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真實的法正真有那麼厲害嗎?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真實的法正真有那麼厲害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不容諱言,在三國這段歷史裏,法正對於西蜀國的建立的確起過不小的作用。法正也的確是在公元220年去世的。所謂三國斷代,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算起,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稱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222年,孫權稱王,建立吳國。中國正式進入了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其實,在這一年去世的人很多。除了法正,還有曹操、程昱、夏侯惇、黃忠、呂蒙、甘寧、關羽等人。

但法正也絕沒有那麼大能量,可以阻止三國鼎立的形成。

法正原來是劉璋的部下,劉備圍成都時,法正勸說劉璋投降,後來又協助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的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爲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史書記載,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劉備爲了表示他對法正的重視,追諡他爲翼侯,這也讓法正成爲劉備時代唯一一位去世後有諡號的大臣。

法正善於奇謀,在劉備的西蜀國,被陳壽稱讚爲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

注意!陳壽把法正比作程昱、郭嘉,而不是荀彧、荀攸。凡瞭解三國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但最倚重的仍然還是荀彧、荀攸叔侄倆。你別看程昱、郭嘉也在五大謀士裏面排列着,畢竟不是最倚重的人。

如果法正是劉備最倚重的人,陳壽一定會說:“法正對於劉備的作用,可比荀彧、荀攸。”

假如陳壽真那麼評定法正,也就證明法正在當時的作用已經超越了諸葛亮。

我們來看看法正這個人的主要經歷、性格特徵、做人做事風格。

1,建安初年,由於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不是個善於用人的人,很久之後法正才當上新都縣令,之後又被任命爲軍議校尉。

2,建安十三年(208年),張鬆出使曹操,受到冷落。歸來後勸說劉璋與劉備交好。不久以後,曹操在赤壁戰敗,劉備的勢力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劉璋問何人願意聯絡劉備,張鬆舉薦了法正。法正一開始辭讓,並不樂意,後來不得已只好前往。劉備見到法正後,“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也就是說,劉備讓法正感到,劉備是真的非常器重他,你喜歡什麼,我劉備就滿足你什麼。就像當初燕太子丹對待刺客荊軻一樣。

法正覺得劉備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後,便與張鬆密謀,決定暗中擁戴劉備。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真實的法正真有那麼厲害嗎?

3,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說曹操準備派遣司隸校尉鍾繇征討張魯,因此懼怕曹操得漢中後兼併益州。張鬆於是勸劉璋迎接劉備入蜀,讓他討伐張魯。法正於是再次被任命爲使者,與孟達各率兩千人出使劉備,迎請劉備入蜀。法正於是暗地裏背叛了劉璋。

4,劉備入蜀後,法正和諸葛亮、伊籍、劉巴、李嚴一起制定《蜀科》,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

然而,法正雖然擅長軍事謀略,但在政治謀略上不足,只知因循守舊,不會變通。因此與諸葛亮產生了較大分歧。好在兩人相處時間不是太長,既沒有形成仇怨,也沒有對蜀國造成什麼危害。

5,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眥必報。他在掌握了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權後,曾經對他有過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顧;與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得到了他的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真實的法正真有那麼厲害嗎? 第2張

6,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降伏張魯,但沒有繼續進攻益州,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

法正分析後認爲,曹操大軍撤走,一定是內部出了問題,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劉備採納了,結果果然一舉成功。劉備自立爲漢中王,任命法正爲尚書令、護軍將軍。

7,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爲劉備股肱之臣。《先主傳》載:諸葛亮爲股肱,法正爲謀主。雖然法正和諸葛亮性格和興趣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爲重,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

從上面法正這段經歷來看,法正這個人軍事謀略的確是其長處,政治謀略是其短處。儘管是劉備後期的謀主,但這個人的格局顯然不大。屬於睚眥必報的人。只是劉備特別信任他。但由此便把法正擡高到可以阻止三國鼎立的高度,顯然是胡扯。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將來能有多大的出息,多大的造詣,他的格局和人品是其最首要的決定因素,而不是他的才華。

一個沒有強大格局、沒有良好人品的人,不管他的才華有多大,客觀上在這個社會上造成了多麼大的影響,他最後的結局都只能是遭人唾棄。格局、人品,直接又決定了他的才華的發揮程度。也就是說,第一是格局,第二是人品,第三才是才華。

