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武很受竇太后寵愛,爲何卻沒爭過劉徹呢?

劉武很受竇太后寵愛,爲何卻沒爭過劉徹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景帝劉啓即位後,也存在了很長時間的儲君之爭,經過殘酷的政治鬥爭後,只有劉徹成功登基稱帝,成爲威震歷史的漢武帝。作爲劉徹最大的競爭對手,樑王劉武是最早被提名儲君的,也是最不甘心失敗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劉武是漢文帝劉恆的小兒子,也是竇太后最寵愛的兒子。劉啓即位後,竇太后成爲太后,在朝中有着很大的影響力。他寵信劉武,給予了很多超規格的待遇,使其成爲劉氏諸侯王中最爲特殊的存在。竇太后給了劉武大量賞賜,劉啓看在母親的面子上也對弟弟非常照顧,允許其大興土木,封國土地更是達到四十個縣。劉武因受到竇太后的寵愛,得以留在京城長安,而不用返回樑國。他出行的規格嚴重超標,據說可比劉啓的天子規格,這讓朝中大臣感到不滿。而竇太后這麼做的意圖很直接,就是要力推劉武成爲漢朝儲君。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劉啓也曾一度鬆口,在酒後答應將劉武立爲自己的繼承人。可是這個承諾卻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很多朝廷大臣都紛紛表示反對。尤其是竇太后的堂侄竇嬰,他是負責太子事務的詹事,在這個事情上有發言權。他直接向劉啓上書,以漢高祖劉邦定下的成例,請求劉啓堅持以嫡長子爲皇太子的制度。這事在竇嬰的攪和下不了了之,劉武也沒有成爲漢朝儲君。竇太后便因此憎恨竇嬰,處處找竇嬰麻煩。而竇嬰也嫌棄詹事的官職太小,乾脆稱病辭職。竇太后乾脆開除了竇嬰進宮的名籍,不許他節日進宮朝見。

因爲劉武當儲君的事情,竇太后和竇嬰的關係鬧得很僵,甚至扯破了臉皮。兩人本是姑侄關係,按理在朝中應該互相扶持。而竇嬰卻跟竇太后唱反調,破壞了推舉劉武當儲君的計劃,以至於兩人斷絕了來往。很多人讀史書看到這裏時也感到非常疑惑,對竇嬰反對竇太后的行爲無法理解。

實際上竇太后力推劉武爲儲君,目的是要在劉啓之後扶持一位聽自己話的皇帝。這樣她就能以太后身份臨朝聽制,這是要仿照漢高祖皇后呂雉的做法。而這種做法在竇嬰看來是缺乏政治遠見,也是利令智昏,也是招災惹禍的行爲。這樣的行爲不但無益於竇家在朝中的勢力,甚至會給竇家帶來滅頂之災。

劉武很受竇太后寵愛,爲何卻沒爭過劉徹呢?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雉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她甚至在漢惠帝劉盈去世後廢立皇帝,獨攬朝政大權,搞出了權傾朝野的呂氏外戚集團。最後這個集團在開國元勳和劉氏諸侯王的聯合下被剿滅,呂氏家族及其親屬也在諸呂之亂中被屠殺殆盡。這個事情在漢朝初年鬧得很大,也成爲了朝廷中非常忌諱的事情之一。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朝政中,凡是類似於呂雉掌權時期的政策,都會受到朝廷大臣的羣起而攻之。所以太后臨朝稱制成爲朝廷大臣的逆鱗,也是開國元勳家族和劉氏諸侯王共同反對的。

竇太后扶持劉武爲儲君,不但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規則,而且是要走太后臨朝稱制的路線。這樣的明顯的意圖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朝廷大臣紛紛反對。如果讓竇太后堅持的搞下去,必然讓竇氏和朝廷中的大臣針鋒相對。朝廷大臣和開國元勳家族雖然與各地的劉氏諸侯王不和,但在太后臨朝稱制的問題上態度確實一致的。如果竇太后強硬的力推劉武爲太子,必然會迫使開國元勳家族再次和劉氏諸侯王聯合,這將重現諸呂之亂前的政局。權傾朝野的呂氏外戚集團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覆滅的,竇氏難道比呂氏有着更大的權勢?

將竇氏和呂氏進行比較,顯然竇氏是遠遠不如呂氏的。首先,竇太后本人的政治能力就遠不如呂雉,除了野心勃勃外,可以說是一無是處。她能成爲皇太后,是因爲漢文帝劉恆的寵愛,加上兒子劉啓當了皇帝。她是志大才疏的典型,雖然後來也多次想要力推劉武上位,但都沒有成功。甚至在劉徹被立爲太子後,她還暗中與劉武密謀,這些都爲朝廷的政治鬥爭埋下了隱患。她的這些做法不但無助於劉武,甚至讓劉啓厭惡野心勃勃的劉武。這種做法不是賢明的母親該有的態度,而是把兒子往造反的死路上引。

劉武很受竇太后寵愛,爲何卻沒爭過劉徹呢? 第2張

其次,竇氏在朝中的勢力是遠不如呂氏的,根本不可能支撐其劉武與開國元勳、其它諸侯王的權力鬥爭。呂氏集團之所以強大,除了呂雉本人的權勢外,他們在漢朝建立過程中也是功勳卓著的。劉邦建立漢朝的兩大心腹集團,就是沛縣鄉黨集團和呂氏外戚集團。而這兩個集團又互相聯姻,利益鏈盤根錯節控制了朝廷的大部分權力。竇氏雖然因竇太后的緣故享受很多超規格的待遇,但大多是虛榮性質的,並沒有實質性權力。竇嬰算是竇氏子弟中最有前途的,也只是掌管太子事務的詹事而已,又哪裏能跟權傾朝野的呂產、呂祿等人相比?

