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宋朝始終無法戰勝蒙古騎兵?

爲什麼宋朝始終無法戰勝蒙古騎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就算歷史上的蒙古帝國再如何遭人詬病,但必須得承認的是,在曾經蒙古帝國的鐵騎之下,西夏不是對手,南宋不是對手,金國不是對手,中亞、西亞的衆多國家都不是對手,包括歐洲也不是對手,若非蒙古帝國自身內訌的原因,已經伐掠至地中海沿岸的蒙古騎兵們可能繼續征戰,而非原地建立汗國。

南宋面對南下的蒙古大軍,是真的打不過。很多人不能理解爲什麼當時南宋要聯合蒙古攻打金國,而不是讓金國獨自面對蒙古,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真正原因在於當時的南宋已經完全無法拒絕蒙古。

公元1231年,成吉思汗之子拖雷強行借道南宋,宋理宗知道無法抵抗蒙古,這才象徵性的被迫一同滅金。金哀宗找上宋理宗,闡述“脣亡齒寒”的道理,但是面對以往的敵人,以及面對無法拒絕的蒙古,南宋還是繼續了攻金之路,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南宋開始直面蒙古帝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爲畸形的一個國家,從經濟方面來看,富宋之名享譽世界,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營造出中國歷史上最爲富庶的朝代;從文化來看,宋朝是對文人最爲寬容的年代,宋詞乃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獨特瑰寶,宋朝時期的書法、繪畫等藝術也有突出的發展,不論是《清明上河圖》還是《千里江山圖》,都是難得的繪畫珍品。

但宋朝的軍事發展着實讓人無法理解。宋朝重文抑武的策略,是趙匡胤建立宋朝就定下的。趙匡胤自從通過兵變登臨帝位後,那叫一個提心吊膽,生怕再來個復刻版的自己,於是玩了一出“杯酒釋兵權”。

爲什麼宋朝始終無法戰勝蒙古騎兵?

分散了原本將領手中的兵權還不夠,爲了害怕日後有武將篡奪自己子孫的帝位,他就開始大肆打壓武將,宋朝的軍事系統有一個千古未有的特點,就是“將不見兵,兵不見將”,將領自己是不允許擁有熟悉的部隊的,要打仗都是出發前臨時安排。完全不瞭解的士兵與將領,自然難以信任與配合,宋朝在軍事方面的孱弱也是意料之中了。

那麼宋朝真的就沒有能打的將領,沒有贏過北方諸多政權的機會嗎?還真有,兩宋交替期間,宋朝出了不少能打的將領,除開我們熟悉的岳飛以外,還有宗澤、李綱、韓世忠等,甚至我們更加熟悉的文人辛棄疾與范仲淹,實際上都是帶兵的一把好手。

但問題在於趙構怕啊!他自己的皇位本就是撿漏而來,生怕南宋武將太給力,真一路達到金國腹地,將雪鄉二聖迎回,因此纔有了岳飛含恨而終,其他武將接連失意,辛棄疾、范仲淹等只能靠着當文人大放異彩。

爲什麼宋朝始終無法戰勝蒙古騎兵? 第2張

面對軍事實力一直強大不起來,且從未徹底改變的南宋,蒙古帝國鐵騎自然以一種摧枯拉朽之勢佔領了中原的大好河山。

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作爲一直在草原上生活的遊牧民族,蒙古完全無法融入早已自成體系的神州大陸,貴族們只知享受,對於國家統而不治,使得百姓怨聲載道;再加上蒙古帝國內部的分裂,以及長期沒有戰事而懈怠了的軍隊,這纔給了明朝推翻統治的機會。

那麼明末那麼多起義的軍隊,爲何是朱元璋笑到了最後?主要還是他的戰略着實高明。朱元璋的戰略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面對天下羣雄並起的亂世,朱元璋一開始並不急着去擴大地盤,而是以南京周邊爲根據地,任由韓山童、徐壽輝、張士誠等等先去跟元朝打,等自己積攢了足夠的實力後,再上演一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在打贏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後,朱元璋趁着紅巾軍擊敗了元朝主力之機,於1367年令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進行北伐。此時的元朝在衆多起義部隊的圍攻下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而一統南方的明朝軍隊正值士氣高昂,戰鬥力此消彼長之下,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使得元順帝北逃,徐達在1368年8月攻入大都,元朝正式滅亡。

我本身是一個很愛看歷史的人,多讀點歷史不僅有助於我們開拓眼界,增長見識,還能讓我們以史爲鑑反省自身。但不得不說正史看起來的確相對有些枯燥,因此就我個人而言,很多時候會喜歡讀一些比較有趣味性的歷史著作,然後再通過正史對其加以印證。

這些年讀了這麼多關於歷史的書,私以爲在歷史趣談這方面,寫得最成功的還是《明朝那些事兒》。無論是老朱“開局一個碗”卻奪得天下,還是朱棣對朱允炆的“念念不忘”,亦或者是作爲皇帝卻能堅持“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朱祐樘,在這套書中你都能讀到。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周枝羽對其更是高度評價:“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稱爲小說,因爲它幾乎是完全忠實於《明史》的。”

這麼出衆的一套書,當然值得更多人去讀,因此原價288的全套《明朝那些事兒》九冊精裝版,現價只要128,讓你在趣味橫生中讀懂明朝,還不點擊下方鏈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