幸虧劉備給予法正的權利還不夠大,假如劉備讓法正統攬蜀國所有軍政大權,就像他信任諸葛亮那樣,亂蜀國者,肯定是法正,不會是別人。

另外,法正在軍事謀略上,既沒有諸葛亮的氣魄,也沒有東吳魯肅的戰略眼光,更沒有曹魏陣營荀彧的大戰略規劃。這也就決定了西蜀在軍事上的處處被動。在這方面,倒的確像程昱、郭嘉那樣,揣摩敵人的心理,倒是做到了極致。

然而,一個謀士,假如只是把軍事當做他的長處發揮,而不懂政治,沒有大的格局,沒有大戰略眼光,顯然只能看到一城一地之得失,不足以謀劃一個集團的長遠利益。

我之所以說法正格局不大,還有一個原因。法正投奔劉璋,很久纔得到一個縣令的職位,有點沒把自己當人看的意思。咱們再看看諸葛亮,我就在南陽耕作,每天和高明人士縱論天下,誰都不依附。這叫什麼?自擡身價。

劉備你不是缺謀士嗎?徐庶給你舉薦諸葛亮,但又告訴你,這個人很清高,你得誠心誠意去請才行。

劉備去了,請一次,諸葛亮說了:“一次不行,你誠意不夠”;劉備無奈,再去一次,諸葛亮又說了:“兩次也不行,還差點火候。”劉備急了,那我就請你三次。諸葛亮點點頭:“這還差不多,行!看來你是真缺人,需要我,我跟你走,幫你搞搞。至於搞得好不好,你都怪不着我。”

這纔是真正的大才!當然,這是小說的描述,但諸葛亮隱居南陽,等待明主出現,這倒是真的。

再看看魯肅。魯肅去了東吳,周瑜勸他留下,魯肅執意要走。周瑜擔心他離開,只好急忙舉薦給孫權。並告訴孫權:“這是個經緯天地的大才,你可不能讓他走了。”

孫權一聽,立即把魯肅當成久別重逢的朋友,晚上睡在一起縱論天下,這才感動了魯肅。

我們還可以看看龐統,劉備給他一個邊遠縣令,他只顧每天喝酒,不理縣事。這是什麼?你們大材小用,我也只能和你們虛與委蛇。

故此,我認爲,假如說沒有荀彧、諸葛亮、魯肅,還真就不好說三國這段歷史究竟會怎麼樣,至少肯定會缺了那麼一點色彩。但沒有法正,絲毫不會影響現在我們看到的三國鼎立局面。

退一萬步說,如果法正真有那麼大能力阻止三國的出現,那麼,他即使在益州劉璋處,就能夠阻止劉備進川,三國鼎立也就不會出現。根本不用等到跟了劉備才發揮出來那樣的光芒。在那種亂世,有大才能的人物,只要他願意,在哪兒都能夠發出他應有的亮光。

司馬徽、崔州平、石廣元並沒有出世,但仍然讓後世的人們記住了他們的名字。可見,黃金埋得再深,只要有人願意刨,總有人會把它刨出來。

如果不是遇到劉備,法正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能不能留下任何痕跡,還真不好說呢。或許只能在劉璋處默默無聞,終老一生,更別說進入《三國志》,青史留名了。

三國鼎立的局面,和中國歷史所有的改朝換代同樣,都是歷史大趨勢各種紛亂複雜的因素和各種力量交織在一起促成的,非人力可以控制和阻撓。別說法正阻止不了,就是荀彧、諸葛亮、魯肅,再加上三國時期的所有大人物,都綁在一起,恐怕都無法阻止。

任何一種歷史大趨勢,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主觀因素爲轉移的。英雄人物的作用,並不是阻止一種歷史趨勢的形成,而是在這種歷史大趨勢面前,順應形勢,因勢利導,找準自己的位置,該發光的發光,該發熱的發熱,該發燒的發燒,在歷史這個大舞臺上,站好自己的隊,背好自己的詞,唱好自己的戲,而不是阻止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即使是某些極其偉大的人物,也最多隻能是引導歷史車輪改變路徑,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往前走。而法正顯然和偉大二字毫不相干。

故此,“法正不死,便無三國”這種說法,如果是爲了製造一個噱頭,讓三國這場戲唱得紅火熱鬧點,倒是情有可原。假如說,是作爲一種歷史結論,則肯定是一個悖論,毫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