第三,有了呂氏外戚集團的前車之鑑,朝廷中對太后臨朝的事情保持高度警惕,只要有風吹草動就羣起而攻之。竇太后雖然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給予了劉武很多超規格的待遇,讓劉武封國的勢力在劉氏諸侯王中也出類拔萃,但還沒有到挑戰朝廷和劉氏諸侯王的程度。而當時的劉啓纔剛剛即位不久,皇權在朝中並不穩固,所以竇太后的行爲完全是在作死。竇太后這種意圖過早的暴露,只會給劉武帶來滅頂之災,而竇氏也會被牽連獲罪。如果使得開國元勳家族再次和劉氏諸侯王聯合討伐,竇氏的結局不會比呂氏更好。

上述的種種情況,竇嬰在朝廷中是非常瞭解,所以纔在扶持劉武做儲君的意見上強烈反對。他公開上書反對劉啓酒後的承諾,甚至不惜跟竇太后撕破臉皮,還辭去詹事的官職,實際上是在政治上給竇氏家族避禍。他是用這種方法來減少朝中大臣對竇氏的猜忌,避免竇氏墮入呂氏的結局。

竇太后雖然地位崇高,在朝廷中影響力很大,但都是基於劉恆和劉啓父子的,並不能直接代表竇氏在朝中的態度。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家族子弟在朝廷的態度向來是男人代表的。即便竇太后是竇嬰的姑姑,又是皇帝劉啓的母親,但都不能直接左右竇氏家族的政治態度。

竇氏家族本來是貧苦之家,竇太后的父親爲避秦時亂而隱居,不幸墮河而死。竇太后有兩個兄弟,分別爲竇長君和竇廣國。因爲竇太后受到劉恆寵愛的關係,所以她的兩個兄弟都被封侯,家族中也被賜予很多田產財富,也讓着兩兄弟遷入長安居住。竇氏本身並無根基,竇氏兄弟也沒有太多才華,所以他們只能在享受侯爵帶來的榮華富貴,而不能進入朝廷參政。竇嬰雖然是竇太后堂兄之子,但從小拜名師學習,先後被提拔爲吳國相和詹事,是竇氏在朝廷中的代表人物。如果竇嬰對竇太后的行爲默認,則代表竇氏力推劉武爲新的儲君人選。

竇氏雖然勢力不強,但地位尊崇,是典型的後黨外戚。有了呂氏的前車之鑑,朝廷內外不可能不對竇氏抱有警惕之心。當初呂雉亂政,也不是她一個人搞出來的,而是呂氏外戚集團和與呂氏聯姻的沛縣鄉黨、開國元勳們配合的結果。竇太后力推劉武爲儲君,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圍繞劉武爲中心拉攏朝廷大臣,這就逐漸走上了複製呂雉亂政的道路。而竇氏作爲竇太后孃家,竇嬰一旦配合,必然在朝中形成新的勢力,甚至成爲竇氏外戚集團。這是朝廷大臣和劉氏諸侯王都不允許的,甚至會第一時間動用暴力手段來阻止。

竇嬰強烈反對劉武當儲君的行爲,就是藉此與竇太后劃清界限,以安朝廷內外的心。他辭去詹事官職,是表示竇氏並無把控太子之位的想法,也是進一步表示自己沒有組建竇氏外戚集團的意願。這種政治態度,就明顯與呂氏的做法表現不同,也讓朝廷大臣沒有猜忌懷疑的必要。竇太后雖然大怒,開除了竇嬰進宮朝見的名籍,卻在客觀上幫了竇嬰的忙,徹底打消了朝廷和劉氏諸侯王的疑慮。如此一來,竇氏便洗清了自己的嫌疑,可以在朝廷的政治旋渦中自保。從這個角度看竇嬰在政治上的敏感性是遠超竇太后的,這個操作也是非常明智的。

此後竇嬰一直處於隱居狀態,直到七國之亂爆發才被劉啓重新任用。然後竇嬰便積極與朝廷大臣、開國元勳等家族靠攏,反而遠離地位尷尬的劉武,其目的就是選邊站隊,爲竇氏爭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歷史的發展證明了竇嬰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就是在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才從朝廷中脫穎而出,位列漢朝太傅和大將軍的高位。可以說竇嬰在漢文帝和漢武帝兩朝成爲朝廷重臣,靠的不僅僅是竇太后的特殊身份,更多的還是他對朝廷局勢的把控。如果徒具野心,而沒有這樣的政治素養,是不可能有如此的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