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王濬的滅吳之功是唐彬讓給他的,唐彬爲什麼要這麼做?

王濬的滅吳之功是唐彬讓給他的,唐彬爲什麼要這麼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彬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三國後期,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西晉發動了一統天下的最後一戰,也就是大軍攻滅東吳,此戰之後,西晉實現了統一,而若問是誰第一個攻到建業,大家必然會說是大將王濬,他率領精銳水師,由益州沿着長江一路而下,東吳的長江防線難以抵擋,迅速崩塌,王濬憑此快速突進到建業,東吳末主孫皓只能投降了。

王濬的滅吳之功是唐彬讓給他的,唐彬爲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當時西晉衆將爭功是必然,畢竟不是誰都能遇到接受一國君主投降的事情,這是天大的功勞啊,尤其是這是西晉立國後最大的功勞,滅蜀的時候,即便是司馬氏主政, 但那也是曹魏時期的事了,因此滅吳之功,對晉軍衆將的誘惑是很大的。

而王濬滅吳之功,其實是一個人讓給他的,這個人就是唐彬,唐彬是西晉滅吳時,受王濬統轄的將領,是王濬這支水師東進的“先鋒官”。

《晉書.唐彬傳》後與王濬共伐吳,彬屯據衝要,爲衆軍前驅。每設疑兵,應機制勝,陷西陵、樂鄉,多所擒獲。自巴陵、沔口以東,諸賊所聚,莫不震懼,倒戈肉袒。彬知賊寇已殄,孫皓將降,未至建鄴二百里,稱疾遲留,以示不競。

當時西晉多路大軍伐吳,唐彬作爲水師的先頭部隊統帥,快速擊敗了各地駐防的吳軍,這裏除了晉軍水師戰力強悍之外,還有更爲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東吳將士無心抵抗。

在蜀漢滅亡之後,東吳也就是等着被滅了,期間不知發生了多少東吳官員將領北逃投降西晉的事情,這個是孫皓無法遏制的,加之孫皓也不是可力挽狂瀾的君主,東吳國力日衰。

王濬的滅吳之功是唐彬讓給他的,唐彬爲什麼要這麼做? 第2張

同時江東士族本來也不是真心這次孫氏的,即便孫權時期,孫氏和江東世家大族進行了大範圍的通婚,以鞏固孫氏的地位,但是面對天下鉅變的局面,人家沒打算給孫家陪葬。

因此只要面對西晉傾盡國力的征討,除非發生奇蹟,吳軍是難以抵擋的,畢竟將士無心應戰,也就是稍稍抵抗便投降了。

正是因爲如此,唐彬的先頭部隊,得以快速突進,當他的部隊抵達建業城外200裏處的時候,便稱病了,不再前行。

這就是唐彬明智的舉動,有些功勞的確夠大,但是不代表誰都能接得住,唐彬意識到,如今吳國滅國自己,無論是誰率軍抵達建業城下,都可以迫使孫皓投降,滅吳之功可輕鬆獲得。

但是唐彬也明白,自己沒那個命去享受這份功勞。

首先孫皓也是不甘心的,他在亡國之時,也是耍了一個小心機,也就是在投降之前,派出三路使者,分別送降書給晉軍三位主將王渾、王濬和琅邪王司馬伷,他這是在有意挑起西晉各路將領的爭奪,這樣的話,吳國可能尚有一絲生機。

而當時晉軍的兩位主要將領,王渾和王濬就是因爲爭功,鬧得不可開交。

《晉書.王濬傳》濬入於石頭,皓乃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其僞太子瑾、瑾弟魯王虔等二十一人,造於壘門。

《晉書.王渾傳》自以先據江上,破皓中軍,案甲不進,致在王濬之後。意甚愧恨,有不平之色,頻奏濬罪狀,時人譏之。

王渾自認自己擊敗了吳軍主力,這滅吳之功的頭功應該是自己的,王濬只不過是趁吳軍主力被他吸引之際,一路東進,才“僥倖”攻打到建業,本該抵達建業受降的應該是他王渾,而不是王濬。

王濬的滅吳之功是唐彬讓給他的,唐彬爲什麼要這麼做? 第3張

其實王渾沒能得到滅吳首功,自己也是有原因的,面對大局已定之時,王渾太過保守,擔心兵鋒遭遇挫敗,所以在王濬急兵東進之時,王渾“頓兵不敢進”,這纔給了王濬獨自獲得滅吳首功的機會。

但是王渾不管那些,總之看到王濬拿到首功就是不滿,因此他即刻上書,彈劾王濬不聽節度的事情,當時朝廷已經準備緝拿王濬了,是司馬炎把這件事摁下了,哪怕是後來王濬得勝歸朝,朝中對於王濬的彈劾也是屢見不鮮。

可以說這位滅吳的大功臣,如果沒有司馬炎的庇護,早就被人撕碎了,他會死無全屍的。

而這就是當初唐彬所忌憚的,他擔心的不是什麼功高震主,而是說自己的地位承擔不起這份功勞,過大的功勞對於他來說就是罪過。

如果當時他衝動了,自己一個人去受降了,結果會如何?短期內他會風光無限,他會名垂青史,但是他的結局肯定不會好,王濬人家是深得是司馬炎的寵信,而唐彬可沒有。

因此在自己獲得了不該得到的功勞,身邊圍繞着一羣眼紅的將領,他的結果會如何,人家會隨便編出不知多少個罪責,扣在唐彬身上,那時能有幾個人替唐彬說情,司馬炎會力保他嗎?即便司馬炎保護了唐彬一次,能保護第二次,第三次嗎?

所以說,唐彬主動稱病,不去搶功勞的舉動是很明智的,他的眼光看得還是很遠的,即便不是滅吳首功,他也是憑藉軍功封侯的,也不會有人怨恨他什麼,相反倒是有很多人誇讚唐彬的決策,《晉書》對他的評價是,“唐彬畏避交爭,屬疾遲留,退讓之風,賢於渾濬遠矣”。

這件事告訴我們,有些事情,不去搶已經到手邊的功勞,也是明智之舉。