞,是通過善後的方式,來鞏固軍事和政治。這種方式,在歷史沿革中被後世學習,影響深遠。

第二,在社會經濟上,傷亡士兵極其家屬,在家中經歷生產力損失和情感傷痛之後,如果不妥善處理,畢竟引起復雜的社會矛盾。唐朝吸取前人的經驗,妥善處理了這一環節,爲大唐社會經濟排除了一項隱憂,爲唐朝的繁盛做了鋪墊。

第三,在文化歷史上,唐朝傷亡將士的妥善處理,凸顯了唐朝對將士們的重視,鼓舞了百姓參軍的熱潮,對唐朝邊塞詩歌、戰爭詩歌有着深遠的影響,誕生了許多“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名句。同時,唐朝對傷亡將士的妥善處理,也促進了佛教、醫學等領域的發展。對宋、明、清等朝代影響很大。

但是,唐朝對傷亡將士的處理方式也有其侷限性,例如到了唐朝後期,繁鎮割據嚴重,很多關於傷亡將士的法律和政令形同虛設等。

即使如此,唐朝對傷亡將士完善的處理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